潮州功夫茶

时间:2024-07-05 19:20:43编辑:流行君

潮汕功夫茶是什么茶

  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功夫茶是潮州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一般都是放半壶,冲过后茶叶会展开,刚好呈一壶满的状态。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滚烫的热水灌进壶里,马上冲出来,头道茶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三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功夫茶以浓度高着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功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是什么?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功夫茶的特点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潮汕功夫茶,当地特色饮品

  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茶文化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茶道,潮汕茶道就是潮州功夫茶。南方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是十分喜欢喝茶的,无论是福建还是广东爱茶的人更是许多的,潮汕工夫茶你了解吗?

  那么,本期饮茶文化带你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功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潮汕功夫茶

? ?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都十分喜欢喝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作为待客之道,并约定俗成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礼仪习俗。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做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二字在潮语中为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 ?喝工夫茶是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若是饮茶间又来了新客人。主人必须换新茶,以表欢迎。重新沏一壶新茶,先用开水烫洗茶具,头遍冲出来的茶水不喝,用来烫杯,一轮关公巡城,绕着茶杯360度的手法冲茶,这样冲出来的每一杯茶会色泽均匀;朝信点兵,最后的点滴茶水落入茶杯之中。待客时茶杯不可装太满,八分满即可,因为茶杯温度较高,免致客人烫手。沏出来的第一杯香茗会双手奉到客人面前,并说一句“吃茶”。?奉茶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先客后主,沏茶者往往都是最后一个喝茶。

? ?常见的配套是一个陶瓷茶盘、三个小茶杯,一个小茶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喝茶已经简化了不少。爱茶如痴的潮汕人为了满足喝茶的爱好,没有喝茶的条件也要创造出喝茶的条件。比如旅行装茶具、快客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由此可见潮州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 工夫茶,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街头巷尾更是可见到功夫茶的身影,家家户户俱备一套茶具。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 ? ?近代诗人张华云曾为工夫茶著诗一首,《潮汕工夫茶歌》:“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其中就描述到了对工夫茶文化的见解。

? ? ?空闲时,总会泡上一杯功夫茶,时而专注于杯水茶之间协奏出来的乐曲,时而若有所思,泡杯功夫茶总是能让人从中思考,心沉静下来。又或是与三五知已,喝茶聊天,欢声笑语……

? ? 一份思乡,一种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有些东西已经烙在心里,拿不走,挥不去。点点滴滴,尽显功夫。浓浓滋味,最解乡愁。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细说潮州工夫茶艺   导语:潮州工夫茶艺,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工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   (一)选茶   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   (二)选水   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三)活火   所谓“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更有用“橄榄核炭”者,那是以乌榄肃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草、煤等,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   (四)茶具   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常用器皿——   1、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珠砂泥制者为佳。最爱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之别。壶之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去盖覆壶,流口、壶咀、提柄上缘皆平而成一直线,谓之“三山齐”,也属质量上乖之标志。   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粟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朱闪烁者,乃以钢砂和制之;朱粒累累,俗称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砂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   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有大如蜜柑,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2、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有茶垫。盖瓯本为宦家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盖瓯口阔,不难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即便如此,其纳茶之法,仍怀纳罐相同,不能马虎从事。   3、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还有精美小杯,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称“白玉杯”。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   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 、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底欲平,边缘欲望浅,则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并将冲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7 、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咀,饰以螭龙图案,名“螭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8 、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有明代制造之水体,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9 、龙缸。龙缸容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恻。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间所产,也属珍品。   10、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11、砂铫。俗名“茶锅仔”,是枫溪名手所制,轻巧美观。也有用铜或轻铁做成之铫,然生金属气味,不宜用。   12、羽扇。用以煽米。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色纯而形态精雅,质轻而成风迅速。   13、 铜筷。用以钳炭挑火。   14、 锡罐。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者!   15、 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6、 竹筷。用以箝挑茶渣。   17、 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18、 茶担。或称茶挑,用以贮装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园,临流漱石,林壑清幽;挑上茶担,挑上茶担,择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   上开工夫茶具共十八种,饮茶之家,必须一一具备,方可称得上“工夫”二字。   (五)烹茶   翁氏《工夫茶》云:“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究,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兹就翁氏所归纳之工夫茶烹法程序,结合冲饮实践所得,朗列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 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于涩滞之病。首次就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光焕发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辞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六)品茶   “洒茶既毕,乖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刘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以“品”为主的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形成逻辑程序的体系,这就叫做“潮洲工夫方法”。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冲饮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现象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与时代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这就是潮洲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七)茶事的动态发展   《易》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未能与之同步行进的工夫茶冲泡法,陆续被加工改造,并不断出现所谓的对应整合。   至70年代后期,红泥火炉、火炭与羽扇,已渐次被煤油炉、酒精灯、煤油灯炉(一种照明与煮开水兼用的灯)所代替;80年代,上述代替复为电炉所代替;90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用电热壶,因其能集生火、煮水作用于一身,实在不失为省“工夫”的好办法;至此,砂铫冲工夫茶者,不是被当成没有改造好的“前朝遗老”,就是被视为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争价的出活“文物”。   盖瓯初用,实含权宜之意,并未看成常规。当今则是盖瓯大行其道,冲罐倒成了稀有物种。究其原因,也不复杂,盖瓯倾去茶渣颇容易,同样可省下许多“工夫”。   茶洗虽仍应用,但其规制也有所改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茶盘,形状不一,款式多变,盘中央开数孔,水从孔中流出,极为方便;下层造型与盘对应,如圆盘则配以圆柱体,容量颇大。上下连体,可合可拆,各司其职,配合密契,兼备了原茶盘和茶洗的综合效用。因此,一正二副的茶洗及茶盘,现已极少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分上、下两层的茶洗,明代已有生产;但那是用于洗茶,其功能远不及今之茶洗齐备。   茶担现已不多见;即有,也只供摆设,极少有人使用它。 ;


潮汕之工夫茶篇

? ? 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民俗被称为“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南方的饮茶风俗相比,北方人对于茶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在于“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在北方,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咕噜咕噜大口的喝茶,能安静坐下来细细品茶的人少之又少。而南方人饮茶能消磨一个下午,甚至茶桌胜于酒桌,好多合作都是在喝茶的时候谈成的,其中又以潮汕人尤为突出。




一、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 ? 在潮汕方言中,“工”即力气、时间,工夫茶会将茶叶反复冲泡,对于茶叶要求味足、耐冲,在其他地区盛行的绿茶、花茶等茶叶并不适用。工夫茶对主客双方都有一定要求,在其中体现文化的内涵。“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先尊后卑,先老后少;新客换茶;强宾压主,响杯擦盘”这些都是饮茶时需要注意的规矩。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不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作为“司炉”,在第一次斟茶时,要从最年长的开始斟起,第二遍时就可以按序斟茶。相对的,客人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轻弹两次表示感谢。茶喝完放杯时要轻手,不能发出很大的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有意挑衅"的含义。




? ? “工夫”,在潮汕话中是圆满、周到的意思,做到像阿庆嫂一样说话办事滴水不漏。潮谚曰:“合得主人意,才是好工夫”。一壶普通的工夫茶,充分蕴含了潮汕人待人处事中的讲究和睿智,讲求有来有往,这就是潮汕工夫茶的“工夫”所在。因而“工夫茶”和追求泡茶技巧的“功夫茶”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工夫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位置


? ? 由于地处亚热带,天气较为炎热,需要补充较多的水分,但水喝多了会对肾脏造成比较大的负担。茶中的 咖啡因 能够促进体内脂肪燃烧,使其转化为能量,热茶水以及脂肪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 人体 出汗,带走热量又能止渴。因而工夫茶以“浓”、“苦”出名,工夫茶选用的茶叶也多以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普洱为主。这些茶种的产茶地多为广东、福建、台湾,而这些地区比邻潮汕,交通上获取十分便利。

2、地形与气候

? ? 潮汕地区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特别是黄壤,多分布于海拔600m 以上的山地。600m以上的山地,年均温15-18℃,雨量充沛,湿度大,紫外线和漫反射光丰富,十分有利于茶叶中的含氮物质、氨基酸、生物碱、叶蛋白质、糖份和芳香素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茶树的生长。所以潮汕地区是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虽然本身属于产茶地,潮汕地区的茶叶产量与品种远不足以满足好茶的潮汕人,因此潮汕地区也成为各地茶商售茶的重要市场。据统计,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 (即每年每人平均饮茶量)超过1600克,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汕头人一年喝茶超过 15000 吨,年茶叶消费支出超过 10 亿元之多。以我国产茶大区福建安溪产茶区为例,据统计,每年安溪茶叶有近五成的产量销往潮汕地区,另外五成则销往世界各地。

3、独特的海洋商业环境

? ??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邻近海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移民地区,源于中原文化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潮汕地区周围群山阻隔使得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但其东南濒海,海岸线长达278公里,近海又有很多岛屿,岛岸线长124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地区的居民很早就开始发展海上交通,“逐海洋之利”。

? ? 潮人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形态当中既有强烈的中原大陆文化意识,又有十分鲜明的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像客家人一样既崇尚成为“中举为官”的读书人,也羡慕能“下海赚钱”的商人。潮汕地区以丘陵为主,地少人多,生存空间受制约,培养了潮人 勇于向外开拓的冒险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价值取向 。长时间面对台风频繁的地理环境,培养和锻炼了对大海的适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生活技能,例如如何应对台风天气,根据时令种植,保护海岸植被等等。这种海洋文明也造就了一批不依靠土地、以海谋生的“非农业”人才,同时也铸就了他们精明能干、机巧善变、开拓进取性格特点。

? ? 从地域性环境方面考虑,潮汕海洋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变积淀后,形成的海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一种 开拓创新、奋斗竞争、抱团聚义的独特的海洋观念和商业意识 。潮汕如此浓郁的商业氛围孕育了市场经济,重机遇,重信息,是由来已久的传统。喝工夫茶时,人们可以交流各地的信息,探讨各种“以小搏大”的发财机遇。相比北方人在酒桌上拼酒谈生意,潮汕人更喜欢在茶桌上有商有量地谈生意。

? ? 工夫茶篇截取大三写的一篇文化地理的课程论文《 浅析工夫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作用机制 》,研究深度还不够彻底且因为资料比较少,所以内容还不够成熟。即使这样我也觉得还挺意义的,有机会我会继续完善。如果让我选一个地方研究,那一定是自己的家乡。以家乡为豪,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彩骄傲。


一文带您读懂潮州工夫茶

关于潮州工夫茶“工夫茶”非“功夫茶:用普通话来说,“工夫”与“功夫”音相同。不少外地人将潮汕地区所说的“工夫茶”听成了“功夫茶”。实际上,用潮汕话来说,工夫茶中的“工”字念做“刚”。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工夫”二字涵盖的不仅是冲泡茶叶的简单程序,更多的是包含了从选茶到茶具到冲沏过程以及茶礼等整体的总结。而且,还要明确一点的是,我们常常说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其实指的都是潮州工夫茶。工夫茶的含义:其实,工夫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夫红茶的简称,代表茶名;二是指茶艺、茶道。我们常说的潮州工夫茶指的是茶艺、茶道。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泡工夫茶出名的地区有福建、潮汕、台湾,其中当属潮州工夫茶最为出名,潮汕人非常喜爱喝茶,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置办些茶器,不仅方便自己闲暇时可以喝上一杯茶,还方便招待客人。工夫茶的步骤:冲泡潮州工夫茶需经21道程序,由此可以得出确实需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喝上一杯好茶!备器(备具添置器) ;生火(榄炭烹清泉);净手(茶师洁玉指);炙茶(凤凰重修炼);倾茶(佳茗倾素纸);候火(扇风催炭白);温壶(孟臣淋身暖);洗杯(热盏巧滚杯);一纳茶(朱壹纳乌龙);刮沫(移盖拂面沫);润茶(甘泉润茶至)。高注(提铫速高注);冲注(高位注龙泉);滚杯(烫盏杯轮转);洒茶(关公巡城池);闻香(先闻寻其香);请茶(恭敬请香茗);一点茶(韩信点兵准);啜味(再啜觅其味);审韵(三嗅审其韵);谢宾(复恭谢嘉宾)。

“潮汕工夫茶”之潮州茶经

翁辉东《潮州茶经》

解放以来,京省人士,笠潮考察者,车无停轨。他们见到郡郊新出土之宋瓷以及唐宋之残碑遗竭,明代之建筑雕刻,民间之泥塑挑绣,称为美丽的潮州。其最叹服者,即为工夫茶之表现。他们说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起,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惜此泥炉砂铫,举杯提壶,长饮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他们说,往昔曾过全国产茶之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风雅,屡有可爱的潮州之叹。余经此提示,喜动中棕,乃仿唐竞陵陆羽所著,作《潮州茶经》以志其概。俾认识潮州者有同好焉。梓园叟识。




人类喝茶,殆与酒同。以为饮料,几遍世界。原因茶含单宁酸,具刺激性能令人启迪思虑。更有文人高士,借为风雅逸致,凡在应酬交际,一经见面即行献茶。在商业方面,亦赖茶为重要之输出品,揆之事实,茶于人类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为饮料,已属特别;惟我潮人,独擅烹制,用茶良窳,争奢夺豪,酿成"工夫茶"三字,驰骋于域中,尤为特别中之特别。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念及此杯中物,实有恃别之素质与气味在。




工夫茶之特别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于陶情悦性,消遣岁月。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已含弄骨董性质。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多也。钱塘陈坤子厚,咏工夫茶诗云:"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不咏卢全诗七碗,金茎混露只闻杯"。




爱将工夫茶之构造条件朗列如下:

茶之本质: 我国产茶名区,有祁门、六安、宁州、双井、犬阳、龙井、太湖、武夷、安溪,以及我潮之凤凰山、待诏山等。而茶之制法,则有红茶、砖茶、绿茶、焙茶、青茶等。茶之品种,则有碧螺春、白毛猴、铁观音、莲子心、老马嘴、奇种乌龙、龙井等。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泡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取水: 评泉品水,陆羽早著于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考之 (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申,井水其下。"又云:"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置水无味。"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别,潮人嗜饮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惮数十里,诣某山坑取水,不避劳云。




活火: 煮茶要件,水当先求,火也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者谓炭,炭之有焰也。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以坚硬之木,入窑室烧木脂燃尽,烟嗅尤存,敲之有声,碎碎莹黑,以之熟茶斯为上乘。更有橄榄核炭者,以乌揽剥肉去仁之核,入窑室烧,逐尽烟气,"伊若煤屑,以之烧茶,焰活火匀,更为特别,他若松炭、杂炭、柴、草、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炉矣。




茶具:《云溪友议》云:"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具讲究,自古巴然,然此只系个人行为,高人逸士,每据为诗料,难言其普遍。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今将各家饮茶所常备之器皿列下:

茶壶: 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殊砂泥制者为佳。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最珍贵者,为孟臣、铁画轩、秋圃、小山、袁熙生等。壶之样式甚多新颖。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人多宝贯之。壶之采甩,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着。爱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覆壶而口嘴提柄皆平渭之三山齐。壶之色泽有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珠闪烁者。乃以钢珠和制之,珠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土与黄金争价,即括此出、"之款式,有小如蜜柑者,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悔花形·又仟六俯形、莱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 样精美,巧妙玲陇,饶有风趣。




盖晒: 形如仰钟,而响,此蒲炉黄于蛰,俗名茶船,本为宦家贾客自斟之揣。潮人也采阴之。或存客多硝忙,故以之代冲罐,为其出水快也。惟纳茶之法必与纳罐相同,不能濒顶。其逊于冲龋籽,因缅口阔不能留其香,或因冲罐数冲之后,硝嫌味淡,即将余茶掏于缅中再冲,备饱多客权宜为之·不视为常规也。

茶杯: 茶杯若探制者为佳,白地蓝花,憾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此外四季用杯,式样有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掇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近人取景德制之喇叭杯,口阔脚尖,而深斟必仰首,数斟始磐,又有提柄之牛乳杯。均为讲工夫茶者所掳弃。)




茶洗: 茶洗形如大碗,深浅式佯甚多,贯重窑产,价也昂贵。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甩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蟹杯盘弃水。

茶盘: 茶盘宜宽宜平,宽则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抨者。底欲其平,缘欲其浅,饶州官窑所产素瓷青花者为最佳,龙泉自定次之。

茶垫: 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沸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伸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毡毯,以秋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圆形,稍有不合矣。

水瓶: 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佳。有一种形似萝卜槽,束颈有嘴饰以璃龙,名蠕龙槽(俗称钱龙蹲)。




水钵: 水钵为瓷制款式。修颈置于茶床之上,用于贮水,掏以椰瓢。有红金彩者,明代制物也,甩五彩金釉,描金鱼二尾于钵底,水动时则金鱼游跃,稀世奇珍也。

龙缸: 龙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几,置之斋侧,素烧青花,气色盎然。有宣德年制者,然不可多得。康、乾年间所产,亦足见重。

红泥火炉: 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一一种高脚炉,商二尺余,下半尘有洛,可盛揽核炭,通风柬火,作业甚便。

砂眺:砂挑俗名茶锅仔。 沙泉清例,故姚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周铜挑,锡眺,铝挑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羽扇:羽扇朋以扇炉。 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翔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坠,柄民二尺,形态精雅。炉旁必附铜著一对,以为钳炭,挑火之用,烹茗家所不可少。此外茶罐锡盒,个数视所藏茶叶种类而定,有多至数十个者,大小兼备。名贵之茶须罐口紧闭。潮阳颜家所制锡器,有闻于时。又有茶巾,甩于净涤器皿。竹署,用于箔挑茶渣。茶桌,用于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装贮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水,临流漱石,林窒清幽,呼翼童,肩茶担,席地烹茗,吸饮云腆,有如赛皇仙境。"工夫茶"具,己尽于此,饮茶之。




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烹法: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一易生手,动见偾事。




治器 :泥炉起火,砂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纳茶: 静候砂跳中有松涛爬爬声,泥炉初沸突起鱼眼时 (以意度之,不可掀盖看也),即把砂挑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跳置炉上。侯其火硕 (老也,俗谓之顷)一面汀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门处,次朋细末,填篓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谓之纳茶。纳不可太饱满,缘贸茧茶叶,嫩芽紧卷,舒展力强,苟纳之过量,难容汤水,且液汁砍厚,味带苦滩,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候汤:《候汤茶谱》云:"不藉汤斑,何昭茶德。"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超为一沸,跳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渭之婴儿汤;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 (老汤也不可用)。苦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云:"凡周汤如鱼日、蟹眼连降迸跃为度。"苏东坡煮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潮俗深得此法。




冲点 :取沸汤,揭罐盖,环壶口,缘壶边冲人,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又不可迫促。跳宜提高倾注,始无沸滞之病。

刮沫 :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淋罐: 壶盖盖后,复以热汤避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味盈溢于壶中。

烫杯: 淋罐已毕,仍必淋杯。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若误触边缘,恐有破裂,俗谓烧盅热罐,万能起香。




洒茶: 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儿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缘洒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摸未透,香色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液,致味苦涩,全功尽废。洒则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傅滴尽之。洒茶既毕,乘热,各人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骤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腆,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 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简介:翁辉东先生,字子光,又字梓关,别号止观居士,潮安金石人。早年毕业于同文师范,1907年任潮安东凤、育材、龙溪、肇敏等学堂教员。1908年秘密参加同盟会。1910年到广州高等农林讲习所深造。次年出任粤东革命军司令部参议。旋任潮州农林试验场场长兼蚕桑所长。翁辉东老先生为潮汕方言专家,其"博学好古"、"笃学力行"备受学人赞誉。

他所著的《潮州茶经》,介绍了潮汕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潮汕工夫茶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和概括,虽然著作文章已经半个多世纪,但是其文章内容之详细难以被其它的文章所超越,对后世研究潮汕茶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对潮汕工夫茶的一系列讲究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充分展现潮人饮茶的境界,茶艺精湛,体现出潮汕工夫茶“和、爱、精、洁、思”的茶道精神,就如文章最后一句“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如果你对潮汕工夫茶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也可以留言评论。如果喜欢我的分享,可以互相点赞+关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潮洲工夫茶的由来?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我来自潮洲.每天都爱喝工夫茶.但就是对工夫茶由来没有一个真切的答案而发愁!

解析:

工夫茶的历史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 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 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 ”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 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kim@126


潮州工夫茶的由来?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参考资料
百度


潮汕工夫茶的背景,我要做研究报告

概述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并保存于潮州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地方(包括闽南)的中国工夫茶之冲泡方法:主要程式有茶师净手、茶具讲示、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缺罐、再热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去沫、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二十一项。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之集大成者,潮州工夫茶、中国工夫茶、中国茶道实质是三位一体。
一、中国茶道之“七义一心”
中国茶道涵盖着七种主要义理(即“七义”):(一)茶艺;(二)茶德;(三)茶礼;(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学说;(七)茶导引(即茶气功)。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这就是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
“和”属哲学、美学范畴。“和”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事例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朴素文化意识。“和”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充分展示出“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但并非没有差别。儒家重视礼义引控这“和”,体现中和之美,释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体现规范之美;道家介导纯任自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茶道”属综合性文化体系,其定义应为: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二、潮州工夫茶:通古今之变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选茶、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传饮八个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
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说可谓一语中的。潮州工夫茶艺程式,一般为选茶、选水、活炎、烹茶、品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从选茶、取火、选水、煮茶程式,以至茶具的应用,潮州工夫茶法与《茶经》煎茶法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举其要者,潮州工夫茶法改饼茶为叶茶,改煎都为冲泡,并由此而生出茶具使用的差异,这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但我们绝不应忽视如下的史实;自唐迄今,已经历了五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由于文化上的“遗传传递力”作用,使潮州工夫茶能够保存固有文化的精华。所以就其总体逻辑程序而言,潮州工夫茶法与陆羽煎茶茶法有着本质上的类同。传承关系显之又显,完全证实了俞蛟“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说法的正确。
通过比较,我们有理由认为:陆羽的“煎茶法”,其实就是“中国工夫茶”之权舆。换句话说,中国工夫茶艺,早在盛唐之时便已正式形成,它是中国茶道的载体唐代之工夫茶艺中心区在长安。
宋人的饮茶法称“斗茶”或“点茶”,重在比试茶汤质量。陆羽煎茶法中,强调酌茶时要让舀到碗里的“华”(即“沫饽”)均匀,斗茶法作了创造性的发展,演绎而成斗“华”。宋人饮茶,改锅中熬茶为盏中点茶,开了“撮泡”之先河。
有关宋代斗茶法,蔡襄《茶录》所述,可作代表。由《茶录》所述,可以归纳出斗茶要素有五:一是茶叶选择,二是器具选用,三是注意水品,四是重视火候,五是强调注水比例。所谓“斗茶法”,实乃唐代煎茶法之发展,是唐代茶艺在更新中的向前延伸。
元人饮茶,最令世人瞩目的变化是不再将茶趺碾末使用,而是煎煮茶趺。杨维桢《煮茶梦记》载:“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茶芽为饮供”。这是一个实例,但如何“为饮供”?则没有说具体。忽思慧《饮膳正要.第二卷》“清茶”条正好作了补充:“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牙,少时煎成。”“为饮供”之法,乃是将茶叶直接投入水中煎煮。而对水的处理,则比宋人更为讲究;先将水煮沸,过滤去杂质,再放入茶趺煎煮.可见元人品茶,更加重视选水。元人饮茶最重要的贡献是改末茶为叶茶。叶茶煮饮,更贴近于后代人的“撮泡”法。宋、元饮茶,可视为中国工夫茶的发展时期,同属唐代茶艺在更新中的向前延伸。宋元之工夫茶艺中心区在河、洛。
明人茶艺,臻于完善,出现了中国工夫茶之鼎盛时期。兹就许次纾《茶疏》、屠隆《考槃余事》、顾元庆《茶谱》、高濂《遵生八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载,综合明人品饮程式于下:(一)选茶;(二)择水;(三)养水;(四)活火;(五)烹茶;(六)品茶。从明人茶艺综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明人已经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并形成中国工夫茶之鼎盛期。此一时期,工夫茶艺中心区已迁移至江、浙。
唐、宋皆用饼茶碾末,宋人则改锅煮为点盏。元人采用叶茶,却恢复了锅煮旧习。明人的革新则是叶茶冲泡,兼善了宋、元的优势而独创“撮泡”的妙法。诚如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云:“茶至明代,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又云:“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
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艺文志》)。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说的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
至明代,潮州饮茶已渐次成风,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正统年间,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云:“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载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钦《斋夜诗》(载《东莆先生文集.第五卷》)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梳妆意懒》出有句:“安排扫厝点茶汤”,《闺房寻女》出有句“不见益春点茶汤”,万历《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借银往京》出有句:“讨茶来食”。
有明一代,潮州地区饮茶显然较前朝普遍,却尚未成风。万历《潮中杂记.卷十二》载:“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足见饮茶之事,尚不能引起文人学士的重视,遂致饮茶细节未详。至于饮茶专著,则付阙如。但作为工夫茶之“外围”区域,出现这种情况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凡文化辐射,者是通过人口迁移、商贸、宗教文化交流、战争等诸因素来实现其弥漫与扩散的,且进程循序而缓慢。如前所述,明代永乐年间,京都北迁,江浙地区便潜伏着工夫茶中心区转移的危机。作为“外围”地区的潮州,在接受较长时期的辐射、整合作用之后,却是以此为契机,逐渐积聚着取而代之的势能。工夫茶文化中心区正呈现“接力棒式”的转移。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全文照录:“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小鼎繁声逗泉响,逢窗夜静话联蝉。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极佳者每斤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
以上录俞蛟论“工夫茶”全文。而加说明者,前此有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陆廷灿《续茶经》,其卷下“茶之出”引《随见录》有云: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陆文之“工夫茶”乃指茶种,因制工精细得名,并非品饮艺术。故专指茶艺之“工夫茶”,仍以俞文为首见。
俞文对潮州工夫茶的记述,与今之流行程式几近一致;可见至迟在乾隆年间,潮州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发挥了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理论和方法的信念的作用。可知清代中期以后,工夫茶艺中心区已迁移至潮州地区。
综上所述,中国(潮州)工夫茶发展的历史,按冲泡法划界,大体可分煎茶法(唐)、斗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后)三个主要阶段;按中心区划界,大全可分长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称苏、杭)工夫茶(明)、闽、粤工夫茶(明末清初)、潮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后)五个主要阶段。
通过对中国工夫茶原流的爬梳,可以发现几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
其一,早在唐代形成的中国工夫茶,有“工夫茶”之实,却长期未能得到正名,竟然出现了一千多年的“有实无名”的尴尬局面,甚而至于被误认为“失传”!令人深思。
其二,中国政治中心的变化,牵动了经济中心之迁移,工夫茶文化也呈现“中心迁移”现象,显示出由北而南的运动轨迹,最后在潮州地区这个相对“隔绝”的有利生态环境中“定居”。
其三,潮州工夫茶实质上已成了中国工夫茶的最古老型种遗存,称之为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也无不可。然而它却长时间被误认为是局部地区的民俗文化,人们忽视了“遗传基因”的原始性质,使其遭到长期不得正名的厄运。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价值取向,当于成形时就已潜存或实存于现产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只不过是未经梳理和发挥成为系统而已。所以说,目前流行的潮州工夫茶艺,正是《茶经》工夫茶艺的延伸,正是《茶经》工夫茶艺经历了千余年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发展过程而获幸存的珍稀茶事物化成果,正是现代中国茶道之源。
三、潮州工夫茶:究天人之际
《周易.系辞下》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何谓“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是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这就是《易》道,它阐明天道、地道、人道的发展规律,启发人们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道之理,本由抽象而绰中实指,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个方面的功能。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称《易为中华文化之》“元典”。
陆羽的《茶经》,正是一部属于”中国茶道元典“之书,它构成中国茶道原创性精神支柱。直到现代,这种元典精神通过今人的创造性转换,仍然生机央然地地提供指向未来、沟通世界的启示与灵感。是知《茶经》反映出来的茶道之理,正以潮州工夫茶为载体,挈握虚实两端,晋合中道之规,由实指而假寓抽象,同样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个方面的功能。
1、潮州工夫茶的美学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
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存在已无庸赘述。中国(潮州)工夫茶道正是大自然人化的载体。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了茶道艺术形式的规范化、程式化,就决不会有茶道之美。
翁辉东著《工夫茶》,不分卷,有自序,概说;茶之本质;取水;活火;茶具(依次详说茶壶、盖瓯、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箸、锡罐、茶巾、竹箸、茶桌、茶担);烹法(依次论述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品茶)等。记述细致,眉目清晰。
2、潮州工夫茶规范之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周易.系辞》由封象的变化总结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强调了规范之美。人体本身就是“规范”之美的典型:其结构之稳定,让观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动物。人体规范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它契合了天道自然。人体的这种“存在”,制约着人的生存意识,“道”就是诸多生存意识的综合体现。因此,世“道”都在力求最大限度地调节、利用自然力以为生命之美服务。形成于唐代的中国茶道,究其实质,便是生命之美的一种延伸。中国(潮州)工夫茶道之“七义一心”便是中国茶道的规范之美,是“立七义一心以尽道”。天道动,茶道也动。人类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绝不停息,因而个体内在心灵向自然复归之求善愿望也永无止境。“立象以心意”的延展,必定是“忘象以尽意”。那么,“立七义一心以尽道”,终极当为“忘七义一心以尽道”,这才算中国(潮州)工夫茶道的“和”之最高境界。彼时,茶道美与生命融为一体,茶道规范变成行为规范,达于“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之境界。此处所谓的“不知”,意指茶道践履,处处契合自然,没有勉强,恰在此时似先天本能的流露。这种“行为自然”与“天道自然”的贯通一致,实乃最高境界的“天人合一”,即最高境界之“和”,它是由鼎盛国势的活力孕育出来的具备中国早期恢闳气慨之“和”。那才是中国(潮州)工夫茶道的真、善、美。
四、潮州工夫茶:升华了的全人类都能意会之世界语
《周易.乾.彖》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反映出《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核心思想,是“炎黄子孙的幸福论”(邓球柏语)。这是《易》理,若要概括出中国茶道的《道》理,正可借用之:“茶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国咸宁。”这几句话,观照出茶道乃保持高度一致人事以明天道的内涵,是“天道”的圆形回证,属“幸福论”转化而成的行为领域。
中国(潮州)工夫茶道乃“人道”之载体,显示了“系善成生,读德大业”的人道原则,“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凝聚力,积德行善的未来意识,它既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又不乏类似全人类所共同向往的“共性”。中国(潮州)工夫茶道,实质上已升华为一种全新的、全人类都能意会、理解、破译的语言。中国(潮州)工夫茶道幅射之所及,已渐次形成独特而又统一的文化意识体系----茶文化。
《礼记.礼运第九》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未来之世界文化,必然是东西文化交融协调的未来文化。而中国(潮州)工夫茶道正是建构世界未来文化之催化刘,也是建构世界未来文化之超前意识天使。
五、为“工夫茶”正名
“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称的情况,时下十分流行。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故特为之作文正名。
1、“工”、“功”有别 :工,《说文解字》去:“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功,《说文解字》去:“功,以劳定国也,”《尔雅》云:“绩、勋:功也。”
上述引文,说明了“工”、“功”的原始意义,区别一目了然,不可混用,如《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绝不能代之以“功”。
2、“工夫”、“功夫”有别
“工夫”、“功夫”虽不乏通用实例,但其区别仍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晰。
宋明理学家将“工夫”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如《朱子语类.卷六九》去:“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朱熹尚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说。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黄绾《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钱德洪《论学书》去:“见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实地格物之功也”(请注意黄、钱话中“工”、“功”联用的差别)。可见“工夫”范畴是对主体整个现实活动的哲学概括,显示更深家积功累行,涵蓄存养心性之修养工夫。此类“工夫”,绝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现武打为主的故事片称为“功夫片”。此处的“功夫”特指武术,绝不可代之以“工夫”。
3、“工夫茶”、“功夫茶”有别
专指品饮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
《梦厂杂著.工夫茶》。其后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资料,多称“工夫茶”。
清中期以后,“工夫茶”作为型种遗存,流行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而潮州地区的传统叫法是“工夫茶”。按潮州声韵分部,“工”属“江”韵,“功”属忠韵。
潮州工夫茶、中国工夫茶、中国茶道,实质上是三位一体。因而就潮州工夫茶的“本体”(即存在的原始本质意义、规律、法则)而论,其存在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借用王阳明的话说,“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传习录》)。“工夫”即“本体”。这意味着哲学的玄思离现实生活越近,其生命力也越强。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有览于上述的文字原义追溯,最早的文献记载,流行地区的传统叫法,潮州声韵的分部参照,工夫茶的突出特点,“工夫”即“本体”的哲学思考:我们应该还“潮州工夫茶”以正名,放弃容易发生岐义,缺乏概括能力的“功夫茶”称谓。
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上一篇:潮流服饰品牌

下一篇:潮汕话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