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堤

时间:2024-06-21 15:42:22编辑:流行君

历史上广西出过哪些名人?


1、冯子材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2、蒋冕蒋冕(1462年-1532年),字敬之,一字敬所,号湘皋。县城北隅(今广西全州镇北门一带)人。蒋冕是明朝弘治、正德两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官至首辅内阁大学士(正德年间代廷和为首辅仅两月),是全州有史以来朝中最高职务者。兄昪(即蒋昪),南京户部尚书,以谨厚称。3、杨秀清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4、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并且抗击英法侵略者,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5、况周颐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秀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况周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秀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子材

广西合浦的历史!


汉初,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三国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吴黄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黄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称珠官郡,同年划分出合浦县南境设置珠官县,与合浦县同属珠官郡。吴太元二年至太平三年(252年一258年)复称合浦郡。吴永安三年(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横县),隶属合浦郡。西晋太康元年(281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容县),建武元年(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年钦解放后,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销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1994年12月,划出南康镇、营盘镇设立北海市铁山港区,划出福成镇归北海市银海区管辖。扩展资料合浦县的景点汉文化博物馆合浦汉文化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廉州镇(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旁边),主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三层,底层设有“青铜馆”、“陶器馆”,二层是“玉器馆”,三层是多功能的学术演讲厅,整个藏馆布展的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外交通有关作为汉代郡治驻地的合浦,当时还是个繁华的港口,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前就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有21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铜凤灯、铜屋、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具有南方青铜器精巧细致的地方特色;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汉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铜屋、铜井、铜灶、金带钩、玉壁和传世的铁斗、铜钟等更是珍贵。铜凤灯、铜屋、铜匾、三足盘等文件等五件文物在往日本、加拿大等7个国家展出。东山寺广西合浦县廉州镇的东山寺是北宋时期安南王李日尊在灵觉寺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大士阁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阁现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该阁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西南。北宋时为纪念汉代曾任合浦太守的孟尝“去珠复还”的政绩而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经明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定于今廉州中学校内。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合浦县

历史上黄河决堤多少次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会不会决堤

黄河依然会有决堤的可能,但是可能性较小,因为黄河治理工程比以前要坚固得多。
在历史上,黄河每一次改道都会造成黄河决堤,导致人口死亡,大量农田被淹没,房屋被破坏。而幸存下来的人由于缺衣少食不得不成为灾民,等待政府救济。而现在,为了降低黄河的含沙量,我们在黄河流经的区域,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种植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
为了防止黄河在雨季泛滥成灾,我国在黄河流经的区域设置水库,通过不同的季节,以及当地对水量的需求而开闸,调节水资源用度,大大减少了我国的洪涝灾害的发生。为了巩固黄河的治理,我国实行了在河两岸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当地的水土流失。取缔大量的抽砂井,防止河两岸决堤。因此,黄河决堤还是有决堤的可能性的,但几率不大。


1998年黄河决堤死了多少人

1998年黄河决堤死了超过3000人。1998年黄河决堤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该事件发生在1998年夏季,由于长时间的持续降雨和河水的高涨,导致黄河堤坝失守并决堤。1998年黄河决堤导致的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历史记录,据估计,当年的黄河决堤事件造成了超过3000人死亡。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对受灾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确切的人员伤亡数字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数据可能因不同的信息来源而有所差异。黄河决堤的原因1、持续降雨:1998年夏季,黄河流域遭遇异常持续的暴雨天气,导致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超过平均水平。这样的异常降雨导致黄河水位急剧上涨,进而增加了决堤的风险。2、河道淤积和疏浚不及时:长期以来,黄河的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存在。大量泥沙的沉积造成了河道的水位升高,使得堤坝承受的压力增加。同时,由于疏浚不及时,河道的水流受阻,也增加了决堤的风险。3、堤防薄弱和管理不善:黄河下游地区的堤防在1998年决堤事件发生时存在薄弱的情况,这些堤防由于多年来的长期使用和自然侵蚀,无法有效承受黄河的冲击。

黄河决堤事件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1]史称花园口决堤。中文名花园口决堤外文名Huayuankou bank's breaking别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分类三大惨案之一时间1938年事件背景1938年4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大捷后,蒋介石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计划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土肥原贤二对于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1938年5月15日 ,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不利影响。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贤二率第14师团约2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这样第14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蒋介石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积极进行作战部署,称“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1938年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镇守兰封的是蒋介石的爱将桂永清。桂手下的蒋嫡系第27军,装备精良,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的支援(装备德制Ⅰ号坦克,武器为两挺7.92MG13机关枪,使用钨芯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击穿日军87式、94式、95式轻型坦克。但是Ⅰ号坦克装甲十分薄弱,容易被日军野战火炮和坦克炮击毁,而且穿甲弹数量非常有限),这是连日军的师团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军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日军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往


请问抗战时期的黄河花园口大决堤事件始末详细资料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1938年4月,李宗仁(地方实力派,抗 日名将,处处受蒋介石控制挤兑,后与蒋匪决裂,参加 *** 领导的统一战线)指挥台儿庄大捷后,一向畏日如虎、处处退让的蒋介石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错误判断形势,从他著名的“抗战三日即亡国”论一下变成了速胜论。他匆忙把他的20多万中央军调到了徐州战场,企图借李宗仁等胜利的余威,和日军在徐州决战。

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的大量集结,日军认为这正好是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好机会。5月初,日军迅速集结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向徐州地区夹击。

5月15日,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蒋介石发现自己的主力部队有被包围在徐州的危险,就又匆忙决定放弃徐州。这样,所谓的徐州会战刚开始就失败了。而且,从各处调来的机动部队就这样被拉来拉去,毫无作为,对全国各地的战局造成不利影响。

正在这时,日军土肥原14师团约二万人却强渡了黄河,他的目的是阻止一战区的援军增援徐州。这样土肥原师团在陇海线附近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



蒋介石匆匆飞往郑州程潜第一战区指挥部,决定亲自指挥豫东战役。此时豫东中国军队有6个军,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2万人,程潜(地方实力派,抗 日名将,处处受蒋介石控制挤兑,后与蒋匪帮决裂,举行起义,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 )积极进行作战部署,认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月23日,土肥原开始突围,并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兰封。但守兰封的却偏偏是蒋介石的爱将,却又贪生怕死的桂永清。桂手下的蒋嫡系第二十七军,装备精良,甚至有一个德式战车营的支援,这是连日军的师团也未必有的,但桂永清只守了不到一天,兰封就失守了。日军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邱清泉部下的装甲战车跑得更快,一溜烟地驶离战场,往兰封以西的地方逃去了。败退的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桂永清也跟着逃命去了。败兵一直退到了开封附近,才陆陆续续被收容了一些。这与许多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如第十九路军在上海、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张自忠部在台儿庄的表现真是天渊之别。中国半壁河山,大部分都是因为老蒋的嫡系无能而失。桂永清是何应钦的亲戚,轻失兰封使整个战役失败,桂永清却没受到蒋介石的什么大不了的处分,后来反而官运亨通升任海军总司令。

土肥原跳出包围圈后,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围攻土肥原。

战斗正激烈进行,据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就有全歼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守商丘的第八军黄杰所部又不战而逃了。守军还未与日军先头部队交火,一枪未放就放弃了商丘,让位于商丘和兰封一带的中国军队又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黄杰是黄埔生,老蒋的爱将。他逃跑的“理由”竟然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一个军就因这个可笑的“理由”而跑了,这个理由,甚至比韩复榘弃守济南的理由更加荒唐。黄杰因这个“理由”放弃战略重地,同样未受蒋介石什么处分,这不知让不惜耗尽元气也拼死坚守台儿庄的西北军孙连仲部作何感想。

蒋介石这两支嫡系部队有恃无恐,不听指挥,临阵脱逃,彻底打乱了程潜的战略部署,歼灭土肥原的宝贵战机就这样被两位逃跑将军葬送了。

因蒋介石嫡系部队将领贪生怕死,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15万多人,没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连蒋介石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程潜刚一撤退,土肥原就重新占领了兰封,并立即向仅有50公里的开封进攻,开封失守已成定局。

郑州岌岌可危。这么快被土肥原逼到城下,这是蒋介石根本没料到的。蒋介石决定孤注一掷,扒开黄河。6月3日,土肥原猛攻开封,蒋介石怕开封失陷,再扒黄河就来不及了,就急忙打电话命令程潜掘堤,并告诫他“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不要有任何的犹豫。

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在此过程中,明知扒堤受损最大的是中原无数百姓,蒋介石担心手下执行消极,一再通过口谕、电令催促手下扒堤,不要有“妇人之仁”。

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

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

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

黄河改道,虽然为蒋介石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从军事角度分析,事实上,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多长时间的作用,更何况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不在于多一天、多一个月,在持久战中,多这几天少几天,那是无关大局的。但是要坚持长期抗战,则保存自己国家的实力,保存战争潜力,保存人民的力量,这是根本。

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 *** ,没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迁移,黄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其实,蒋军早有决堤设想,只不过最后决堤的决心是桂永清和黄杰两支蒋介石嫡系部队逃跑造成战局更加不利时作出的。因此,如果蒋当局心中装着中国人民,早就可以用其他理由将可能受到水淹的群众事先撤走,以策安全。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从军事上看,这次 *** 不通知群众的做法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既已决定决堤,敌军即使得到消息而后退,也同样可以起到为 *** 军争取一些喘息时间的作用。

花园口决口,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 屠 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三倍,占八年抗战中中国损失的3500万人口的2.5%,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冲毁140万民房、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陕西甘肃等省,从中原到西北,迤俪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因此而死的中国人民,还没计入上述八十九万人之内。

蒋介石为逃避责任,发动宣传机器,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一口咬定是 *** 军队自己扒开了黄河。双方一时陷入了一场道义的论战中。

随着花园口口门越冲越大,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就彻底改道了。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又不知有多少中国人因此死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而此时的花园口也被扒开了7年多的时间,决口处已经由最初的4米多冲宽到一公里多长,远望已是茫茫一片。抗战刚一结束,蒋介石声称让泛区人民早日回家,结果拖了一年多的时间,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才终于完成。不久之后,蒋介石集团为了进攻我中原野战军,又一次罪恶地妄图决黄河之水淹没我军及解放区人民,称“可当四十万大军”,幸而中原我军坚决执行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命令,迅速挺进大别山,才使中原人民避免了一场新的没顶之灾。

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算是回归了故道。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耕植条件严重恶化,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才得到好转。

在大陆时,蒋介石从来不敢承认是自己下令扒开了花园口,后来台湾编写的“抗 日战争史”承认了这件事,总算替蒋介石认领了这份历史旧账,但却极力为蒋介石辩解,说成是抗战的需要。不过,无论怎样辩解,“花园口”都是中原人民无法摆脱的噩梦,“花园口”“ 黄泛区”这两个词也成了蒋介石的终生大忌,从来不愿提及。

蒋介石和他的嫡系势力更不敢提及的是,正是因为以桂永清、黄杰为代表的蒋介石中央军的叛卖行为,才使得兰封战役以至整个豫东战局不可收拾,这是造成花园口决堤这一人间惨剧的直接诱因。


黄河决口是哪一年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
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
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有几次?

人类于华北平原活动不那么频繁的时期,黄河下游的水道还比较稳定。早期的商周文明,都得益于这条河,所以很多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但是随着人类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变得频繁,砍伐加剧、河岸破坏,黄河就变得不太安分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下游人民生活深受影响。后来比较严重的一次决堤改道发生在王莽时期。黄河改道淹没大批土地,也直接导致王莽政权的彻底崩溃。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百姓生活颇为艰苦,却给了大自然恢复生态的机会,黄河并没有产生太大危害。直到唐末,虽然黄河河岸缺乏维护,也不时泛滥,但还没有对这一带造成致命打击。而到了宋代,黄河河岸多年累积下问题逐渐爆发。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1128年,即南宋初年。当时金兵南侵,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试图以黄河阻挡金兵。从地理看,黄河、淮河以及从南方过来的大运河,共同交汇于洪泽湖畔的清口,即今日盱眙一带,当时这里有一座历史古城泗州城,同时这里还是朱元璋为其先人修建的祖陵。大运河是漕粮运输要道,直接有关北京粮食的稳定供应问题,必须保持通畅。而黄河、淮河清浊不一,很容易因为泥沙淤积、抬高河床而改道。直到张居正当政时期,委派潘季驯治理黄河,竟然取得了奇效。潘季驯多年来坚持实地考察,对黄、淮、运都十分了解,主张采用综合治理的手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手段,即用淮河的“清水”来冲刷黄河带来的泥沙,避免清口淤积,保证黄、淮、运都能通航,也能保证周围百姓的居住安全。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黄、淮、运再一次面临淤积和溃堤。新一代治水名臣靳辅挺身而出,继承潘季驯的思路,再一次彻底整修了河防。我们从潘季驯和靳辅这两朝治水名臣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治水所面临的压力不仅有自然的复杂性,更有时局的复杂性,他们最终都是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而不得不离开自己耗费多年心血的治河工地。扩展资料: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夏、商、周的历史遗迹,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早期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黄河中游建立的商朝成为中国最早的半信史时代。帝制中国。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以至宋代,帝国的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经济体制、宗法制度、社会习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河文明

黄河决堤事件造成了哪些影响?

蒋介石“以水代兵”,尽管暂时阻止了日军西进,却造成黄河改道,河南、安徽、江苏3省40多个县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1250万人悲惨地遭受这场灾难。仅河南省的郑县、中牟、开封、通许、太康、淮阳、鹿邑、尉氏等21个县市,就有900万亩耕地被淹没。滚滚洪流,吞灭了90万人的生命,造成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豫东广大地区,成了满目疮痍的黄泛区。黄泛区年年受灾,岁岁饥荒,灾荒带来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中原人民不仅饱受日本鬼子野蛮掠夺之苦,又面临着人为的洪水带来的巨大灾难。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这样难以驾驭。何应钦把黄河决堤的责任推给日军,他称:“敌在赵源口(中牟北)附近决堤,复在花园口(郑州北)附近投多量炸弹,破坏黄河堤防,氾滥横流,但我大军已陆续向西转进。”徐州大会战,在滔滔黄河水泛滥中,落下了帷幕。徐州会战,有临沂、滕县、台儿庄的激战,最终却以水代兵,这不仅没有阻止日军的进攻,还给中原人民造成重大灾难。

历史上郑州被黄河淹过吗

历史上郑州曾被黄河淹过。
最著名的一次是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
郑州,简称“郑”,古称商都,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上一篇:益都卫校贴吧

下一篇:中央气象台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