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2021-08-08
第一章 生命的划分
从我们内心得来的快乐,远超过自外界得来的快乐。
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我们所处的世界。
世界是相同的,每个人却大异其趣;有人觉得枯燥无味,了无生趣;有的人却觉得生趣盎然,极具意义。
每个人都受自己意识的限定,我们并不能直接超出自己意识的限定变成另一个人。
生命就像是在一个题目上发挥不同的内容,人和人绝不可能超出他的个性。
令别人喜欢自己,不论用什么方式,其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
性格决定看法,看法左右情绪。
第二章 什么是人格
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事情本身是苦还是甜,而应该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的感受强度如何。
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更重要。
世事有利就有弊,有弊也必有利。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遭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缺常常不能如愿。
做某事,做好最坏结果的打算,然后放手一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悔就好。
人生就像一副钟摆 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生命呈现两种状态,那就是外在与内在、客观与主观,痛苦与厌倦在两种状态里都是对立的。
人由于内在内心的空洞,寻求外在的娱乐享受。心灵财富越多越丰富,内心空虚的机会就越小。
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就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以人,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人孤独时,需委身于自己,内在财富的多寡便显露出来,才华横溢之人,虽身处荒原,亦不会感到寂寞。人只有独居和从众两种选择。
平常人只想着如何去“消磨”时光,有才华的人却“利用”时光。
人生来孤独,在任何事情当中,人最后必须,也仅能求助于自己。《行行复行行,能为己寻觅》
幸福就在自足。所有其他的幸福来源,本质都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如过眼云烟,随机缘而定;也都时常无法把握,所以在极得意的情况下,也可能轻易丧失,这是人生不可避免之事。人需依靠自身,因为唯有自己才是长久伴随我们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自己是唯一纯正和持久幸福的源泉。
将幸福的重心放在自身,不因外界的欲念和幻想改变位置。
终其一生,每时每刻都能成为自己。
第三章 人能拥有什么
好还是不好,相对而论。金钱的好是绝对的,金钱不但能具体满足一个特殊需要,而且能抽象地满足一切。若是有一笔足以自给的财富,该把它当做抵御可能遭遇的不幸和祸患的保障,而不是享乐。
生于穷苦的人有着坚定而丰富的信心,她们不相信命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相信头脑,也信赖心灵;贫穷不是无底的黑暗,摔倒后还可以再爬起来。
第四章 地位
无需对他人的看法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不能影响我们自身。
我们的幸福应该建筑在全体的本质上,身体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要素,其次是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任何人的首要存在和真实存在条件都藏在他自身的发肤中,不是在别人对他德卡发里。
我们置于他人意见之上的价值以及我们经常为博取他人欢心而做的努力,与我们合理希望获得的成果不能平衡,前者是我们能力以外的东西。
越是随意恶语伤人的,越是可怜和令人嘲笑的。
名声与价值的关系就好似身体与影子的关系,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即使最强壮的手臂也不能给轻如羽毛的东西一点冲力,因为后者自身没有启发动力的机关,所以不能奋力前进击中目标,很快磨尽最后一点能量就掉落下来。
唯有直接且存在于自身的东西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因为此种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他人所剥夺。所以,伟大的头脑与心灵才是值得追求并且可以增进幸福的东西。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一切的存在与活动都是由于意志本身,不但有着经验的内容,也有着本体的意义。
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生的幸福与痛苦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而是痛苦。
人生是这样短促,而时间却又那样无限,我们既不能了解它的过去,也无从推知它的未来。
幸福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之中。
第六章 人性
人的道德基于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又基于人的道德。
勇敢将是一种坚忍;同时,由于它使我们忍耐和自制,所以,通过坚忍的媒介,勇敢至少接近德行。
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首先是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以最大的自由突破公理和正义的约束。
人们在匆忙中爱,却在悠闲时憎恨。
人生不断痛苦地煎熬,想在别人的身上产生痛苦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就是生活的意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为意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其家产万惯,但不得志,过着隐居的生活。65岁时其著作《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他成名。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在法兰克福病逝。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关于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而进行的叙述。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有的东西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人生的智慧就如何让人感到幸福这一基础,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本章节类似于总论,将他认为决定人命运的内容分为,人的自身(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
后续章节按照基本的划分,千丝万缕的进行相关的阐述。
第二章 人的自身,将人的自身所拥有的,比如健康、力量等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健康方面提出了愉快情绪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其它作家所著名言…
“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对财富进行讨论,并分析其对人的影响。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阅读书籍是需要一定的思考的,这样边思考边看的过程中,就会有新的观点、处世态度的产生。特别是关于哲学的书籍,速度会更慢,因为它在磨合或撕碎过往即有的认知。
希望能在一个月之内,搞定这本书。
诗词分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读《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看书之前,完全不知道叔本华的思想是什么,仅仅从读完这一本书写感受。选了两本译本,所幸,首先看的是庄知蓓译本,读来流畅自如,通俗易懂。而另一本是掌阅旗下不知谁译的,简直不知所云,还掺杂文言文,我完全觉得他是在炫技,不是在理解叔本华,传达叔本华。我想说看国外书,选好译本很重要!
从全书来看,叔本华重视精神轻物质世界,这是一定的。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所有书中除了庄子,心灵震撼最多的一本书。可以说,一见如故,看完回味无穷,看完的当下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再回来看第二遍的一本书。
看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叔本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我隐约知道自己喜欢看哪一种风格的书了,就是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这种。
像《情人》完全跟我的脑回路不匹配,所以读了三分之一都云山雾罩。而这一本,第一章就被吸引,读下去简直就是如履平地,酣畅淋漓。我读前一章刚有一个疑问,下一章便得到他的解释。果然,我还是理性思维。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讨论了人生,幸福等等话题。我很认同,他重精神世界,但不是像庄子一样,简直要成仙了,什么都不在意。如果说让我总结,我真的没法总结,因为叔本华本身就写的凝练,我认为整本书没有多余的字,每一段都值得看。强烈推荐,仔细阅读。
摘抄几段感受一下:
闲暇是生命的花朵甚至是果实,它使人有了面对自己的机会,所以内心充实的人才能真正地充分利用闲暇。
我太同意了,一个人要过的幸福一定要有闲暇,没有也应该自己创造出来,大多数忙忙碌碌的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瞎忙。在这个普遍认为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是多么的悲哀,拿时间跟金钱比,这个认识本身就是看低了时间,时间可比金钱贵重的多的多!!!
叔本华归类的三种快乐:
第一种是发挥新陈代谢能力而获得的快乐,来源包括饮食、消化、休息和睡觉。在世界的各处,这种快乐都具有典型性,几乎人人都要得到这种快乐。
第二种是发挥体力而获得的快乐,包括从散步、跑步、摔跤、跳舞、击剑、骑马以及从事其他各种体育运动中得到的快乐,有时甚至包括在军中格斗和战争中消耗体力。
第三种是发挥感悟力而获得的快乐,包括从观察、思考、感觉、鉴赏诗词等文艺作品、听音乐、学习、阅读、冥想、创造、研究哲学中获得的快乐。
没有人否认,发挥感悟力带来的精神快乐,要比其他两种快乐更高等。前两种快乐同时也能被动物所拥有,甚至动物可以获得更多的此类快乐;
前两种快乐,一种是本能,吃喝拉撒睡的快乐。确实,吃个好吃的,喝个酒,是快乐的一种方式。睡个饱觉,整个人会神清气爽,这是一种基础快乐。
但是现如今很多人连这最基础的快乐也不知道珍惜呢,这个熬夜是日常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有人说熬夜打游戏能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啊,呵呵呵~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拿年轻的资本透支生命,将来一定会有还债的时候。写完这一篇,午夜12点,我也是在透支啊~
第二种,健身、跑步为例,让人分泌多巴胺是更快乐的,那猎豹会不会分泌?是不是更快乐?哈哈哈,
“只有感悟力带来的快乐是人类所独有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我们的精神力是发挥感悟力呈现出来的种种状态,所以说丰富的感悟力能让我们获得与精神力相关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快乐。”
我信,精神快乐更持久更深刻,那是一种漫溢的快乐,不是像放烟花灿烂夺目然后仅一瞬。
简单一点说,第一种,本能快乐,人人都有,不需要付出什么,也是最基础的快乐。
第二种,体力快乐,需要一定的付出,一定的自律得来。
第三种,脑力快乐。区别于人和动物的高级快乐。
所以,本能快乐要保持,人人都有但有可能不珍惜,因为太普遍了,还是想对自己说,不要打碎了这个天赐的快乐。
体力快乐,需要坚持,让自己动起来,哪怕跑个步,跳个舞都需要自律。
脑力快乐,需要寻找,我认为这个并不容易找到,是让人有自己喜爱的精神生活,一个爱好,一个兴趣点。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自己的嗜好,这太幸运了。有些人比如我,一直以来没什么爱好,三十岁还活得懵懵懂懂。现在我有了,读书写字,乐在其中。
记得自己高中、大学时候是挺喜欢历史的,但没选择,因为父母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在潜意识里已经把学理科当成我唯一的路。选择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的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出走半生发现自己走岔了道路。所幸,现在也不晚~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另类的三个观点:
一、智慧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
理性人生不应该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应该是减少痛苦,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就是幸福,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欲望,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他追求的人生欲望成正比。
人对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1.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大致明白自己应该重新什么工作,什么职业,低头工作的同时也要看看远方的目标。活在当下忘记过去。不确定会不会发生,我不确定什么时间会发生的,就当做永远不要发生,对未来的筹划,也可以避免错误。
2.怎样看待他人?第一个是预见能力,第二是宽恕能力,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寻找共同利益,友好的合作。
二、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
物质的享受虽然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幸福,但是要有一个理智的享受,是由财富的相对数量决定的。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追逐财富,地位,名誉。可以参考渔夫的故事。
叔本华把人简单粗暴的分为穷人和富人,作为穷人应该鄙视那些花钱大手大脚,缺钱的痛苦会更加剧烈,所以叔本华建议穷人储蓄。
富人,如果同时具有财富和高级的精神禀赋,那是上天的双重恩赐,用自己的财富从事慈善事业,造福人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禀赋的,则会引向人生的另一个极端:无聊,百无聊赖。
三、享受孤独,是快乐的源泉。
只有享受孤独,获得内心的平静。在个性,才气,好恶方面才能无拘无束的发挥,才可完全成为自己,人生第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自己拥有的越多,需要从那里别人那里获得的越少。人要不断的自我赋能,放弃不适当的欲望。
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精选》精彩语录
1、人生幸福的关键是内心拥有什么 人生智慧是一门艺术,是尽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艺术。 人之所是对幸福的贡献远远大于人之所有,也远远大于人的形象。一个人幸福与否,永远取决于他是什么,亦即他自身之内有什么;原因是,他的个性时时处处伴随他,点染他的一切体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何事何情,他享受的首先是他自己;身体享受是如此,精神享受更是如此。——如果个性的品相欠佳,种种享受就如名贵佳酿落入刚刚尝过胆汁的口中。 2、健康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财富对喜悦贡献最小,健康对喜悦贡献最大:放眼底层大众,劳工阶层,尤其是农夫,我们能看到喜悦满足的面孔;富贵之人,却往往愁容满面。我们首先要努力保持高度的全面健康,健康之花盛开,结出喜悦果实。 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 *** ,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3、幸福在于培养卓越丰富的个性 聪明才智之士,即使与世隔绝,仍能凭自己的思维与幻想怡悦心神;蠢笨愚钝之人,就算走马灯一样社交、看戏、游玩、娱乐,也逃脱不了锥心刺骨的无聊。善良、节制、性格温柔之士,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怡然自得;恶毒、贪婪、性格妒嫉之人,哪怕富甲天下,依然抱怨不休。 4、人尽其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人天生神力,强壮非凡,然而,迫于环境,他要么必须坐着工作,干些细小琐碎的手工活,出色的体力无用武之地;要么不得不读书,从事脑力劳动,而这种工作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非其所长;在这两种情况下,此人会毕生感到不幸。一人脑力盖世,然而因为从事毋需开动脑筋的平凡营生,脑力既得不到培养,也得不到施展,甚至被迫从事力不能及的体力劳动,那就愈发不幸。 5、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诸多世家子弟,衔金含玉而生,顷刻把偌大家产挥霍一空,其速度难以置信,其过程不可救药,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内心空虚、精神贫困的无聊。这些少年人,来到世间,外富而内贫,他们想从身外获得一切,企图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内心的丰富,当然徒劳无功。最终,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6、修身是幸福之路 对完全来自外界的不幸,我们较能从容忍受,对自作自受的不幸,我们很难淡然处之。原因是,命运本身会变,自己的品相永恒。所以,与其专心谋求外在佳品与外在名誉,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与改善主体之佳品。 7、喜悦是幸福的金币 一个人可能年少英俊,家产万贯,备受尊敬;若要判断他是否幸福,须问他是否因为这些而喜悦。然而,如果一个人喜悦,那么他就喜悦,年轻也好,年迈也罢;长身玉立也好,佝偻驼背也罢;一贫如洗也好,腰缠万贯也罢;他是幸福的。有鉴于此,无论喜悦何时降临,我们都应当开门启户,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合时宜。喜悦宛如幸福的金币,其余都仅仅是幸福的纸钞。 8、健康之路是运动 要保持健康,就要避免一切奢靡放纵,避免一切强烈不悦的情绪波动,也要避免过强过长的精神操劳,每天至少在户外快速运动两小时,多洗冷水浴,饮食适量有度。若不每天适当运动,无法保持健康。一切生命过程的恰当展开都要求运动,不仅要求发生这些过程的部位运动,也要求全身运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在于运动。” 9、悲苦与喜乐是性格 十个计划,九个成功,悲苦的人不因为九个成功而欢欣,却因为一桩失败而气恼。相反,十个计划,九个落空,喜乐的人却因为一个成功而欣慰喜悦。——不过,要找到一个没有任何补偿的苦厄并非易事,这里也是如此。总而言之,悲苦的人,亦即性格阴暗焦虑的人,固然遭受许多幻想出来的不幸与痛苦,但也因此比那些喜悦无忧的人少遭受实际的不幸与痛苦。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人,时刻畏惧最坏的可能,未雨绸缪,早作防范,因而不会像凡事总看到璀璨光明的人那样常常误算。 10、痛苦与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敌人 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此外,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反之亦然。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只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 11、必要的孤独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除此之外,选择不多。 对他人,对外界,切勿期许太多。他人能给予我们的十分有限,归根结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关键是那孤独者究竟是谁。 真正伟大的心灵沉思时,如同鹰在高空翱翔,孤独无伴。 12、精神生活可以抵御无聊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抵御无聊,也能预防无聊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作防御武器,抗拒损友,从而避免因为单纯在世界中寻求幸福而陷入的危险、不幸、损失与挥霍。例如,我的哲学从未给我赢得什么,但它助我躲避了许多损失。 13、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亦然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想索求某些财物,他就根本不觉得缺少它们,没有它们,他照样十分满足。相反,另一人比他富有百倍,只要一件财物求而不得,就会感到不幸。所以,富人家产万贯,并不令穷人觉得不安;另一方面,如果谋财失败,已经拥有的众多财产并不让富人感到安慰。 14、手头的财富不是追逐世俗快乐的许可证 我们应当把手头的财富视为一道壁垒,它保护我们,帮我们抵御多种可能发生的苦厄与不幸,我们不应认为它许可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更不能认为它要求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有的人,原本不名分文,然而凭借某种才能发了大财,他们几乎总是会耽于一种幻想,以为他们的才能是永久本金,收益是利息。因而,他们不把一部分所得节约下来,以便增加永久本金,而是挣多少花多少。然而,这样的人后来往往陷于困顿。 15、虚荣是人性的弱点 虚荣恰如贪婪,都是一味追求手段,却忘了目的。 我们抚摸猫,猫就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无一例外;同样,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言。 我们的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安宁与满足。显而易见,要促进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也许莫过于限制追求名誉的动力,把它调节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降到大约等于目前的五十分之一,从而拔掉这根时刻折磨我们的肉中刺。 16、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意见 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学到,一旦众人不再惧怕某个人,或者相信自己的言论不会进入他的耳朵,他们会带着何等的鄙夷议论他。如果我们刚刚听到几颗绵羊脑袋不屑一顾地议论一个伟人,我们的感受会特别深刻。 17、虚荣令人喋喋不休,骄傲使人默默无语 虚荣令人喋喋不休,骄傲使人默默无语。虚荣的人应该知道,他们孜孜以求的是他人高看自己,然而,要赢得他人高看,轻松可靠的作法是保持沉默,而不是高谈阔论,哪怕是口吐莲花。——想骄傲,并不就能真骄傲,想骄傲的人最多只能佯装骄傲。然而,正如扮演任何角色一样,他很快就会脱离角色,暴露本相。原因是,真正令人骄傲的,唯有坚定不移、发自内心、不可动摇的确信,即确信自己有巨大优点,有特殊价值。 18、只有非同凡响的成就才能赢得名声 只有非同凡响的成就才能赢得名声。成就要么是功业,要么是作品;所以,赢得名声的道路有两条。伟大的心灵,适合走功业之路;伟大的头脑,适合走作品之路。这两条路,各有优劣,其主要区别在于,功业短暂,作品长久。最高尚的功业也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影响;而天才作品永存,在所有时代都发挥有益的、促人向上的影响。 19、名声越长久,到来越迟缓 一般来说,名声越长久,到来越迟缓;一切优越之物,成长都十分缓慢。将会变为身后名的那种名声,宛如一株橡树,从一颗橡实发芽抽枝,缓缓长成。来得容易、转瞬即逝的名声,如同只有一年寿命、快速成长的植物,假名声则如野草,速生速朽。这一切的根基是,一个人越属于后世,亦即越真正属于全人类,他所处的年代越觉得他陌生。 20、真正令人幸福的是功业,不是名声 最真实的名声,亦即身后名,其主人永远不会听到,然而我们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在于为他赢得名声的伟大特质本身,在于他找到了发展这些伟大特质的机会,也就是在于他得以按照适合他的方式行事,或者从事他感兴趣的心爱事业;唯有从这一切中产生的作品才能赢得身后名。为人赢得身后名的作品,是否在同时代人那里赢得名声,取决于偶然状况,无关紧要。 21、明智的人追求的是无痛苦,不是快乐 没有痛苦才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若要评估一人有多幸福,不要问什么让他快乐,应该问什么令他悲伤。让他愁眉不展的事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度越高。身心安泰,才能觉察细枝末节;大难当头,感觉不到琐碎小事。 22、不要对人生多提要求 人世间林林总总的愚蠢行为,最愚蠢最常见者之一是以各种方式把人生的摊子铺得又长又宽。这样做,首先是算定自己将尽得天年,然而真能享足人寿者寥若晨星。即使真能活那么长,人生对实现种种计划来说也太短,因为实现计划所需的时间总是远远超过预期。此外,人间万事,失误不断,障碍重重,能达到目标者寥寥无几,人生计划也不例外。最后,即便终于达到了一切目标,做计划时没有考虑时间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的种种变化,因而也就没想到我们并不能毕生保持我们的能力,不论是做事的能力,还是享受的能力。 23、人生如漫游 我们一生像个漫游的人。极目远眺,眼前是一般景象,随着行进的脚步,面前的景物不断变换形状,仿佛随着走近的脚步不断变化。种种愿望,尤其如此。我们寻寻觅觅,找到的常常与预期的迥然不同,甚至超过预期;我们沿着一条路苦苦寻找,徒劳无功,结果我们寻找的目标是在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上。 24、认识人生之路靠回顾 漫游山林之间,抵达高处,回首俯视,蜿蜒曲折的来路尽收眼底。同样,我们度过了人生一个时期,甚至是走完人生路程,才明白我们的行动、成就与工作之间的真实关系,才看清它们的先后次序与因果链条,才懂得它们的价值。 25、人生智慧的要点是摆正关注现在与关注未来的关系 人生智慧的要点是摆正关注现在与关注未来的关系,不顾此失彼。很多人过分关注现在,活得轻浮草率;另一些人过分关注未来,活得忧心忡忡。只有极少数人把握得恰到好处。 26、唯有现在真实不虚 唯有现在真实不虚;它是真正变成了现实的时间,我们的生命仅仅存在于目前。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愉快地欣赏现在,清醒自觉地、原原本本地享受每个可忍的时辰,每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时光。也就是说,既不让希望落空的惨淡过去把目前变得黯淡无光,也不让忧心未来令眼下失去风采。对往事耿耿于怀,对未来忧心忡忡,从而白白丧失眼下的好时光,恣意败坏目前的好时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当忧则忧,当悔则悔,但各有其时。 27、珍惜现在,享受目前 染病在身之日,情绪低落之时,回忆让我们无限渴望每个无病无灾的时辰,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健康的日子时刻记得上述感受,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享受目前。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美好的日子,直到坏日子来临,才希望好日子归来。成百上千个晴朗愉悦的时辰,我们没有享受,哭丧着脸任其消逝;黯淡凄凉的日子降临,我们才徒然渴望好日子归来,空自悲叹。我们不应该这样生活。相反,我们应该珍重每一刻可忍的现在,包括我们漠然处之甚至厌烦应付的平淡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现在正变成过去,它一旦进入往昔的神殿,便笼罩在永恒之光下,保存在记忆之海中。有朝一日,特别是糟糕的时辰到来时,记忆拉开帷幕,它就成了我们衷心渴望的目标。 28、约束造就幸福 人际关系尽量简单,生活方式不妨单一,只要不令我们感到无聊,就让我们感到幸福,因为它们让我们最低限度感受人生,从而最小程度感到人生必然产生的负担。这样,生命就如一条小河,静静流去,波澜不兴,漩涡不起。 29、嫉妒既是丑行,又是不幸 嫉妒是人的天性;尽管如此,它既是丑行,又是不幸。因此,我们应当把嫉妒视为幸福之敌,要像对付恶魔一样努力掐死它。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生活不如我们的人,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当真厄运临头,想想比我们苦难更深的人,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慰藉,尽管这慰藉与嫉妒出自同一个源头;其次,与处境相同的难兄难弟在一起,也会让我们得到安慰。 30、面对灾难,不要自我折磨,更不要文过饰非 如果灾难已经发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绝对不要设想事情原本可能是其他什么样,更不要设想用什么方法可能避免这个事件;原因是,这样想会让痛苦加剧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成为自我折磨。不过,这条准则是片面的。它适合让我们在灾难发生后放松心情,平定情绪。但是,如果灾难的发生至少是部分由于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或愚鲁莽撞(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反复痛苦思考我们怎样做就可能预防灾难,有利于我们增长智慧,提升自身,对未来而言,是有益的自我鞭笞。面对已经犯的错误,我们惯于自我开脱,文过饰非,轻描淡写。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坦然承认,清楚认识其严重性,以便下定决心避免重蹈覆辙。当然,这样做,会由于对自己不满而痛苦万分;可是,没有经受折磨,就是没有受到教导。 31、事关悲喜苦乐,要捆住想象的翅膀 对于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事物,我们应该仅仅用理性与判断力的眼睛观察,沉着冷静地思考,使用纯粹的概念,抽离具体形象。在这里,不要允许想象染指;理由是,想象没有判断能力,它只会把纯粹的画面带到我们眼前,搅扰我们的心绪,不仅毫无益处,还往往造成很大的痛苦。晚上,要最严格地恪守这条准则。黑暗令我们恐惧,让我们四处看到吓人的影像,思绪的模糊,效果与黑暗类似。 32、珍惜早晨,提防夜晚 一旦夜晚来临,灯火点燃,眼睛就不像在白天那样看得清晰,理智也是如此;所以,夜晚不适合沉思严肃事务,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思考这类问题,早晨才是好时候;早上适合做任何事,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活,无一例外。一日之晨,宛如人之少年:轻松愉快,晴朗清新。我们觉得强壮有力,脑力体能,无不任由调遣。切莫晚起,以免缩短上午光阴,莫做琐事,莫事闲谈,以免浪费早晨时光。要把早晨视为生命的精华,珍而重之,如待圣物。 33、珍惜已经拥有的 看见不属于自己的,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假如它属于我,将会怎样?”这念头让我们自感匮乏。与其这样想,不如常问:“假如它不属于我,将会如何?”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努力时不时这样看待我们之所有,设想假如我们失去它们将会如何;我们甚至应该这样看待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健康、朋友、情人、妻子、儿女、马与狗。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失去了一个东西,才真正知道它的价值。 34、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 为我们的愿望设个上限,给我们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们的愤怒驯服招安,时刻牢记,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然而人人必定遭受众多苦厄。一言以蔽之,自制与自持是准则,如果不遵守它,我们必然感到自己悲惨可怜,不论拥有多少财富,掌握多大权力,都无济于事。 35、幸福在于创造 有所为,做点事,只要可能,就创造点东西,至少学点东西,对人生幸福不可或缺;人的各种能力都要求用武之地,人也乐意以某种方式感受到发挥能力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满足是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不论是做了一个筐,还是写了一本书;不过,直接让人感到幸福的,是看着一件作品在自己手中天天成长,直至最终完成。创作一件艺术品,写作一部书稿,甚至制作一件手工,都能发挥这个作用。当然,作品越高贵,快乐越高级。 36、强身健体之道 高强度使用肌肉,肌肉会变强;相反,高强度使用神经,神经会变弱。所以,我们应当让肌肉适度紧张,从而锻炼它,但是要谨防神经紧张。要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尤其是反射的强光;避免黄昏时分勉强使用目力,也不要长时间凝视细小物品。同样,不要听强烈的噪音。不过,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强迫让大脑长期紧张,也不要让大脑在不适当的时候紧张。——不过,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大脑充分的睡眠,这是它恢复活力所必需的。睡眠之于人的全身,正如上弦之于钟表。大脑越发达、越活跃,需要的睡眠就越多。 37、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 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前者帮你免遭伤害,后者助你避免纷争。与人相处,不要无条件地排斥任何个性,只要它是出自本质,哪怕它极恶劣,极可怜,极可笑。应该这样看,人的个性无法改变,出于一个永恒的形而上原则,只能如此;遇到糟糕的个性,应该这样想:“这样的怪鸟也非有不可。”如果不这样想,那就有失公正,就是挑战别人展开生死决斗。 38、慎对自我中心的人 大多数人主观透顶,归根结蒂,他们心里只有自我,对其他一切都毫无兴趣。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立刻想到自己。别人的言谈,只要偶尔跟他们沾一点边,他们就会全神贯注,再也没有余力理解谈话的客观对象。同样,只要妨碍他们的利益,有损他们的虚荣,那么任何理由对他们来说都完全不成立。他们很容易分心,很容易感到受伤、受辱、受冒犯,所以,若想跟他们客观讨论点什么事情,得小心翼翼,言语中千万不要以任何方式冒犯他们那娇贵脆弱的自我。但是,面对这样的人,无论怎样谨慎小心都不够,因为他们只在意自我,其他一概不放在心上。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言警句充耳不闻,然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八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至尊至贵的自我,他们都会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这些人之脆弱,跟小狗一样,你要是不小心轻轻踩了它的爪子,那你就听它嚎叫吧。这些人也像遍体鳞伤、长满脓疮的病号,你必须慎之又慎,千万不要碰他。 39、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如果谬误在社群大众中流传,在报刊书籍里出现,被信以为真,至少不受驳斥,不要绝望,不要认为事态将永远如此。相反,我们应该知道,也应当为此感到欣慰,在大多数情况下,事情渐渐得到推敲思考,评估琢磨,讨论阐明,最终会得到正确的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最终都能正确理解头脑清醒的人一眼就看清的真相。这段时间多长,取决于事情的难度。在这段时间,必须有耐心。 40、认识人可以见微知著 一个人,处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与关系,面对法律不关心的细枝末节,肆无忌惮,只为自己谋好处求舒服,牺牲他人利益,把众人共有之物窃为己有,那么,我们由此就可以确信,他心中毫无正义,只?捎肴ㄍ焕Π笏乃郑诖碇卮笫挛袷本褪歉隽髅ザ窆鳎颐峭蛲虿豢上嘈潘?/P> 41、处世之道,知易行难 我们可能很欣赏一条关于如何待人的准则,甚至是我们自己创立并精彩表述了这条准则,然而,片刻之后,我们就在现实生活中违反它。不过,我们不应该因此灰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用抽象准则与格言指导行动,最好听之任之。相反,对待这条准则,正如对待一切关于现实生活的理论规则与指南:首先是理解它,其次是学会遵守它。理解靠理性,可以一蹴而就,遵守靠练习,只能逐渐习得。 42、做作总是招人鄙夷 做作总是招人鄙夷:首先,做作被人视为欺骗,欺骗本身是怯懦,因为它的基础是恐惧;其次,做作被认为是自己谴责自己,因为做作就是摆出自己所不是的样子,因而就是做出自认为比自身更好的姿态。佯装具有某种特质,还以此自吹自擂,就是自己承认不具有这种特质。不论这特质是勇敢、博学、聪明、机智、桃花运、富有、出身高贵,还是其他让人了不起的东西,谁佯装具备它,我们就可以断定他缺少它;原因是,如果一个人确实完全具有某种特质,他不会想到炫耀做作,而会完全淡然处之。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的:“呱嗒作响的马掌少颗钉子。” 43、批评他人,就是致力于提高自己 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恶习,只会看到别人的。然而,正因如此,别人成了我们的镜子,我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各种恶习、过错、卑鄙与龌龊。不过,多数情况下,众人像对着镜子狺狺不已的狗,不知道在镜中看到的是自己,以为是另一只狗。批评他人,就是致力于提高自己。福音书有个美妙的道德教诲,告诫我们不可只见他人眼中有梁木,不见自己眼中有刺。不过,眼睛的天性就是往外看,不是看自己。所以,要想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明察并谴责他人的过错是不二法门。为了提高自己,我们需要镜子。 44、人生如棋局 如果我们回顾生活之路,观看迷宫般七弯八拐的过程,必会看到众多失之交臂的幸福,也必会看到众多自投罗网的不幸,这时,我们很容易过分自责。实际上,我们的生命历程,绝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作品,它是两大要素的产物,其一是一系列事件,其二是我们的一系列决定,二者总是互相纠结,彼此更改。生活如棋局:我们构思计划,然而我们的计划永远是有条件的,下棋时取决于对手怎么走,生活中取决于命运怎样做。 45、要时刻牢记时间的效果 要时刻牢记时间的效果,念念不忘万物变动不居,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立即鲜明地想到它的反面;幸福快乐,想到灾祸不幸;友情温暖,念及反目成仇;晴空万里,想到乌云压顶;爱意绵绵,念及仇恨入骨;信任与坦诚之时,想到背叛与懊悔之日;反之亦然。这样做,就为真正的处世智慧开掘了一个永不干涸的源泉;凡事三思而后行,就不易上当受骗。 46、从容镇定地面对一切事故 大大小小的事故,本属人生固有,时刻均可发生;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不要与贝里斯福特为伍,像悲苦人那样,由于人生每小时都发生的惨剧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更不该被跳蚤咬了一口就呼天抢地。相反,我们应该像虔敬审慎之士,尽量未雨绸缪,防天灾人祸于未然;面对大大小小的不幸(它们通常不过是乔装打扮的笨拙),我们应当慎思明辨,像聪明的狐狸一样,机敏伶俐地一一避开。 47、生命历程 在少年眼中,人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在老人眼里,人生是短短的过去。 年轻时,我们认为,如果某人某事对我们一生有重大影响,事情一定会轰轰烈烈地发生,人物必定在鼓乐齐鸣中登场;年老了,回顾以往,才知道一切都悄悄然,蹑手蹑脚从后门溜进来,几乎察觉不到。 只要我们还年轻,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都认为生命没有终点,并按照这个想法对待时间。年龄越大,我们越珍惜时间。 身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小,方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同样,我们心目中的年轻人,年龄越来越大,留意到这一点,我们才察觉自己已经变老,越来越老。 48、长寿之道如点灯 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
叔本华经典语录摘选
导语: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以下是我搜集,欢迎阅读!
1、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2、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3、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4、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5、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6、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7、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9、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10、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11、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2、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1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1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5、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6、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17、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8、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19、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20、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22、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23、读书是让别人在我们的脑海里跑马;思考,则是自己跑马。
24、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25、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26、如果生是梦、死是醒,那麼我把自己看成是——从两者之外被个别划分出来的存在。事实上,这也不外乎是梦幻。
27、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28、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29、意志就是求生意志,它永久的敌人是死亡。……它能用生殖的策略和牺牲生殖来击败死亡。……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最终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30、因为热情依靠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把只对种族有价值的东西认为对个人也有价值,所以在达到种族的目的之后,造化的骗术必然消失。个体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种族欺骗的对象。
31、种族的事务,即受精一旦完成,对每个动物而言,接踵而来的是一切能力瞬息的涸竭和衰竭,对大多数昆虫而言,甚至继之以迅速的死亡。
32、一个众人和万物都不曾在他眼里时时显得仅仅是幻象或幻影的人,是没有哲学才能的。
33、肉欲熄灭时,生命的内核也就消逝了,只剩下空壳了。
34、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5、最强有力的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表现出的、使人们误入迷途的虚幻假象,甚至也不直接地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相反,是在于人们先前接受的观念,在于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好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哪个版本的译本最准确?
李连江译《人生智慧箴言》最好。这个译本是得到了德国叔本华协会支持的。韦启昌译《人生的智慧》在叔本华哲学爱好者圈子里的口碑很好,但这个译本有一些严重的错误,甚至连书名也译错了。此书的德文原名是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Aphorismen是箴言,zu相当于英语的to,Lebensweisheit是人生智慧,整个书名直译为汉语就是《通往人生智慧的箴言》,显然李连江的译法更准确。介绍《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精选(三)
摘自:《人生的智慧》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8-10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正如一个人背负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所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觉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及其他的不好之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它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挑剔别人缺点差错的人其实在改进着自己。所以,倾向和习惯于在私下默默留意和刻薄挑剔别人的外在行为、别人不论做过的抑或不曾做过的事情的人也因此在改进和完善着自己。因为这种人起码有足够的正义,或者足够的骄傲和虚荣心去避免做出他们经常如此严厉、苛刻地批评的事情。对于那些容忍别人的人来说,相反的说法照样成立。
一个人自身的拥有越多,对世俗常规的安排就越感到不满,他也就越希望退出世俗人群的圈子。世俗如此安排是因为这样的事实:在这个贫穷和匮乏的世界,应付匮乏和需求的手段无论在何处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也是压倒一切的。
真实不虚的友谊有着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以,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朋的海蛇那样,要么只是一种传说,要么只存在于另外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到底为何者。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份。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把这些联系冠以友谊之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远胜那些泛泛之交。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时机就是当我们告诉他恰逢某样不幸的时候。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表情,在类似这种时候,一般我们称之为朋友的人甚至掩饰不住脸上一丝满意的笑容。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个人的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这是反映人性的典型例子。朋友间分隔太远和长时间互不见面都会有损朋友之间的友情,尽管我们并不那么乐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久不相见,甚至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抽象的概念;我们对他们的关切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理性,甚至这种关系只是一种惯性的作用。但对那些我们朝夕相见的人,哪怕那只是我们宠爱的动物,我们都能够保持强烈和深切的兴趣。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地受制于感官。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并且,这种憎恨和反感因为这一原因而变得更加强烈:感觉这些情绪的人找不出理由抱怨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他们甚至必须把这些原因掩藏起来,不让自己知道。实际情形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在谈话的对方身上观察和感觉到了某种智力上的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方肯定也在同等程度上观察和感觉到自己在智力上的劣势。这是他在私下里、对此并不清楚意识到的情形下得出的结论。
所以,格拉西安的话说得相当正确“: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 。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并且,一个本性庸俗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对立面时,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而秘密煽起这股情绪的就是他的嫉妒。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虚荣心的满足带给人的快感更甚于其他的快乐,但获得这种快感的途径只能是把自己与别人作一番比较。对于人来说,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莫过于精神思想素质,因为人正是基于这方面的优势才优于动物。因此,假如把自己这一方面确凿无疑的优势显示出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面前这样做,那就是一种极端鲁莽、冒失的行为。这样人们就会受到刺激去寻求报复,就会伺机侮辱这个冒犯者。因为通过给人以侮辱就可以离开思想智力的领域而进入意欲的地盘,而在意欲这方面,人们都是相同的。所以,在社会上,地位和财富可以期望获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精神的优势却永远不可以期望得到这种待遇。有幸碰到的最好情形无非就是精神思想的优势遭到别人的漠视;假如情况不是这样,那么,优越的精神思想就会被视为一种无礼和冒犯,或者,人们就会认为这种优越精神的拥有者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取得他们拥有的天赋,现在他们竟以此炫耀了!为此原因,众人私下里都存心以某样方式羞辱这种人一番。大家都等待着下手的时机。就算采用最谦卑的举止行为也难以成功地使众人原谅自己在思想智力上的优势。
相比之下,表现出低劣的精神思想确实是值得推荐的行为,因为正如温暖使我们的身体舒服,同样,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对于我们的精神也是惬意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出于天性靠近会给他带来这种优越感觉的物体,犹如他本能地走向阳光或挨近一个火炉一样。那么,这样的物体,对男人而言,就是精神思想素质明显低劣的人;对于女人,就是相貌不如自己的人。当然,向我们所见的人明白显示我们的不足之处,是很需要一番工夫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貌还过的去的姑娘是多么友好热情地欢迎一个相貌丑陋难看的姑娘啊!对男人来说,身体的优势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跟一个比自己矮小的人站在一起会比跟一个比我们高大的人在一块更加让人舒服。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因此原因,无论拥有哪一类型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异素质,都会使自己孤立起来。人们憎恨他人这方面的优势,避之唯恐不及。为了找出这样做的辩护借口,人们就把种种缺点、恶行加之于这个拥有突出思想的人的身上。相貌之于女人也发挥同样的作用。长相很美的女子永远找不到同性的朋友,甚至连普通的女伴都找不到。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由于我们宁愿相信别人,而不是自己去作考察、发现的工夫和保持警觉;自私,是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事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虽然如此,我们却仍然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给予他们的信任。相比之下,对于别人的不信任,我们不应感到愤怒,因为这种不信任包含了对诚实的敬意,亦即是说,包含了这一真心的看法:诚实是十分稀有的,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得不怀疑诚实是否存在了。
礼貌就是我们订下的一条闭嘴保持沉默的协议:我们都将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缺陷。这样一来,我们的缺陷就不会轻易暴露出来,这对大家彼此都有好处。保持礼貌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此,不礼貌的言行就是愚蠢的了。
礼貌的言行就像假币,在使用假币时也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予则是聪明的做法。
蜡在本质上是坚硬和易脆的,但稍加温暖就会变得柔软,人们就可以把它捏成随意喜欢的形状。同样,运用礼貌和友好,甚至使一个执拗和敌视他人的人也变得顺从和与人方便。所以,礼貌之于人就犹如温暖之于蜡。当然,一旦礼貌要求我们必须向所有人显示最大的关注,而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又不配受到如此的关注,那么,保持礼貌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任务。这样,我们就必须装出一副对他人很感兴趣的样子,而事实上,如果用不着理会他们,我们的心情就会愉快得多。如何把礼貌和自傲结合起来是一件极其讲究技巧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曾夸张地重视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并因此怀有一种不相称的高傲;而与此同时又清楚知道每一个人心中对于他人的惯常想法和评判,那么,我们就不会对他人的侮辱感到怒不可遏.侮辱其实就是轻视别人的表示。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一般常规的礼貌只是一副张开笑脸的面具,所以当别人偶尔挪动或者片刻收起他们的面具时,我们可不要大惊小怪。
判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我们都不应以别人为榜样,因为各人所处的位置、境况、关系都不相同,各人性格的差异也会使人们对事情的处理沾上某些不同的色彩
我们不应该驳斥别人的意见,而应该记住,如果试图使一个人放弃他的看法中的种种荒谬之处,那么,我们就算有玛土撒拉的寿命,也不会完成任务。另外,在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我们碰巧听到别人说出的荒谬言论开始让我们生气,我们就要想象这只是一部喜剧中的两个愚人之间的对话。这一事实久经证明:谁来到这个世上,一本正经地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教育人们,那么,如果他能全身而退就已经是万幸的了。
就算我们有充分的权利称赞自己,我们也不能受到诱惑真的这样做。因为虚荣心是那样的寻常,而人的真才实干却又是那样的不寻常,所以,一旦我们显得在称赞自己哪怕我们只是间接地称赞自己人们就会一百对一地打赌: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是虚荣心作怪,我们缺乏足够的常识认清所说的话是多么可笑。
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曾说出口的话语,而不是经由说过的话来显示我们的见解。选择前者是聪明的,而采用后者则是虚荣心使然。我们经常都有做出这两者的机会,但我们通常为求得到瞬间的快意而选择后者,不惜舍弃前者所带给我们的永久的好处。
某些在别的方面并不曾显示出丝毫洞察力的人,却可以是研究别人私事的专家。尽管这些人对于普遍的真理无法感知和不感兴趣,但是对于那些单个的真相他们却是充满热忱的。有鉴于此,所有教导处世智慧的大师们都热切地以多方的论证建议人们沉默寡言。
在言词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既不智和危险,又可笑和流于俗套。所以,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我们越能成功地避免由话语和表情上表示愤怒,就越能成功地通过行动把它表现出来。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说话不要加重语气。这一条世故的古老遗训旨在让别人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发掘我们说话的含意,因为常人的理解力是迟缓的,在他们明白我们说话的含意之前,我们已经把话说完了。但如果说话时加重语气,那就等于我们在诉诸别人的感情,这样,事情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对不少人我们可以态度礼貌、声调友好地说出真正无礼的话语而又避免遭受直接的危险。
每个人都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人们并不是在抽象思想中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原则。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领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认识到事情是不可避免和必然地发生这一真理以后,心灵会感受到抚慰和安静。谁要是深切、完全地明白到这一真理,就会首先作出自己份内的努力;而对于自己必须忍受的痛苦也会甘愿承受。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我们在每天交往中碰到的琐细烦扰,他人趾高气扬的态度和不当举止,别人的不足挂齿的冒犯对于这些,我们应像带角的西格弗里德那样,亦即是说,我们应该不为所动,更加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我们应视这些东西为前进路上的小石子,做到麻木不仁,把它们随脚踢开。我们确实不能认真去回想和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最危险和可怕的是人的狡猾,而不是人的暴怒。确实,人的头脑是比狮子的利爪还要厉害的武器。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众所周知,不幸和灾祸如果由众人共同承受,就会减轻许多。人们好像把无聊也看作是某种的不幸和灾祸了,所以,他们聚在一起,目的就是患难与共,一齐无聊。正如人们对生命的爱其实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人们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归根到底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渴望。它并不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喜爱,而是出自于对孤独的恐惧。因为,与其说人们主动寻求他人的愉快陪伴,毋宁说他们在躲避孤独带来的凄凉和压抑,躲避自己单调乏味的思想意识。为此原因,我们不得不接纳糟糕的人群,容忍与他们打交道所必然带来的压抑、窘迫。但如果对于这些不便之处的厌恶占了上风,并由此形成了独处的习惯,磨炼了自己承受孤独时候的感觉和印象的能力,那么,孤独就再也无法产生上述的效果。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独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会渴求人群的陪伴;因为对人群的需要毕竟不是一种直接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现在也习惯了独处的种种令人愉快的好处呢。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亦即我们知识的真正内容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所作的直观把握。但是获得这样的一种直观认识只能经由我们的自身,任何方式的灌输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的智力,一如我们的道德,并不来自于外在,它源自我们自身的本质深处。没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把一个天生的蠢人培养成一个有头脑的人。
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紧抱着这一个假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像成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忧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期,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
成熟的年龄和丰富的阅历在许多方面无法跟高出一筹的精神智力相匹敌,但是,前者却始终不能被后者所取代。年龄和阅历能使资质平平的大众在面对具有卓越精神智力的人时,获得某种的平衡弥补,前提是后者还处于年轻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相信自己在怀念着某一处遥远的地方,但其实,我们只是怀念着我们在年轻、活泼的时候在那地方所度过的时间。时间戴上空间的面具欺骗了我们,我们只要到那地方一游,就会清楚我们受骗了。
在青年时自以为了解的事情,到了老年才真正为我们所认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老年的确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此时的知识经过反复多方面的思考变得真正连贯和统一起来。但在青年时代,我们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一个人只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对生活获得一个完整、连贯的表象认识,因为到了老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他尤其不会像其他人那样,以刚刚入世的眼光看视生活,他的审视角度是离世的。这样,他就尤其能够全面认清楚生活的虚无本质。
到了老年,我们不能因为缺少了许多的快感乐趣而感到有所抱怨。因为每种快感的产生都只是一种需求的缓解。因为需求的消失而导致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
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所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微的精神错乱之中。所以只有在情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理智。几乎所有降临在人们头上的、或者威胁着人们的不幸和灾祸都是由这一魔鬼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
年轻人对那未知和不确定的一切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渴望和向往夺走了他的安宁,而缺少了安宁,幸福却是无从谈起。相比之下,在老年期,一切都已经平息下来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年人的血液冷却了许多,他们的感觉不再那么容易被刺激起来;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生经验使他们认清了事物的价值和一切欢娱的内涵。这样,他们逐渐摆脱掉幻想、假象和偏见,而这些在老年期到来之前,遮蔽和歪曲了他们对事物的自由和纯净的认识。现在,人们得以更正确、更清晰地认清了事物的客观面目;他们或多或少地看到了所有尘世间事物的渺小和虚无。正是这一点使几乎所有的老者,甚至那些才具相当平庸的老人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智慧气质。这使他们和青年人有所区别。人们到了此时才对一切事物的虚无,对这世上的繁荣、喜气后面的空洞、乏味有了直接、真正和坚定的确信,虚幻的画像消除了。他们不再错误地认为,在这世上,除了免受身体和精神之苦以后所享受到的那种幸福以外,在某一王宫或者茅棚还栖身着另一种更特别的幸福。根据世人的价值标准而定的那些伟大或者渺小,尊贵或者卑微,对于这些老者而言,它们之间其实再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使老年人获得了一种特别的平静心境。怀着这种心境,他们面带微笑地从高处俯瞰这一虚幻的世界。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尽管人们不遗余力地装饰、美化生活,但透过那些廉价、耀眼的灯饰,人生仍旧呈现了它那贫瘠不堪的面目;无论人们如何为生活着色、打扮,人生从本质上而言,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衡量它的真正价值的方法只能是视乎它缺少痛苦的程度,而不是它是否欠缺欢娱,更不是通过生活中的奢华场面。
老年期确实把我们带进孤独,原因显而易见。但无聊并不必然地伴随着这种孤独,无聊只是必然地伴随着那些除了感官享受和社交乐趣以外,别无其他乐趣的人。这些人并不曾开发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潜力。确实,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弱,但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总会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正如上面所说的,通过经验、认识、实践和反思,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精确的见解。他们的判断力更加敏锐,事物的相互间的连接变得更加清晰;对事情人们有了越发全面的总体概览。我们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们累积了的知识,不失时机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在各个方面进行的内在自我修养和陶冶持续不断,占据了我们的精神,给予了我们满足和奖赏。由于这些活动,上文谈论的老人的精神力衰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补偿。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不要再说我可能读不懂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高深哲学感吓住了我,一直觉得肯定晦涩难懂,不曾想着去读。却原来如此接近生活本色,相当接地气,就像那些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儒雅,越平易近人一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简直就是春风般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只母鸡,无数鸡汤就是从这只鸡身上取的一鳞半爪熬的。读书还是要读经典!可惜我语言功力不够,只能说写得真tm太好了!
越活越感觉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罗素说宇宙是不可知的,我们短暂一生那点知识实在是可怜,即使整个人类对宇宙存在的认知也是可笑的。叔本华的论断之一也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二则共存亡。不是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一个目标满足了,我们又有新的欲求,每个人都有这种不断产生欲求的力量,这就是生命的意志,世界是我的意志,就像爬山,以为爬上了山顶,眼前却又出现了另一座山峰,所以,叔本华说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不断审视自己,锲而不舍地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业,这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如健康,力量,气质,道德,理智,教养等。第二是人有什么,即财产和各种所有物。第三是是否在意自己在他人评价中的地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个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甚至远比民族性更重要,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骄傲,只有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人才会抓住那些千百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
30岁时的叔本华就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63岁之前的他一直默默无闻,上课只有几个学生去听课,出书只能卖出去几百本,好在他家庭富裕,不靠做文谋生,可以一直过隐遁的生活。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得永生!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第1、2、3章
[1]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
[2]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的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
[3]扰乱人们的不是事情,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爱比克泰德
[4]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以及阵发性的过度愉快和挥之不去的忧郁。那么因为天才的条件就是超常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文学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5]“郁闷”型的人,亦即阴沉和忧心忡忡的人,虽然总的来说比无忧无虑、快乐的人承受更多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幸和苦难,却因此遭遇更少真实的不幸和苦难,因为把一切都看成漆黑一团的人,总是担心最坏的结果,因此做足防范措施,与那些总是赋予事情以愉快色彩和大好前景的人来比,不会那么经常地失算与栽跟斗。
[6]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思想深邃、远大的话,甚至会选择独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会导致一个人不喜与他人交往。
[7]愚蠢的人饱受无聊之苦。——塞涅卡
[8]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耶稣·西拉克
[9]因此,我们大致上可以发现: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10]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奥立弗·高尔斯密《旅行者》
[11]没有精神思想消遣的闲暇就是死亡,它就像要把人活生生地埋葬。——塞涅卡:《书信》
[12]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的礼物,其他别的一切好处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还真有其他别的好处的话,通常只会变成某种负担。
[13]在这里我不会不提及这样一类人:由于仅仅具备了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思想上的需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所说的“菲利斯特人”(Philister)。这是德语特有的词语,源自德国的大学生生活。后来这一名称有了更高一层的含义,虽然它与原来的意思依然相似。“菲利斯特人”指的是“缪斯的孩子”恰恰相反的意思,即“被文艺女神抛弃的人”。
[14]由于菲利斯特人没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会寻求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而不是精神上的需要的人。因此,在他们对别人的诸多要求中,最不重要的就是别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头脑思想。当他看见别人具有突出的头脑思想时,反而只会引起菲利斯特人的反感,甚至憎恨。因为他们有某种难以忍受的自卑感,以及某种隐蔽的嫉妒——这种嫉妒,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甚至对自己也是这样。
[15]菲利斯特人的巨大痛苦就在于任何观念性的东西都无法给他们带来愉快。
[16]拥有卓越的精神思想所带来的一个确切的不便之处,就是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也伴随着他的智慧而增强了;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17]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18]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似的义务。如果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某种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从最初的一文不名到最终赚到可观的金钱,那他十有八九会误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以恒久不变的本金,以此赚取的金钱只是本金的利息而已。这样,他就不会把挣来的一部分金钱积累成为固定长久的本金,而是把挣来的钱随手花掉。这样,他们通常最终会陷入贫困,因为如果他们的才能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例如,几乎所有从事优美艺术的人都属于这一类情况,那么他们就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又或者,因为他们挣钱的本事,依赖某种环境和各种某种风气,而这种环境、风气随后消失了——这样,他们的钱财收入也就停止了。
[19]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莎士比亚《亨利五世》
出生于世代贫困之家的人却把贫困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以某种方式意外获得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多余的东西,把财富用来享受或挥霍才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把钱财耗尽,他们仍然像以前没钱的时候那样生活下去,并且还免除了一样烦恼哩!
[20]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伏尔泰
从一开始就生活无忧的人却大多难以管束。他们习惯于高视阔步,并不曾学会上述为人处世的艺术。或许他们具有某些才能,但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才能与平凡庸俗、低三下四根本无法匹敌。最终,他们会看到身居比自己更高位置的人的平庸和低劣之处。此外,如果他们还遭受别人的侮辱和种种令人愤慨的事情,他们就会变得倔强、难以驾驭或者害怕、茫然。这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办法。
[21]在局促狭窄的屋子里,无从施展力量,要站起身子已经非常困难。——尤维纳利斯
第4、5、6章
[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
[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
[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
[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
[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
[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
[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
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
[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
[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
[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
[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
[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
[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
[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
[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
[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
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
[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
[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
[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
[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
[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 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
[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