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筹之家

时间:2024-06-22 09:12:50编辑:流行君

王家楫的人物生平

王家楫1898年5月5日出生于江苏奉贤从3岁起就在自家书房读四书五经,6岁时开始在父亲任校长的肇文书院接受教育,一直到16岁。此后,他先后在上海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江苏南通私立专门纺织学校预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高中部学习。 1917年7月,王家楫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农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当王家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即将毕业之时,适逢秉志从美回国执教;“在他身上,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代表了一种尊严”。流露出王家楫对秉志的崇敬,并在他门下悉心探索。王家楫迷上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通过显微镜他认识了蛋白质小块和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窥见了自然界生命的绚丽多姿。他如饥似渴地拼命吸取书本上和自然界展现在他面前的生命发展进化的知识,并很快地爱上了原生动物,因为在这个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远古动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迹。1921年6月毕业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自然和生物学教员。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刚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聘为助理员,师从我国当代生物学泰斗秉志教授门下潜心钻研和学习,与此同时,于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注册在东南大学生物系带职学习,补足大学本科毕业 的学分,1923年6月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刚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聘为助理员,师从我国当代生物学泰斗秉志教授潜心钻研和学习。与此同时,于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注册在东南大学生物系带职学习,补足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分。1923年6月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在秉老指导下,进行原生动物的研究工作。他广泛收集有关文献,对南京地区的原生动物进行了广泛的采集,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这篇论文也是我国关于原生动物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端。 1924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1925年1月,王家楫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经过三年刻苦努力,于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1925年首次在我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标志着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端。在此期间,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继被聘为美国韦 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25年1月,王家楫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经过三年刻苦努力,于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他的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是对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继续。在此期间,他还在美国的《科学》(Science)等权威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引起美国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于是先后被聘为美国韦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28年9月,美国耶鲁大学以高薪聘他为斯特林研究员。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王家楫获悉外国要派科学考察团来华采集标本,他深感炎黄子孙的责任,他想:中国的生物资源属于中国人,中国人自己应加强研究。他决定放弃耶鲁大学提供的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开拓中国原生动物学的研究事业。 王家楫回国后被聘为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讲授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经4年时间,他的考察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为深入开展我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1934年,王家楫在江西庐山同我国动物学家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研究所被日军夷为瓦砾,他身为所长,将妻儿家小留置于上海,率动植物研究所人员撤离南京西迁到四川北碚。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后,随研究所迁到上海。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李约瑟教授邀请赴英国考察,历时3个多月。返国后,正值国民党当局命令各研究所迁台。王家楫和大多数研究所所长一道,展开护所斗争,不顾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毅然留在祖国大陆,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设施。 1949年5月上海解放。8月,上海军管会任命王家楫为中央研究院沪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动物研究所所长。1949年7月,他应邀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此后,他参加了改组中央研究院和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工作。1950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 1950年他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中央常务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 委,1954年兼任“九三”学社武汉分社主任委员,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后为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王家楫先生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早年积极开展生物科学考察,获得中国原生动物、淡水轮虫分类及生态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原生动物新种近百种。《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是第一篇关于珠峰原生动物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中国轮虫志》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内常见轮虫252个种形态、生理、生态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描述;对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60年,由王家楫任主编的《中国淡水轮虫志》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亲缘关系以及形态、生理、生态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12月19日凌晨,王家楫先生因病在武汉不幸逝世。

王家楫的介绍

王家楫(1898.5.5~1976.12.19),出生于江苏奉贤。动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1934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古今中外有哪些科学家?

1、祖冲之,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2、爱迪生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做了无数次失败的实验,总共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最终才确定用钨丝来做灯丝,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3、小仲马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其父之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报社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4、谈迁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而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5、贝多芬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6、约翰·法郎索亚·米勒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外国科学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外国科学家著名人物有奥托·格里克、阿基米德、欧几里德、谷登堡、哥白尼、维萨里、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等。1、奥托·格里克:德国物理学家,马德堡半球实验的主持者。2、阿基米德: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几何学家、天文学家。3、欧几里德:古希腊伟大的几何学家。4、谷登堡: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5、哥白尼: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曰心说”的创立者。6、维萨里: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7、布鲁诺:意大利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8、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9、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的创立暑,被称为“天上的立法者”。10、哈维:英国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者。


请问王家楫多大了

王家楫(1898.5.5~1976.12.19),出生于江苏奉贤。动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1]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
1934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担任所长后,他立即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园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


清朝末年,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

侯德榜 詹天佑
冯如 (Feng Ru 1883—1912) 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号鼎三。广东恩平人。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2岁时随舅父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读科学知识,努力掌握机器制造技术。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之后,他萌发出制造飞机救国的思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曾表示:“倘得千数百万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可以固吾圉,并足于慑强邻。”从此开始致力航空事业,发誓:“苟无成,无宁死!”在爱国华侨大力资助下,创办飞机制造公司,历经千辛万苦,克服无数困难。终于1909年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次年,又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顿异前制”飞机。10月,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比赛,创造了飞行高度230多米、距离30多公里的成绩,折算时速达104公里,获得比赛第一名。1911年3月,谢绝美国的重金聘用,毅然带着两架自制飞机投到祖国怀抱。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飞行长。为了开通民智,宣传航空知识,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为民众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受重伤牺牲。弥留之际,勉励他的助手“勿因是而失其进取心”(以上引文见《中国飞行家冯君如行状》,《东方杂志》,9卷5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遵其遗志,安葬在黄花岗。
徐寿

  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我国近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籍。他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此外他于1875年在上海创立了“格致书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氧气的名称就是徐寿命名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这“氧气”。
徐建寅(1845~1901) 现代兵工学家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在徐寿研造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时,“屡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协助其父研制轮船多艘,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1875年(光绪元年),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今山东化工厂前身),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受到清政府的褒扬。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1879年(光绪五年)6月,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为我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89年(光绪十五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邹伯奇(1819-1869年) 字特夫,广东南海县泌冲人。他自少受在乡村私塾教学的父亲影响,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认知,尤其是对算术有浓厚的兴趣。邹伯奇的悟性甚高,当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广东后,他就通过自学将中西方的文化精粹加以融合,并独自对光学、数学、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化学及地理学进行研究。
邹在25岁时就已参照西方的地图测绘术自创了“方格地图绘制法”以此绘制中国地图全册——《皇舆全图》,并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完成(总图1幅,分图66幅)。该图的制成标显出传统的地图绘制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被誉之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
他对天文学、数学、光学、 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南海县志》称他“尤精于天文历算,能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 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邹伯奇在整理和研究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为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所不及。他运用了当时先进的钟表机械,设计和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如浑天仪、“七政仪”。他还善于运用天文学知识破除迷信。当时民间纷纷传说道光十九年焚烧鸦片的那天,正是太白星经天,所以认为太白经天是干戈兵乱之兆。于是他在南海学宫谈艺时,指出星变与灾祥风马牛不相及,他绘图说明,形象讲授,并预言第二年太白星又要出现了。后来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邹伯奇的数学成就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为当时中国数学界填补了不少空白。他撰写的《学计一得》二卷和《补小尔雅释度量衡》一卷,以数学知识解释儒家经籍;《乘方捷法》三卷,对二项式的n次根和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深入探讨,扩大了它们的应用;又撰《对数尺记》一卷,阐述计算尺的构造和它在数字计算中所起的作用。
邹伯奇在光学方面也获得显著成就。二十六岁时他写了《格术补》。当中用数学的方法叙述了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的规律;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解释。他对摄影(当时称为照相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亲自制造了摄影机,用这部摄影机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广州博物馆。他的《摄影之器记》和另一篇文稿论述了光学原理、暗箱制作、感光版制造以及拍摄、冲洗等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摄影著作,当时摄影刚传入中国,这对传播和普及摄影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邹伯奇从事科技研究的范围很广。他绘制的《舆地全图》一册,是清代有名的地图,他著述的《测量备要》四卷,详细地介绍了绘制地图的方法。邹伯奇由于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1857年被推举为当时广东著名的学府――广东学海堂的学长。
李善兰(1811.1.22~1882.12.9),中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原名心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浙江海宁县生,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12月9日)卒于北京。
他自幼学习算学。1852年在上海结识传教士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此后即和他们合作,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多种。 在天文学方面,他与伟烈亚力合译英国天文学家J.F.赫歇耳所著《天文学纲要》一书,中译本名《谈天》,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出版。该书共十八卷,全面介绍当时天文学的各个方面,如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太阳系诸天体的运动和性质、恒星天文学、银河系和河外星云、历法知识等。《谈天》首次向中国介绍了一系列天文新发现,如恒星周年视差、光行差、小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在序言中,李善兰说明日心体系和椭圆定律等是客观实在,不是为了推算所作的假设。他批判了阮元等人对哥白尼学说的攻击。《谈天》一书的出版,使近代天文学第一次系统地传入中国。李善兰对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的解算法问题进行了研究,著有《椭圆正术解》二卷、《椭圆新术》一卷和《椭圆拾遗》三卷。《椭圆正术解》是对他的好友徐有壬所著《椭圆正术》一书的解释。《椭圆新术》则提出他自己的解算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来求解开普勒方程。级数展开的方法是他自己在前辈中国数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级数回求法。《椭圆拾遗》则介绍了有关椭圆的种种几何性质和命题。李善兰还著有《麟德术解》三卷,研究唐代李淳风所著《麟德历》,它的二次差内插法及其对元代《授时历》的影响。在所著《天算或问》中,摘要编进了跟学生答难的二十个数学天文问题。其中有一条是他改进了恒星子午观测定纬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在数学方面,他也有著作多种,如《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等。他的主要贡献有三:求自然对数的方法,级数求和的“李善兰恒等式”以及素数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出版了他的主要天文、数学著作汇集《则古昔斋算学》。
王清任(Wang Qingren,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处一些方剂,除上面说到的“通窍活血汤”外,还有“血府逐淤汤”、“嗝下逐淤汤”等,都很有效。
他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认为古医书中关于人体记述错误不少。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附图25幅,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叶的错误。关于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更符合实际。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他精辟地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些看法都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看法相近。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
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虽然后世医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他肯于实地观察,亲自动手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为医世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瘀血证的立法及方剂的创立上,其发扬和革新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
另一说法:
王清任(1768~1831) 字勋臣。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辞严:“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而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善用黄芪。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载,有1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1张药方,治愈两症。
王清任一生读了大量医书,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就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王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
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10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1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于道光十年(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50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余篇(册)。
丁拱辰,机械工程专家。最早系统考察了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制造了中国火器。在中国首先进行了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模型制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著作,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做出了贡献。


清朝末年,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

清朝末年中国有著名的科学家如:侯德榜, 詹天佑冯如 。冯如 (Feng Ru 1883—1912) 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号鼎三。广东恩平人。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2岁时随舅父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年少有志,白天做工,晚上攻读科学知识,努力掌握机器制造技术。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之后,他萌发出制造飞机救国的思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曾表示:“倘得千数百万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可以固吾圉,并足于慑强邻。”从此开始致力航空事业,发誓:“苟无成,无宁死!”在爱国华侨大力资助下,创办飞机制造公司,历经千辛万苦,克服无数困难。终于1909年试制成功第一架飞机。次年,又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顿异前制”飞机。10月,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比赛,创造了飞行高度230多米、距离30多公里的成绩,折算时速达104公里,获得比赛第一名。1911年3月,谢绝美国的重金聘用,毅然带着两架自制飞机投到祖国怀抱。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飞行长。为了开通民智,宣传航空知识,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为民众作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受重伤牺牲。弥留之际,勉励他的助手“勿因是而失其进取心”(以上引文见《中国飞行家冯君如行状》,《东方杂志》,9卷5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的航空事业。遵其遗志,安葬在黄花岗。徐寿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我国近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籍。他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此外他于1875年在上海创立了“格致书院”(格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氧气的名称就是徐寿命名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所以就命名为“养气”即“养气之质”,后来为了统一就用“氧”代替了“养”字,便叫这“氧气”。徐建寅(1845~1901) 现代兵工学家字仲虎。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咸丰十一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在徐寿研造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时,“屡出奇思以佐之”。1867年(同治六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协助其父研制轮船多艘,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1875年(光绪元年),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今山东化工厂前身),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受到清政府的褒扬。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1879年(光绪五年)6月,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为我国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89年(光绪十五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邹伯奇(1819-1869年) 字特夫,广东南海县泌冲人。他自少受在乡村私塾教学的父亲影响,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认知,尤其是对算术有浓厚的兴趣。邹伯奇的悟性甚高,当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广东后,他就通过自学将中西方的文化精粹加以融合,并独自对光学、数学、天文学、测绘学、力学、化学及地理学进行研究。邹在25岁时就已参照西方的地图测绘术自创了“方格地图绘制法”以此绘制中国地图全册——《皇舆全图》,并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完成(总图1幅,分图66幅)。该图的制成标显出传统的地图绘制技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被誉之为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他对天文学、数学、光学、 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南海县志》称他“尤精于天文历算,能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 为吾粤向来名儒所未有。”邹伯奇在整理和研究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为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所不及。他运用了当时先进的钟表机械,设计和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如浑天仪、“七政仪”。他还善于运用天文学知识破除迷信。当时民间纷纷传说道光十九年焚烧鸦片的那天,正是太白星经天,所以认为太白经天是干戈兵乱之兆。于是他在南海学宫谈艺时,指出星变与灾祥风马牛不相及,他绘图说明,形象讲授,并预言第二年太白星又要出现了。后来事实证明确是如此。邹伯奇的数学成就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为当时中国数学界填补了不少空白。他撰写的《学计一得》二卷和《补小尔雅释度量衡》一卷,以数学知识解释儒家经籍;《乘方捷法》三卷,对二项式的n次根和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深入探讨,扩大了它们的应用;又撰《对数尺记》一卷,阐述计算尺的构造和它在数字计算中所起的作用。邹伯奇在光学方面也获得显著成就。二十六岁时他写了《格术补》。当中用数学的方法叙述了平面镜、透镜、透镜组等成像的规律;对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解释。他对摄影(当时称为照相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亲自制造了摄影机,用这部摄影机为自己拍摄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广州博物馆。他的《摄影之器记》和另一篇文稿论述了光学原理、暗箱制作、感光版制造以及拍摄、冲洗等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摄影著作,当时摄影刚传入中国,这对传播和普及摄影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邹伯奇从事科技研究的范围很广。他绘制的《舆地全图》一册,是清代有名的地图,他著述的《测量备要》四卷,详细地介绍了绘制地图的方法。邹伯奇由于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1857年被推举为当时广东著名的学府――广东学海堂的学长。

四大名著中,有两位足智多谋的军师,他们是谁

四大名著中足智多谋的两位军师分别是《水浒传》中的吴用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吴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登场的虚拟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应天机星,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溪村人。

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掌管机密的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中华英烈祠: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shanggu/2011/0518/186.html


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 》中的蜀国军师___,一个是《

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吴用。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吴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三,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东溪村人。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链,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晁盖等人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受招安后,因宋江被害后托梦给他,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左侧。


你试过将中国伟大科学家素材写进作文吗?

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多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科技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星。这篇文章,给大家整理了四位伟大科学家作文素材学生党笔记啊。人物素材一、人物名,李四光。人物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人物。生平事迹,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年幼的他便对国家兴亡心存忧虑,东渡日本学习造船,秉持着开发祖国地下资源,富国图强的信念,他又远赴英国宫岩地质。后来新中国成立,它排除一切万难回到祖国怀抱,并首创地质力学,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经典语录1、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2、我入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人物关键词,钻研科学、矢志报国、个人命运与时代国家相连等。相关人物评价,李四光先生作为革命先驱者敢于向旧事物挑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为事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贯穿了前面所说的革命、育人、为人三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人物素材二、人物名,竺可桢。人物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家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人物。生平事迹1、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他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2、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推行大学教育方针,改善教学环境,健全教育制度,整顿教学学风,确立了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把浙江大学由一个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大学办成了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经典语录1、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2、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人物关键词,钻研科学、执着追求、矢志报国、崇高科学精神等。相关人物评价,纵观竺可桢精彩的科学人生,人们由衷的敬佩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巨大贡献。早在哈佛念书时,竺可桢就确立以研究中国科学史为己任,回国后虽忙于教书,创办中央研究院气象和主持浙江大学,但他的科学史研究引领着中国,影响了世界。建国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组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国家的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正是他一生的执着追求,才有今天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繁荣景象。

作文素材著名科学家

屠呦呦,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2015.10.05.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者。
1964年,正值越战期间,每月双方都因为疟疾严重减员,特效抗疟药就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越南领导向中国求援,中方答应。1967年,正处于“文革”的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一项超级工程,代号“523”,研究防治疟疾的药物。
屠呦呦的诺奖得之不易。不仅是研究过程困难,更是后期对于成果的归属纠纷不断。
你可以从两个方面择其一来写。一是抓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艰苦,供给困难,战争不断,内乱(文革)一哄而起。着重是其奋斗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对战争的憎恶对死神的不屑。
其二是对成果的归属,即,屠呦呦是否该获得诺奖,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必不可少,但要分清主次,真理是不容忽视的,等等立意皆可。


肖洛霍夫长篇小说代表作是什么?


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格里高利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扩展资料:肖洛霍夫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认可。他也是惟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绝无仅有。肖洛霍夫的小说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描写,揉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对人性的张扬与文学艺术的创新。肖洛霍夫从孩提时代就十分谙熟俄罗斯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真实记述了哥萨克人在苏联政权发生急剧性转变初期的生活状态。

上一篇:李艾科

下一篇:鸡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