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网

时间:2024-06-23 12:56:27编辑:流行君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是131992人。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发展:1952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龙江县达斡尔族聚居的卧牛吐建立达斡尔族自治区。1956年9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江县虎尔虎拉区、达呼店区、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以及榆树屯等4个农村区合并,成立县一级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中国现有的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民族区。

达斡尔族分布在哪里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是131992人。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发展:1952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龙江县达斡尔族聚居的卧牛吐建立达斡尔族自治区。1956年9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江县虎尔虎拉区、达呼店区、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以及榆树屯等4个农村区合并,成立县一级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中国现有的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民族区。

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传统节日有阿涅节、库木勒节、抹黑节、千灯节。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便停止劳作,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手把肉等各种美味佳肴,并走亲访友,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每年五月举行库木勒节,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摘柳蒿芽,并欢歌跳舞。抹黑节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人们拿着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灰的布或毡片,争相在对方脸上抹黑。千灯节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人们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截止2000年统计达斡尔族人口132394人。其中黑龙江省,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嫩江县、富裕县、龙江县、爱辉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还有达斡尔族散居在呼和浩特市,布特哈旗,海拉尔市、喜桂图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达斡尔族,主要集中在塔城县。此外还有达斡尔族散居在吉林、辽宁、北京等地。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两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达斡尔族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人擅长制作桦树皮和柳编工艺品,烤烟和狍皮靴子的制作技术水平很高。   在清代时,达斡尔族人的饮食结构中,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变为粮食为主。达斡尔族传统的米食主要有:“敖苏木·巴拉”(蒸干精白的稷子米饭);“希吉莫·巴达”(未蒸干的稷子米饭);“阿勒莫·巴达”(蒸干精白的荞麦米饭);燕麦米饭和大麦米饭等;达斡尔人爱吃各种肉粥,各种“拉里”(稠粥),如“西吉米拉里”、“尼吉拉里”(荞麦脐子稠粥)、“瓦日勒拉里”(用酸初乳和稷子米做的稠奶粥)。人们吃初乳粥时,须通知左邻右舍和亲友来品尝。面食主要有:“大乐巴达”(足一种浇入野禽或家鸡肉、汤的荞面压制面条,压制面条有特制的工具——“大乐”);“托古列”(牛奶面片,拌奶油和糖);“拉日斯巴达”(肉汤刀削面);“贺日克木勒巴达”( *** 或肉汤刀削面);“贺日格巴达”(肉汤拇指状荞面疙瘩)等等。这些面食中一部分可用白面加工做成。饼馍(乌图木)花样也很多,有“绰茂乌图木”(盅状荞面蒸馍)、“巴乐替乌图木”(夹有苏子馅的白面或养面烙饼)、“浩乌热乌图木”(各种面发糕)、“烤勺乐乌图木”(荞麦脐子面煎饼)等。此外达斡尔族还有各种炒面(“哈格”)和“欣特乐”(炒后碾制成的燕麦碎粒),吃时拌以糖、奶油和牛奶,这种干燥食品便于野外作业者携带,叉耐饥饿。达斡尔族糕点食品有用发酵的稷子米面和好后卷成“8”字形油炸糕,叫“希日格勒”,还有用炒熟的稷子米面和晒干的山丁子粉、稠李子粉、糖、牛油拌匀后压制成方形糕点,叫“瓦特”。   达斡尔族副食品主要有肉、奶、菜三类。达斡尔族人善猎、渔、养牲畜,故肉食来源较为丰富。达斡尔族人食肉基本不忌口,各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各类鱼皆可进食。吃肉以“手把肉”为贵,将兽、畜肉带骨大块炖煮,手执刀割食之。达斡尔族人主要吃牛奶,一般不吃马、羊奶,酸牛奶是解渴消暑的上品,鲜牛奶生、熟均可,以作米饭、面食。牛奶还可用来做各种奶制品,如奶皮、奶油、干酪等高级乳制品。   达斡尔族妇女在园田种植各种蔬菜,如豆角(菜豆)、茄子、黄瓜、白菜、萝卜、辣椒、豌豆等,以为菜食。还勤于采集各种野菜,做为补充,主要有“满给斯”(山葱)、“昂果勒”(山芹菜),“开列日”(野韭菜),“满奇”(野葱)等。其中“坤必乐”(柳蒿芽菜)尤为达斡尔族人所偏爱,春季大量采回,或当时吃或晒干贮存,以备冬春缺菜时食用。夏季采蘑菇、木耳,或鲜食或晒干备存。达斡尔族妇女还将采来的野李子、山丁子晒干碾成粉,或作为冲剂饮用,或做饼馍夹馅。达斡尔人能自己腌制各种咸菜,其中采野韭菜花碾制成上等调料,别具风味。达斡尔妇女还晒其他如豆角丝、茄子片等干菜,做为冬、春菜食。现代达斡尔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构成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承袭,特别是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手把肉”、“坤必乐菜”是必不可少的。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关于其语意则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达斡尔语中的“达”可释为“原”、“故”,是“原来”、“过去”、“以前”之意;“斡尔”可释为“处”、“址”,是“居地”、“位置”、“地区”。这样,“达斡尔”就是“故地”之意。契丹族兴起后,向外征战,大量的契丹人随之迁居到新的地区,把留在辽河流域临潢府一带的人称为“达斡尔浅”(浅,达斡尔语为复数),后来逐渐形成对这部分人的称呼。   有的根据传说,达斡尔族的祖先萨吉尔迪汗居住在鄂嫩河上游。有一年冬天,寒冷异常,江水结冰。汗计划出征,命头朝南睡者跟随他渡过江作战。出征者,称“结达其斯恩”(“结达”,即契丹,“其斯恩”即出征)而留在原地的是头朝北睡的,有其母亲及他的六个儿子等。这些留下者称“达斡尔德呼鲁斯恩”。   还有人根据汉文史志,称“契丹本姓大贺氏”,认为达斡尔就是从“大贺氏”转音而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契丹君(酋长)达呼尔氏(原作大贺氏)本族名达斡(卧)如(原址之意)”。另一解释为“大贺”这一部名,得自居地洮儿河的古称。如“《辽史》谓挞鲁河,《金史》日挞鲁古河”。   也有人认为达斡尔是从蒙古的“达鲁花赤”讹传而来。达斡尔族的语意,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仅是根据达斡尔人自称的音译,汉语音译有各种写法,写成达库尔、达呼尔、达户、达古鲁、达瑚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最后定名为达斡尔民族,从此成为固定的民族族称。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小年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似。 达斡尔族布通节   布通即年三十,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达斡尔族人在节日这天上午打扫卫生,张贴年画和对联,给近亲各家老人赠送礼品。在大门外备一堆干牛马粪,晚饭之前点燃以驱散不祥之云,并往火堆上放些肉块、糕点和饺子等,求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晚餐以手把肉为主。餐后,老人用酒肉、糕点祭祖敬神,焚香叩拜。前半夜,包饺子冻贮,以便正月间随时煮食。子时,晚辈给长辈敬酒叩头,祝老人健康长寿,老人也预祝晚辈幸福。当夜爆竹声不息,灯火长明。 达斡尔族阿聂节   阿聂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一举行。“阿聂”是达斡尔语音译,意为春节。   为了好好地过节,达斡尔族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打扫房屋、包饺子、蒸豆包、做宴菜,并采购过年的各类食品。然后将这些食品冷冻起来,节日期间就可以吃现成的。   除夕的早晨,达斡尔族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张贴年画和对联。各家大门外的正前方,都堆起了一大堆干牛粪饼,傍晚时点燃,使整个屯子充满了和睦吉祥、安宁热烈的节日气氛。达斡尔族老年人还把大块的肉食、白摸、饺子及各种鲜美的食品抛进火堆里,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达斡尔族认为火愈旺愈好,因而各家尽量把自己门前的牛粪堆垛得又高又大。   入夜,达斡尔族各家门前都悬挂各式灯笼,有的人家还以别致的冰灯装饰门口。除夕之夜,达斡尔族人有祭祖的传统,但不设牌位,也没有神完,只是在房屋西侧的地上插上一柱香,然后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祭献给祖先的酒、奶皮、点心等,由家中老人摆放。待全家向长辈叩头辞旧岁以后,接着就到同一血缘家族的亲戚家中拜年。先到族内最年长者家中拜年,然后挨家挨户地拜,每家都得拜到。午夜一过,新的一年开始,聚在一起的达斡尔族人还得再拜一次,给长辈家挨户地拜,每家都得拜到,给长辈请安、敬烟、叩头。整个除夕之夜充满着欢声笑语,达斡尔族人民尽情娱乐,通宵达旦。   初一早晨,达斡尔族人梳妆打扮,然后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祈求庇护和恩赐,再向长辈行敬酒叩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祝福。第一顿年饭是吃饺子。做时或包入一根红线,意味着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入一枚硬币,达斡尔族认为吃到者会一年不缺钱花。内蒙古等地的达斡尔族人们,在包饺子时还包人八个小面团或一撮面粉,分别象征儿女满堂和心地善良。吃过迎春饺子,达斡尔族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到外村拜年不能等到日出之后,拜年的客人一进门,就首先去揭主人家的锅盖,抢吃家家都必备的年糕,品评糕的甜酸。若说谁家的糕最甜,就是夸谁家的人心最善。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按照传统习惯,每逢阿聂节,妇女们都要互相赠送礼物,把最好的烟叶、奶皮、糕点、冻肉等分别包好,送给老人、亲友。从初一到初五,有些地方甚至是在整个正月里,妇女都不得动针线,否则要一年受累,过年时不得大声哭闹和呵斥,不然就会遭殃。烟,是达斡尔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礼物,所以节日期间无论男女,都要先互相敬烟,以示互相尊重。   达斡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会跳舞。节日期间,“罕伯舞”则是不可缺少的节目,这种舞蹈富于变化,时而徐缓悠长,时而跳跃欢快,是十分优美的舞蹈艺术。他们还特别喜爱跳“鲁日歌乐”舞和“哈肯拜”舞。阿聂节期间,村村屯屯都变成了这两种舞蹈的大舞台,而妇女则是主角,她们往往从初一开始,一跳就是好几天。届时,年轻的姑娘和 *** 们身穿绣花绸缎衣,鞋擦得很亮,头发也梳得很整齐,还戴上鲜艳的花朵,光彩照人。就连四十多岁的妇女,也穿上做新娘时穿的鲜艳衣服,在高高盘起的发髻上再戴朵淡雅的素花,风韵依旧。达斡尔族的舞蹈内容丰富细腻,朴素活泼,有挑水、照镜子、梳头发等舞姿,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她们表演的鹰舞动作,手放在身两侧,手腕上下柔和地摆动,从慢到快,似雄鹰展翅在蓝天中自由的飞翔。她们且歌且舞,伴随着一声接一声的呼喊,其节奏越来越快,从而使欢乐的舞会渐渐达到 *** 。跳舞时,姑娘们还将早已绣好的烟荷包悄悄地塞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到这种珍贵的礼物,要小心藏在怀里,并且在婚前要一直为姑娘保密。在达斡尔族的妇女中,还流行着一种独特的乐器,她们称之为“木库连”。这种乐器结构简单,但很娇贵,属个人专用,从来不借给外人。它能弹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是阿聂节期间达斡尔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武器”,也往往成为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媒介。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打曲棍球、跳舞、唱歌、玩踩骨、玩纸牌等等。初五一过,青少年便成群结队地开始打“贝阔”(曲棍球),夜间化妆后玩模仿动物的游戏,小孩玩抱子躁骨,老人听史诗吟唱,讲故事,演唱民歌,妇女们跳“鲁日乐歌舞”,还有其他许多文体娱乐活动,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   达斡尔春节从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一个称谓。按传统说法,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达斡尔族的节日活动与这些讲究往往有关。欢度阿聂节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天,达斡尔语叫“卡钦”。   阿聂节是达斡尔族人的春节,表达的同样是辞旧迎新的主题以及对来年美好的祝愿,其活动内容极富达斡尔本民族的传统风情。 达斡尔族卡钦节   卡钦节(元宵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在正月十五日举行,达斡尔人认为这天是天神归界之日。   在前一天晚上,就要给天神供陈祭品,向神位烧香叩头。卡钦日,人们要穿上新装,吃手把肉或饺子等。 达斡尔族霍乌都日 正月十六举行,又称黑灰节,也叫抹黑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期间达斡尔族青年一项独特的活动,象征着快乐,健康,吉祥并预祝当年庄稼丰收。   清晨,达斡尔族老人先在未起床的儿女脑门上抹一点锅底黑灰,青年们争先恐后地往自己脸上抹黑灰,也向对方脸上涂抹,意为避邪免灾、预祝来年丰收和幸福。据说这一天谁不把脸抹黑,这一年就不吉利,抹得越黑就越有福气。年轻姑娘和媳妇往往是小伙子追逐的对象,她们脸上往往被抹得黑黑的,满脸都是灰。故达斡尔人把正月十六定为“黑灰日”。人们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地相互取笑逗乐,相互勉励,共同期待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临。这种节日活动主要在青年人之间进行。 达斡尔族寒食节 清明节为寒食,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达斡尔族要前往祖先和老人坟地扫墓,烧纸、摆设供品、培土、叩头祭奠。 达斡尔族端午节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端午节的清晨,达斡尔人都早起,到野外用露水擦脸,有的到河里去沐浴。达斡尔族把艾篙插在衣服上或帽子上,在屋内也到处挂上艾篙,据传此可驱虫,以免虫害,保证一年之内无病无灾。五月二十三日为马日,习俗每一屯要选一棵树,达斡尔族称为“天树”。在树下供祭,祈祷牲畜平安。 达斡尔族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天达斡尔族要屠宰牲畜,备以丰盛佳肴,庆祝五谷丰登和牲畜兴旺,并吃酥饼和饺子,用月饼和西瓜祭神。 达斡尔族千灯节   千灯节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流行于海拉尔一带达斡尔族地区。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达斡尔族人民纷纷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盏,带到喇嘛寺庙去点燃。点得越多越吉利。 达斡尔族祭灶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也是小年。晚上达斡尔族送灶神上天,供酒肉,祈求灶神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丰衣足食。 达斡尔族依尔登节   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祭祀,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或隔年的农历三月择日举行,节期一天。   节日祭祀活动在氏族萨满家举行。举行这个节日时,达斡尔族的群众要带上酒、香、哈达、布匹等礼物到主祭萨满家里。在屋子里竖一根带有绿叶的小柳树,称为神树,上挂各位神灵的铜制假面具。   仪式开始,由陪祭萨满击鼓念咒,请神灵降临。然后引导主祭萨满,围绕“托若”(神树)跳迎神舞,舞蹈动作比较粗犷,浑身抖动,从头到脚穿戴“作法神衣”及佩饰摇摆作响。跳神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请主祭萨满的本神降临;第二段请萨满的主祭神降临;第三段请所有的神灵降临;第四段送诸神回归。 达斡尔族斡米南节   斡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典。该节日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隔三年的农历三四月举行。节期三天。节日的目的是向诸神献礼,为氏族灭灾求福。   第一天,达斡尔族人要带上礼品,到临时支起的“谢林格”(达斡尔语)去,先在“谢林格”内竖起两根带有绿叶的桦树,称为“格力托若”(室内神树),在距神树六丈远的南方,竖一根同样带有绿叶的桦树枝,称为“博迪托若”(室外神树)。然后,达斡尔族分别在三根神树上挂神灵的铜制假面具。仪式开始,陪祭萨满敲鼓念咒,请诸位神灵降临,之后引领主祭萨满围绕神树跳迎神舞。   第二天继续跳神。


达斡尔族分布地,达斡尔族人口多少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是131992人。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发展:1952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龙江县达斡尔族聚居的卧牛吐建立达斡尔族自治区。1956年9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江县虎尔虎拉区、达呼店区、卧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以及榆树屯等4个农村区合并,成立县一级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中国现有的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民族区。

达斡尔族的祖先是谁

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塔城、辽宁省等地。


达吾尔族和达斡尔族区别

相同点:
1.分布地区相同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大多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
2.宗教信仰相同 达斡尔族同其他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一样,主要信奉萨满教。外来的宗教和神祗没有动摇传统的萨满教在达斡尔人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萨满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达斡尔人共同信仰的宗教。
不同点:
1、语言不同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而蒙古族也有自己的蒙古语。
2、起源不同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
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达斡尔族是什么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如今达斡尔族多通晓汉语并书写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则学习蒙古族语。
达斡尔族历史: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尔族简介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历史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 达斡尔" 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达斡尔,意为“ 耕耘者” ,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称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新疆的达斡尔族是17 世纪80 年代未,在清 *** 为平定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随西征大军从连云港龙江布特哈地区进入新疆的,当时他们被编入" 索伦营" 参加了平叛的历次战役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 曲棍球之乡” 。   达斡尔族音乐   达斡尔族有九万四千余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 *** 尔自治区塔城县,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集中,达斡尔语属 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主要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木库连』是达斡尔人最喜爱弹奏的民间乐器,青年男女常以此传递爱情的信息,乐曲在窗前,溪旁回响,此起彼落,辄至深夜。   达斡尔族礼仪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达斡尔族庆节   主要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婚俗   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 大礼” 。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 拉里” 和挂面。在察恩特宴上,未婚夫要向女方父母及其他长辈敬酒、磕头,正式认亲。老人们则赠给未来的姑爷钱、钱搭子等礼物。席筵上双方还要互致传统的祝词。   在达斡尔族的婚礼中,送亲人包括男傧相“ 花大” ,女傧萝相“ 活多沃” 和新娘的弟辈“ 库吐鲁” 。当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新郎家要对送亲贵客格外加以关照,未进门,便先敬“ 进门盅” ,进屋后又要设“ 接风酒” ,可谓细致入微,唯恐慢怠礼不周,但宴席间“ 花大” 们往往还是故意横桃鼻子竖挑眼,“ 库吐鲁” 们则一边吃喝,一边偷酒杯、筷子、碗碟等藏在身上,借以捉弄姐夫和陪客。因为达斡尔人认为,酒杯是为新郎新娘准备的量粮食的斗,碗碟是盛粮食的箩筐,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因而席后男方发现少了东西,便开始搜查,搜出便罚“ 偷” 酒杯者喝酒一杯,“ 偷” 碗者喝酒一碗,第二天,送亲人准备打马回程时,也伺机“ 偷” 走几个酒杯、碗碟,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达斡尔族服饰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自制的布鞋才皮靴;冬季穿长袍,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女子穿女式旗袍,不束腰带,颜色以蓝色为主,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穿棉衣、棉裤或皮衣、皮靴。喜庆之日,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与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基本相同。   达斡尔族饮食   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有??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达斡尔族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达斡尔族建筑   达斡尔族的村庄都具有独特风格,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 介” 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印象。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芭。院落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修筑在离院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 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 蔓子炕” 。蔓子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 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   达斡尔族习俗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祭龙王时,不准妇女观看;渔场内不准背手走路;鼠日、火日忌开犁播种;忌砍伐祭祀树;忌用白桦、榆木盖房;女子不得在偶数年龄成婚;人临终前家人不得睡觉;双日不得入葬;外姓死者,忌从正门抬出;忌外人携武器人族人住所;女人忌上房顶;女人忌跨男人身体;孕期内不得往灶里看;忌外人横卧炕上;忌用尖状物指人。   达斡尔族宗教   达斡尔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如何举办丧葬?

新疆的达斡尔人主要集中在塔城县的一些乡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的人口虽然少,但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十分讲究。他们对老人去世后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时,先由一位长者为他更换衣服、剃头、剪指甲。、洗脸,然后装入棺材。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烟具、锅、小刀和米、面等东西,要用线网包起来装入棺内的左边;把银箔纸剪成牙形,贴在棺内的右边,用来象征日月。另外还要在死者的一只手中放些瓜子,另一只手中放桨。到晚上在灵前放些点心上供,并要点一盏灯。在出摈之前,每天都要守灵上供、烧纸,儿子们要睡在地上守灵,表达孝心。在出摈前要举行祭灵仪式,在灵前要摆上亲友们送来的祭品,并要有人念祭文,颂扬死者的一生。同时在灵前要套一辆马车或牛车,用绳子和棺材连起来,表示死者将坐这辆车去天堂。祭完后把套车的牲畜杀掉。达斡尔族的丧葬 达斡尔族如何举办丧葬在埋葬时先由长子培一两锹土,接着大家动手埋。堆成坟头后,要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和常用的衣物在坟前烧掉,同时再烧些金、银箔纸。埋葬结束后,要用马肉招待亲友。达斡尔族的丧葬 达斡尔族如何举办丧葬死者埋葬后,要进行服孝。一般对长者服孝二至三个月,五代以内的侄孙戴孝1个月,五代以外的不戴孝也可以,妻子给丈夫要服孝3年,并不准参加娱乐活动和改嫁。孝期满后,要在坟前杀猪供祭,以结束孝期。目前,达斡尔人的葬礼已从简,城市里的达、斡尔人还实行了火葬。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达斡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

达斡尔族如何举行葬礼?达斡尔人的葬礼?

新疆的达斡尔族主要集中在塔城县的一些村落,人口只有4300多人,是新疆比较小的一个民族。虽然他们人口不多,但是从他们那里继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很讲究。老人去世后,他们为他的葬礼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仪式。如果老人死了,他会先换衣服,剃光头,剪指甲。把脸洗干净,放进棺材。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烟具、锅、刀、米、面等物品,要用铁丝网包好,放入棺材左侧。银箔纸被剪成牙齿贴在棺材的右侧,象征着太阳和月亮。除此之外,死者一手要放些瓜子,另一手要放桨。晚上,在祭坛上放一些点心,点一盏灯。出门前,我会每天打个叫醒电话,祈祷烧纸。孩子会睡在地上,醒来表示孝顺。出门前,要举行祭祀仪式。朋友送来的祭品要放在屋前,人们要念祭文,颂扬逝者的一生。同时要在鬼的前面放一辆马车或牛车,用绳子和棺材捆住,以示逝者将乘此车上天。祭祀结束后,杀死架设马车的动物。葬礼的时候,大儿子先种了一两锹土,然后大家开始埋土。墓堆好后,死者的心爱之物和普通衣物要在墓前焚烧,同时焚烧一些金箔和银箔。葬礼后,要用马肉招待亲朋好友。死者下葬后,应守孝。一般来说,老人要孝顺两到三个月,五代以内允许侄孙戴孝孝顺一个月,而不是五代以上的戴孝。妻子必须孝顺丈夫三年,不得参加娱乐活动或再婚。孝期结束后,要在坟前杀猪作为祭品,结束孝期。目前达斡尔族的丧事已经简化,城里的达斡尔族也实行火葬。


达斡尔族八大姓氏是什么?


1、哈拉。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统称,“哈拉”之上冠以不同的哈拉的名称,称为各哈拉的全称,如敖拉哈拉、鄂嫩哈拉、莫日登哈拉等。自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达斡尔分布在黑龙江北岸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河(今俄境布力亚河),北自外兴安岭,南达黑龙江广大地域里。2、鄂嫩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支流鄂嫩河流域,故名“鄂嫩”哈拉。原分为都博浅、阿协金、昆吉等三个莫昆。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南迁后,都博浅莫昆的族众停留于嫩江上游两岸,阿协金、昆吉俩莫昆族众分布于嫩江中游俩岸地区。3、自民国初年后阿协金莫昆简称“鄂”姓,昆吉莫昆简称“敖”或“吴”姓。今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霍恩阔(洪河)屯系鄂嫩哈拉的宗屯,后有该屯分立出来的前多布台等屯。4、莫日登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北岸乌鲁苏穆丹地区,即奥列斯莫日登的地区附近,故名“莫日登”哈拉。民国时简称苍、莫、孟等单字姓。17世纪中叶自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时,大部分留嫩江上游俩岸。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布特哈莫日登哈拉族众仍保持聚族而居、哈拉外婚、缮修族谱等哈拉的传统,后以单字“孟”为姓。5、敖拉哈拉达斡尔族人人口中繁衍最多的哈拉。17世纪中叶以前因分布于黑龙江北岸历史名镇雅克萨以北、以东山区为名“敖拉哈拉”(达斡尔语称山为“敖拉”)。分为敖拉、多金、雅尔斯、克尔哲等莫昆。分布于嫩江上游布特哈地区的敖拉哈拉族众,系该哈拉始祖呼力尔肯的9个儿子的后代。民国初年后以“敖”为姓。扩展资料:达斡尔族的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莫力达瓦旗的工业到1958年,发展土糖、印刷、木工等10余家作坊式的工业企业。改革开放以后,莫力达瓦旗的地方工业生产领域扩大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印刷、酿造、冶金、电力供应、供水、供热等诸多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到40多家,涌现巴特罕、豆都、蒙兴、蒙鹅等龙头企业,培育出巴特罕啤酒等产品,工业资产总额增加到4亿多元。建立了巴特罕工业园区、红彦工业园区,2005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23亿元。

达斡尔八大姓氏 达斡尔八大姓氏是什么

1、郭布勒(简称姓郭)、鄂嫩(简称姓鄂)、敖拉(简称姓敖)、莫日登(民国时简称苍、莫、孟等单字姓,后以单字“孟”为姓)、苏都尔(简称姓苏)、金奇里(简称姓金)、讷迪(简称姓讷)、吴然(简称姓吴)。

2、其中敖拉哈拉不仅是达斡尔族中最古老的哈拉之一,也是达斡尔族中人口最多的哈拉。 达斡尔族中主要父系基因型和姓氏呈现比较明显的相关现象。 在达斡尔族的传说中,同为哈拉和穆昆的民族大多有共同的父系祖先。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 达斡尔族是中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本民族的自称,见于元末明初。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在达斡尔族文化中,传统姓氏有“哈雷”、“蒙克”两个姓氏,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原始文字丢失了。 目前正在使用基于拉丁字母的文字。


上一篇:顺时网络科技

下一篇:fresh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