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谧

时间:2024-06-27 23:52:04编辑:流行君

司马懿有哪些经典的故事?


司马懿经典的故事有:《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祁山之胜,地位日隆》、《辽东大战,巧夺襄平》、《两虎相争,夺取政权》。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2.司马懿征讨孟达,智取上庸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达,于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发动叛乱,弃魏投蜀。孟达自认为宛城距离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势险要,司马懿一时无法赶到上庸。可是当孟达刚起事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赶到上庸,兵临城下。司马懿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呢?原因是孟达平素与魏兴太守申仪不和,申仪风闻孟达与西蜀又有来往,立即报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监视孟达的行动。司马懿为了充分做好消灭孟达的准备工作,并尽量推迟孟达的起事时间,除了从军事上做好征讨的准备工作,他还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他犹豫不决,延缓起事的时间。3.祁山之胜,地位日隆诸葛亮日夜规划实现他的夙愿,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统一中原,但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和章武二年(222年)的彝陵之战,使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张。虽然在刘备死前双方互派使者,但东吴依旧是隶属曹魏,对西蜀抱有敌对的态度。蜀与吴的这种关系,对蜀国北伐曹魏不利,诸葛亮为了打破僵局,主动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对孙权详细分析了恢复同盟关系的好处,孙权权衡了利弊,同意与西蜀恢复联盟,断绝与曹魏的臣属关系,这样吴、蜀又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曹魏政权。4.辽东大战,巧夺襄平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即位。魏明帝在临死前委托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辅佐朝政。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开始时还融洽,但时间一长就产生了矛盾。曹爽极力培植私党,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外表上不露声色,暗中积聚力量。曹爽有五个心腹,即何晏、丁谧、邓飏、李胜和毕轨,这五人在当时号为名士。魏明帝认为他们浮夸无能,一律不用。曹爽提拔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李胜任河南尹,毕轨当了司隶校尉。除这五人之外,大司农桓范也是曹爽的亲信,人称“智囊”。曹爽的私党为他出谋划策,削弱司马懿的实权,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内外、朝野上下。5.两虎相争,夺取政权正始十年正月(249年),魏帝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范全部随从。司马懿看到时机成熟,立刻带领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和三千武士,假传皇太后的旨意,关闭城门,占据武器库,派兵占领城南洛水上的浮桥,封锁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时派人占据中央各要害部门,命高柔行大将军事,占领曹爽的军营,命王观行中领军事,控制军权。扩展资料: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懿

曹爽重用的三狗是哪几人

三狗就是指何晏、邓_和丁谧。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邓_(?—249)字玄茂,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台中三狗之一。东汉名将邓禹之后。魏明帝时曾任尚书郎,洛阳令,中郎,中书郎等职。丁谧(?—249)字彦靖,台中三狗之一,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丁斐之子。魏明帝曹_时为度支郎中,平素与曹爽相亲。


谁知道司马懿的典故,除了(空城计)

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浙江须江郎峰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次子司马昭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原因是什么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和突出,最终建立打下了魏国的根基。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开启曹家一族当为帝皇的历史。可惜整个家族却在后来因为一场政变,直接垮掉,除了名号之外,所有的权力都被司马一族直接把持着。那场政变叫高平陵之变,具体来说就是魏明帝死前托孤给了两个大臣,要辅助自己的小儿曹芳。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结果后来曹爽凭着自己的身份,大势排挤人才,把所有的老臣全部扫到了一边。而且对司马懿更是过分,直接一步步夺取了他的实权,后来司马懿假装生病,躲过了侦查,同时发动了政变,结果居然是成功了,真是令人吃惊不少。那么为啥会成功了,按理说当时的形势对曹爽来说,并不是那么糟糕,至少皇帝在他这一边,而且军队基本还在。从大意名分上来说,他是占理的,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才是不合法的,而且假借了太后的旨意,根本不作数。但是为啥司马懿就是成功了,而曹爽直接失败,导致了整个家族被灭,甚至整个曹魏势力基本覆灭呢。第一来说,曹爽太过自大,不懂得分蛋糕。事实上曹爽掌握大权之后,干的一些事情,真让人吃惊不少。整个大部分朝臣,特别如蒋济高柔这些都被他直接弄到了清水衙门去养老,更别说其他大臣了。而且他换上了都是亲近宗族的这些官二代们,说能力基本上没有。而且在地方上更是大势插手,开始肆意夺取属于政府的权力,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可以说曹爽的敌人不仅仅是司马懿一个人,而且大多数满朝文武那些。这恰恰就是他自己弄出来的苦果,而自己却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了也没当回事。第二来说,始终不听人言。比如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曹爽自己不是没有战力的,而且其优势很大。加上他还有一个智谋之臣桓范不顾生命地跑出城到了高平陵,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曹爽自己把皇帝弄到许昌去,而且这也是当年曹操干过的一件事。最主要的是高平陵里许昌并不远,只有两天的路程,那里军械那些都是很充足的。粮食来说,虽然困难,但是桓范自己有大司农令在手,可以签发征调就是。到了许昌,基本上只要开展勤王之事,相信天下整个魏国响应者还是很多的。毕竟整个曹魏政权深入人心几十年了。到那个时候,司马懿没有大义名分在手,败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可惜这些曹爽没有听。第三来说,曹爽一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投降了就可以做个富家翁。在这一点上,其实他是最可悲的,之前即使把司马懿撵下台都没有取他性命。他估计认为人家和一样,可惜大错,要知道当初连曹操及曹丕乃至后面的皇帝都在防范他。结果曹爽想当然认为自己不会死,于是兴起了投降的念头,结果最后被人找了个由头直接族灭。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什么会成功 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和突出,建立魏国的根基。死后他的儿子建立了魏国,开曹家一族当帝皇的历史。可惜整个家族却在后来因为一场政变,直接垮掉,除了名号之外,所有的权力都被司马一族直接把持着。那场政变叫高平陵之变,具体来说就是死前托孤给了两个大臣,要辅助自己的小儿。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爽。结果后来曹爽凭着自己的身份,大势排挤人才,把所有的老臣全部扫到了一边。而且对司马懿更是过分,直接一步步夺取了他的实权,后来司马懿假装生病,躲过了侦查,同时发动了政变,结果居然是成功了,真是令人吃惊不少。那么为啥会成功了,按理说当时的形势对曹爽来说,并不是那么糟糕,至少皇帝在他这一边,而且军队基本还在。从大意名分上来说,他是占理的,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才是不合法的,而且假借了的旨意,根本不作数。但是为啥司马懿就是成功了,而曹爽直接失败,导致了整个家族被灭,甚至整个曹魏势力基本覆灭呢。第一来说,曹爽太过自大,不懂得分蛋糕。事实上曹爽掌握大权之后,干的一些事情,真让人吃惊不少。整个大部分朝臣,特别如蒋济高柔这些都被他直接弄到了清水衙门去养老,更别说其他大臣了。而且他换上了都是亲近宗族的这些官二代们,说能力基本上没有。而且在地方上更是大势插手,开始肆意夺取属于政府的权力,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满。可以说曹爽的敌人不仅仅是司马懿一个人,而且大多数满朝文武那些。这恰恰就是他自己弄出来的苦果,而自己却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了也没当回事。第二来说,始终不听人言。比如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曹爽自己不是没有战力的,而且其优势很大。加上他还有一个智谋之臣桓范不顾生命地跑出城到了高平陵,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曹爽自己把皇帝弄到去,而且这也是当年曹操干过的一件事。最主要的是高平陵里许昌并不远,只有两天的路程,那里军械那些都是很充足的。粮食来说,虽然困难,但是桓范自己有大司农令在手,可以签发征调就是。到了许昌,基本上只要开展勤王之事,相信天下整个魏国响应者还是很多的。毕竟整个曹魏政权深入人心几十年了。到那个时候,司马懿没有大义名分在手,败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可惜这些曹爽没有听。第三来说,曹爽一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投降了就可以做个富家翁。在这一点上,其实他是最可悲的,之前即使把司马懿撵下台都没有取他性命。他估计认为人家和一样,可惜大错,要知道当初连曹操及曹丕乃至后面的皇帝都在防范他。结果曹爽想当然认为自己不会死,于是兴起了投降的念头,结果最后被人找了个由头直接族灭。如果曹爽还活着,知道他犯下的这三条大错,估计也会直接羞愧而死的。

丁谧的介绍

丁谧(?-249年),字彦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典军校尉丁斐之子。是曹爽的亲信之一,与何晏、邓飏一同被称为台中三狗。太和中居于邺城,后受到曹爽引荐,明帝曹叡去世后任散骑侍郎,不久转任尚书,架空司马懿、囚禁郭太后的计谋皆出自丁谧之手。高平陵政变后,丁谧、邓飏、李胜等曹爽死党先后被捕,不久,被指控与曹爽同谋而被处死,夷灭三族。

三国志何晏传古文翻译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他的母亲尹氏,是魏太祖曹操的夫人。何晏在宫廷中长大,又娶了公主,年少是就因为文才出名,喜欢老庄思想,写作《道德论》以及各种文赋、著述共几十篇。
  何晏字平叔。《魏略》记载:“魏太祖曹操担任司空(官职明)的时候,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当其秦宜禄的儿子阿苏也跟随母亲改嫁到曹操家里,一同被曹操宠爱就像亲生的一样。阿苏就是秦朗。阿苏生性谨慎,而何晏什么都不怕,穿衣服效仿太子,所以魏文帝(曹丕)非常讨厌他,每次称呼他都不叫他的名字,叫他“假子(干儿子)”。何晏娶了公主,又好色,所以黄初(魏文帝年号)时期没有担任官职。魏明帝即位以后,才担任闲职。到了正始(魏齐王年号)初期,依附于曹爽,也因为他有才能,所以曹爽任命他为散骑侍郎(官职名),后来改任侍中尚书(官职名)。何晏起初因为娶了公主,被赐爵为列侯,又因为他的母亲在宫里,何晏生性自恋,不管干什么用于打扮的白粉都不离手,走路都要观赏自己的影子。何晏担任尚书,主持选拔官员,从前和他有交情的,大多都被他提拔。《魏末传》记载:何晏的妻子是金乡公主,也就是何晏的同母妹妹。公主很贤惠,对母亲沛王太妃说:“何晏每天干坏事很多,将来如何保全性命?”母亲笑着说:“你就不嫉妒何晏吗(因为何宴好色)!”不久何晏被杀。何宴有一个儿子,当时五六岁,晋宣王(司马懿)派人记录他的名字。何晏的母亲把何宴的儿子藏在王宫里,向使者抽打自己嘴巴,乞求饶恕他,使者全部告诉了宣王。宣王也听说何晏的妻子有先前的话,内心非常欣赏;又因为沛王的缘故,特地赦免了何宴的儿子没有杀他。《魏氏春秋》记载:起初,夏侯玄、何晏等人名声在当时很大,司马景王(司马师)也有防备。何晏曾经说过:“博学,能够精通天下的书籍,是夏侯泰初(夏侯玄);考虑周到,能处理天下的事务,是司马子元(司马师);高超,处理事情不快不慢,虽然没有说人们也能理解到,不做人们也能感受到,我只听说着这样的话,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是想用高超来形容自己。起初,宣王让何晏参与审理曹爽等人的案子。何晏尽力全部追究曹爽的党羽,希望借此获得赦免。宣王说:“要追究曹爽的八族。”何晏记录了丁、邓等七族的姓。宣王说:“还有。”何晏很窘迫,于是说:“难道说的是我吗!”宣王说:“就是。”于是逮捕了何晏。我(裴松之)按:《魏末传》说何晏娶了他的同母妹妹为妻子,这是读书人都好意思说的事(乱伦),就算楚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很是被人认为不对了。假设这些话是旧史里边的,仍然有人不相信,何况不是正统的史书呢!根据各王公的传记,沛王是杜夫人生的。何晏的母亲姓尹,公主如果和沛王一个母亲,怎么说他和何晏一个母亲呢?皇甫谧《列女传》说:曹爽的叔伯弟弟曹文叔,他的妻子是谯郡(地名)夏侯文宁的女儿,名叫令女。曹文叔死得早,令女守孝,自认为年少没有儿子,恐怕娘家让自己改嫁,于是削断头发发誓。后来,家里果然要他改嫁,令女听说后,就用刀割掉两个耳朵,生活常常依靠曹爽救济。曹爽被处死后,曹氏都死了。令女的叔父上奏表示和曹氏断绝婚姻关系,强迫接令女回来。当时夏侯文宁担任梁王的相国,可怜他年少,又严守气节,又曹氏没有后人,希望她有所变心,于是暗地让人劝说她。令女叹息并哭着说:“我也这么考虑的,听你们的好了。”家人信以为真,对她的堤防松懈了。令女于是偷偷的到寝室,用刀割断鼻子,蒙着被子躺在床上。她的母亲喊他和他说话,没有回应,揭开被子一看,血流满了床席。全家震惊,跑去探视,都感到鼻子发酸要掉泪。有人对她说:“人活一辈子,就像灰尘落在小草上,为何这么糟践自己呢!况且你丈夫家被杀光了,你为谁守节哪?”令女说:“听说仁义的人不因为繁盛和衰败改变气节,不因为生存和灭亡改变志向,曹氏从前繁盛的时候,我还打算和他们共存亡,何况如今灭亡,我怎么人心抛弃他们呢!禽兽的行为,我怎么能做?”司马宣王听说后很赞赏她,任凭她收养一个儿子抚养,作为曹氏的后代,她的名声在当时很大。


三国志中说曹爽意图叛乱,是真的吗

先说结论:曹爽谋反,不切实际,斩草除根,还看仲达。
一、关于曹爽谋反的“动机”
想谋反也好,想杀人也好,犯罪以前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那曹爽有这种动机吗?有人说皇帝人人都想做了,这种动机显然有啦。这种理论用在其他人身上很可能是对的,但在曹爽这里却有个极大的错误。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首先大家想想,你为什么想当皇帝?无非就是要后宫三千,家财万贯,良田千亩,地位高贵对吧?毕竟皇帝这个位置之所以那么诱惑,就是因为他享受的“权利”实在太大了,美女财宝地位气场,你当上皇帝就都有了,所以一般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种理论用曹爽身上却有个致命的疏忽,那么是什么呢?看史料: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三国志曹爽传
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曹爽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和皇帝不相上下了,后宫里的美女也可以占为己有,甚至可以改诏书。换言之皇帝拥有的权利,他都有了。皇帝所享受的福利,他也都有了。他干吗要谋反呢?曹爽是一个富二代,没有什么志向,既然皇上的福利他都能享受,他干吗还要去谋求皇上的“义务”呢?要知道皇上除了有很大的权利意外,也要背负很重的义务,所以以天下为己任,曹爽现在的状况是享受权利而不用承担义务,岂不美哉?人们为追求权利而斗个你死我活的事情不少,但是为了追求义务的相斗,那只有高风亮节或者有雄心壮志者才会做的事情,可曹爽很明显不是这种人。故而曹爽谋反毫无动机可寻。
二、论曹爽谋反的“风险”
要是谋反这种事情,就是要真刀真枪的玩命干得事情,没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强的才能,基本都会失败,历史上无数前辈都在这里躺枪了。而曹爽也没勇气,也没才能。就算是曹爽再蠢经过伐蜀大败后,难道就没有对自己军事能力有个自知自明吗?看着全军溃败,自己狼狈奔逃,就算是狂妄自大富二代也明白些道理吧?明白自己军事能力不咋滴吧?既然曹爽军事能力低,那风险自然几何倍数的增长,而且当时魏国还有不少忠臣,要是真有人起兵谋反,难免不会出现毋丘俭之类的人,来讨伐曹爽。而且当时天下未定,孙刘两家虎视眈眈,你要谋反,那还不打过来?曹爽如果真要造反,难道不会掂量掂量风险?别说曹爽无脑不会思考,像谋反这种关系到全家性命的事情,就算是街头上的路人也会考虑考虑的。所以说风险如此之高,曹爽谋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三,论曹爽谋反的“人才”
按道理说一个人要谋反,首先要和一些很牛的谋士或者将领谋划,让他们帮帮自己出谋划策什么的。但曹爽这边呢?他的合作对象是谁?何晏。何晏何许人也?一个书生,一个天天聊老庄之道的书生。嗯,一个无能的富二代和一个天天尝到无为的书生密谋反叛,除了司马懿脑残粉,还有人信这么奇葩的事情吗?
四,论曹爽谋反的“觉悟”
按道理说一个人谋反,觉悟总的是有吧?毕竟谋反要是失败,那就是全家被杀的悲惨结局。既然要谋反,觉悟就不可或缺。但是曹爽有吗?没有。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曹爽当时还手握兵权,如果他真的要谋反早就起兵了,但是他居然奉还了兵权!这真的有谋反的觉悟吗!?如果曹爽真的要谋反,那他不可能不知道交出兵权什么下场吧?谋反这种罪,曹爽参考一下前辈就知道下场如何了,但他还是被司马懿忽悠交出兵权了。那这又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曹爽本来就没打算谋反,所以他就没考虑谋反者的下场,故而被忽悠了,认为自己虽然有罪(除谋反意外的罪名),但是金盆洗手的还能保住性命。有人又会认为曹爽低能,才会被忽悠,但我要说前辈血淋漓的例子在眼前,什么韩信之类的,忽悠一个人真的那么容易吗?况且曹爽智商是正常水平的啊。
五、曹爽谋反之说出自何处?
1【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出自晋书
这个我并不想多言,大家都看见第一条“证据”出自晋书,晋书是什么啊?科幻类的小说。陨石落汉相归天,司马懿超神战绩。而且高平陵之变还是个敏感的事情,就好比高乡贵公事件,高乡贵公事件,晋书已经对司马昭进行相当程度的美化,一眼看过去就能得出明确结论“曹髦找死,司马昭是无辜的”。所以在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晋书的可信度又有几何呢?有人说晋书黑司马懿,但是晋书再怎么黑能不为司马家的正统说话?是想要是晋书否认了司马家的正统,那干吗还什么宣帝纪,文帝纪啊?有人说这是司马懿个人的问题,不能和司马家正统挂钩,那么还请把晋书中的宣帝纪除名行吗?不是没关系吗?晋朝以及司马家的正统,晋书是必须要曲笔回护的,要不然问题可就大了。
2【初,张当私以所择才人张、何等与爽。疑其有奸,收当治罪。当陈爽与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於是收晏等下狱。】出自三国志曹爽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字,何意?就是说:张当“说”曹爽要谋反。换言之这是人证。但我们知道人言可谓真假难辨,到底张当说的是真还是假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三国志三少帝纪
这段史料也是说人证,但是大家要注意两点,1是“付廷尉”2是“考实”
先说1把张当交给了廷尉,那么这个廷尉是什么机构呢?简单来说就是审讯犯人的地方,不过和现在法院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当时的廷尉是可以使用私刑的!就是所谓的屈打成招!而且这还是普遍现象!
【今有司务纠刑书,不本大道,是以刑用而不措,俗弊而不敦。】三国志高堂隆传
高堂隆把话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官员们审讯犯人,不按照正道,用私刑。
还有【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三国志陈表传
说得很清楚,官员们用私刑审讯。在当时很常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就是“考实”,考在古代也通“拷”,拷问。考实翻译过来拷问核实。但有人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说考实是考实,不应该逐字翻译。而考实这个词是考察的意思,没有拷问的意思。那他们的史料出处是什么呢,也是三国志里的内容。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显然不对。因为翻译势必要联系情况,为什么傅嘏这里就翻译成考察了呢?因为他说的是如何选拔官员,如果发展内政之类的事情,和刑狱无关,自然要翻译考察喽。那我再举些例子:
首先上面说过的【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
【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
以上也都是三国志上内容,可是这里的“考”显然就是拷问,换言之和刑罚,牢狱有关的考自然应该翻译成拷问。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所以张当这个“考实”,和廷尉挂钩,自然应该翻译为拷问核实。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总结处张当是被屈打成招的,曹爽谋反子虚乌有。
六、论审讯曹爽和曹爽死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审讯曹爽过程,自然是没有明确记载,有阴谋你还详写?不过呢,三国志对于审讯曹爽一事,非常隐晦的提出两点。1审讯曹爽、何晏的人是卢毓,而且还是司马懿让卢毓审讯曹爽、何晏的。【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这司马懿可是别有用心,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曹爽和卢毓是有私仇的,曹爽得势的时候曾经打压过卢毓。【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司马懿用谁不好,偏偏用个和曹爽有仇的,这难道是巧合吗?而且卢毓申完后,曹爽死了。他可谓是一路高升,就像做了直升飞机一样。【复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封高乐亭侯,转为仆射,故典选举,加光禄大夫。】这难道都是巧合?
2我们已经知道曹爽、张当啊,是交付过廷尉审讯的。那么当时的廷尉长官是高柔,在处理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对高柔说了一句很有内涵的话,那就是“阁下就是周勃”了【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周勃,想必大家都了解,刘邦的部将,后来除掉吕家,将政权还于刘家。最后周勃担心功高被害就宣布隐退了,不再过问朝政。那么司马懿对高柔说这样的话,意义何在?古代人说话特别政治上有时候说的话很委婉,但很有内涵。比如邓艾兄就是听不懂司马昭的内涵而扑街的。那司马懿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曹爽死后,高柔的表现,首先高柔莫名其妙的加封了【爽诛,进封万岁乡侯。】,按道理说无功不受禄啊,要说高柔在高平陵之变干的事情,就是接了皇后的诏书。这怎么突然加封了呢?再联系一下他是廷尉长官,哦,反正我是明白了。接着高柔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在曹爽被诛杀之前,高柔还是管事的,经常过问朝政了。但曹爽死后,高柔可谓尸位素餐,当着高官,不再过问朝政了,基本上和周勃结局差不多。这是不是可以说高柔理解了司马懿的话语了呢?
一个贪图享乐,不胸无大志的富二代,突然一天脑子抽筋不考虑风险,像高风亮节人士一样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并且他的合作对象还是个满口无为的书生。到了关键时刻又放弃了,在前辈血的教训前,还认为谋反这种事情还金盆洗手。这么离奇的故事,你信吗?


上一篇:西安咸阳机场航班查询

下一篇:不明飞行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