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那个版本最好
《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的版本。《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立场主题《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
《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的版本。《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立场主题《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
读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它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历经19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代表作。爸爸见我喜欢阅读历史,就推荐我看由近代作家柏杨注释的《白话资治通鉴》。
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共分72册,记录了从战国时期至五代十国,共1362年的历史。柏杨不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还增加了许多注释与评论。语言流畅,内容丰富,我一拿到手,就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司马光和柏杨都太有才了,竟然把复杂的历史写得绘声绘色,让人一目了然。我已经读到了第十册,从战国一直到新朝灭亡。在资治通鉴前六册的的历史中,西汉的兴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汉武帝刘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汉武帝是在汉朝即位最久的皇帝,即位长达55年。他开疆拓土:东打败朝鲜,西疏通西域,南消灭闽越,北打逃匈奴。汉武帝是和秦始皇齐名的一代明君。可晚年也干了许多糊涂事:外不爱护百姓,内不管理朝政,而且宠爱奸臣,宫里杀害太子。
随后我看了汉朝中期到新朝灭亡,王莽被砍头的时期。王莽是一位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本来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年轻的时候,父母早早的就去世了。他谦虚好学,为人仗义,获得了上自太后(刘奭皇后),下自百姓的一致好评。可当他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之后,听信“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谣言,毒死汉平帝,自己当了皇帝,西汉王朝就这样的灭亡了。(m.mrnum.Com)可当他篡位以后,因为崇尚古代,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按照自己的设计发起了大改革。结果不但没成功,还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因为王莽过分专制,不爱护百姓引起的。等爆发了农民起义之后,他还听信谗言,不去镇压。到最后刘秀取得昆阳大捷之后,王莽才如梦初醒,可他的主力都被杀了。到最后,王宪砍掉了王莽的人头,愤怒的老百姓把王莽的人头踢来踢去,以表示心中的愤怒。王莽年轻时的朋友肯定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下场。
这又使我想起来中国近代时期的国共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占上风,号称百万雄师,可到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局势竟大有改变,共产党发展迅速,节节胜利,到最后统一中国。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国民党大部分将领出身高贵,很多还是军阀,不知民间疾苦,自然也不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拥戴他们。共产党的大部分将领出身卑微,深知老百姓的痛苦,爱护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也爱护他们,所以共产党笑在了最后。我还知道一个原因: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读过很多遍《资治通鉴》,汉武帝和王莽的故事他也引以为鉴了。共产党坐江山之后,如果不爱护百姓的话,应该就和王莽在位时期没有太大区别了。
我才看完10册的《白话资治通鉴》,可是这10册就把三个王朝(秦、西汉、新朝)的盛世以及黑暗的时代都细说了一遍。真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啊!
柏杨先生的《资治通鉴》是现代文版本吗?
柏杨先生的《资治通鉴》-----这么说是不正确的
资治通鉴(全二十册)
[宋] 司马光 编著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动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1920年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述颇丰。
柏杨耗时十年(1983-1993)将《资治通鉴》译写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
该系列图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对原书的人名、地名进行了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疏漏与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内地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做了相应变通。另外,历史地图、图表均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而成。《资治通鉴(第六辑贞观之治)(柏杨白话版)(全四册)》,-------是现代文版,柏杨不是古人
柏杨版《资治通鉴》适合普通人的视角阅读
【无戒学堂】第15天
接收由人文社邮寄而来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睢阳之围,皇后失踪》后,内心甚是忐忑。缘于本套书共有36册,分寄于36人,小助手将会收悉36篇书评。又因阅读历史书籍本是自己的弱项,确实是一次挑战。书评圈里,大家云集,篇篇精妙。望着群友们,期待36篇书评的出炉,内心惶恐不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历时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写到公元959年,成书前后经历19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就是在文言版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进行翻译的一套丛书。
柏杨先生,汉族,原名郭定生(后改名郭立邦、郭衣洞)。祖籍河南,1949年去了台湾。中国当代作家,擅长小说与杂文,对于历史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85年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怒斥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引发全球华人对于华人身上集体缺失的大讨论。
柏杨先生在这套书里倾尽了10年时光,不仅用白话文恢复了文言里的历史,还亲身绘制了征战、迁徙、围城、逃亡等路线地图,谈论古今,融入观点,将一部普通人难以驾驭的文言版《资治通鉴》,通俗易懂地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读后,由心感叹,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特别如我这般历史知识较为苍白的读者。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主旨是“振兴中华”。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和文化上对人们产生影响,更是直接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鲁迅先生在当时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观点,他深刻地意识到“汉字与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实为繁体字)就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因为繁体字汉字的难懂、难写、难认,阻碍劳苦大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使先进文化无法被大众所熟识,甚至有些人学习好几年,也没能学到几个字。
五四运动以后,晦涩的文言文逐渐被通俗的白话文所替代。
司马光版《资治通鉴》成书于1000多年前,司马光先生已在当时便已通俗化。如今时过境迁,但文言文最早是镌刻在“竹简”之上,依然是惜字如金。对于现代习惯白话文阅读的人们来说,仍是生涩难懂的。
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是将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按照现代人会话交流、遣词造句、阅读书籍的种种习惯翻译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更适合普通人进行阅读。
读完《睢阳之围》后,特地寻来司马光版进行阅读,惊奇发现除个别古今异义字体、次常用字,无法解释外,其余文言文字都可清晰明了它的含义。由此可见,柏杨版《资治通鉴》更加适合普通人群阅读,也令心底惧怕历史枯涩的人可以放下畏难情绪。
《睢阳之围》是安史之乱时期一场以少战多的战役。唐军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几次突破出城奇袭以尹子奇为首的燕军,几次受围,最终城破人亡。唐军张巡、许远人数不到7000人,竟在大小400场战斗中歼灭燕军十来万人,坚守睢阳城十月之久,为唐军的保全及反攻争取了时间。
柏杨先生在“睢阳之围”中着力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唐军将士被困城内,无米可食,食人的场景令人震撼。柏杨先生怒斥了这种为表“忠心”而食吃战友和妇女儿童的行为是“禽兽行径”,他认为“爱国不过借口。”
《资治通鉴》里描写最多的便是战争的忠诚与背叛、悲惨的斩首与撕杀,令人体会到在权力面前人性是那样的懦弱而渺小。面对战争更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幸福的难得。
面对战争的恐怖,柏杨笔下的英雄,却依然是熠熠生辉的。
张巡派手下南霁云突破重围,请求救兵。但唐军贺兰进明却无意援助,甚至欲将一月未充分进食的南霁云留下。南霁云斩下手指以示信用,愤然离去。带兵攻回睢阳,与张巡一起战至城破被俘。面对燕军的劝降,南霁云笑对死亡,慷慨就义。
在柏杨先生笔下,通过言语和举止的描绘,突显南霁云的英雄气概,令人心生伤感的同时又不乏敬意。
柏杨先生摒弃了文言“惜字如金”的特点,用现代人的角度诠释了一部普通人可以轻松驾驭的白话版《资治通鉴》,让历史深入人心。都说“说史明志”,也许柏杨先生正是这个初衷吧!
历史是晦涩难懂的,历史又是词严义密的。也因如此,令许多人望而生畏。但是历史本身却并不枯燥,只是表达者如何用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出来而已。
2006年一部纯草根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连载,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在明朝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让明朝的历史人物一位位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由于作者加入了心理描写、小说笔法,使得在历史真实性方面惹来非议。虽然如此,依然不能阻挡它成为当年的畅销书籍,吸引众多的读者,原因就在于趣味的形象化描述。
“历史形象并不是历史真相。”有人这样驳斥《明朝那些事儿》的写法。
而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在史实的基础之上,直译了文言版《资治通鉴》而来,是对于历史的真实再现。为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从中也进行了几处形象化的处理。
1、地名官职标注。
古地名与现今的许多地名并不相同,难以在读者的内心形成地理形象。但是书中用现今的地名一一标注出来,较为明朗地展现出地理位置。如:河阳(河南省孟县)、陕州(河南省三门峡市),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凤翔郡(陕西省凤翔县)。这样的标注,至少读者可以感受到同在一省份,范围距离上相差较小。
古官职对于普通人而言毕竟较为难懂,无法识认。书中官职标注令读者较为形象的理解人物的官衔名称以及权力的大小,在头脑中构建人物官职之间的比较,更能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如:国务院司法部长(宪部尚书)李麟、全国野战军副元帅(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但这样也有个缺失,可能部分官职描述上不是那样的恰当。
2、地图路线绘制。
为使读者更能形象了解当时征战、迁徙、围城、逃亡等等路线,柏杨先生亲自绘制了大量的地图。将地名与路线结合,读者一目了然。可以结合地图,与当时的路线进行比对,更能帮助读者理解事件。
3、注解观点链接。
柏杨先生在书中加入了“柏杨曰”,总结历史、链接古今,延伸司马光先生的观点。以现代人的思维评析事件背后的得与失,并加入个人对于事件的看法。
为使读者更好的联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柏杨先生还在由文中注解了事件的链接或说明。如:燕军大将蔡希德再度包围(蔡希德围太原失败,参考本年【七五七】二月;之后南下围上党)、将士们每天只分到一合米(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柏杨版《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白话文思维,受到了读者的青睐。文中不仅有着清晰的事件阐述,也有逻辑缜密的观点评说。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入门之书。通过阅读白话版《资治通鉴》过渡到文言版,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
只是个人觉得柏杨先生“柏杨曰”中的评述,部分语言似乎更以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有些言语较为直观,参杂过多的个人情绪。
我是 孤独一刀 ,欢迎您的阅读!
欢迎加入 无戒学堂 ,学习写作。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介绍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2011年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司马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将其译成现代语言,亲自增绘地图,并注入自己的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之亲切。
资治通鉴 黄锦鋐共有几个版本
不清楚。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求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有电子书?最好是黄锦鋐译的版本
http://txt.rain8.com/txtzg/201206/10116.html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所属TXT电子书作品集: 柏杨 司马光
《资治通鉴(全译白话版)》(全文TXT电子书下载) 作者:司马光|柏杨(已完结)
可在电脑|手机|平板|MP3上阅读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白话资治通鉴哪个版本好
我推荐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语译的《资治通鉴白话本》,全套十册精装本,浅绿色封面。拓展: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呼?抑为保障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