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散文的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省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说梦草》、《散简集存》等。
张中行作品_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作品_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旧燕》 张中行:宇宙和人生 张中行:目的难证 张中行:义务和善念 张中行:快乐与众乐主义 张中行:欲的满足 张中行:粗略认识 张中行:勤勉的路 张中行:倦怠的路 张中行:道的同异 张中行:寿则多辱 张中行:知惭愧 张中行:刚直与明哲 张中行:梦的杂想 张中行:能想想也好 张中行:求转败为胜 张中行:聚讼礼赞 张中行:晨光 张中行:汪大娘 张中行:旧燕 张中行:北平的庙会 张中行:自嘲 张中行: 言志 张中行:多读多写 张中行: 我的朋友胡适之 张中行:老温德 张中行:我的童心 张中行:得道和望道 张中行:自我 张中行:红楼点滴
张中行的随笔集有哪些
张中行的散文随笔集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月旦集》、《散简集存》、回忆录《流年碎影》、哲理散文集《顺生论》等。
张中行:河北香河人,原名张璇,1909年生,三四岁时就由家庭包办,与一个农村女子订了婚,1926年17岁时正式结婚。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张中行散文平实朴拙、散淡冲荡,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张中行散文介绍 内容摘要是什么
1、《张中行散文》是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中行。
2、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00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3、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张中行散文"三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话”描写了若干现代史上“可感”“可传”的怪儒奇士,还描写、探究了不少历史上、现实中的才女们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归懋仪》、《张给英》、...
此亦一境也,在他是‘实’;他以外的人呢,大多是修而不到,也就只能安于无。
每念及此,回首红尘,不禁为之三叹”(《才女·小说·实境》)。【摘要】
张中行散文"三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问】
三话”描写了若干现代史上“可感”“可传”的怪儒奇士,还描写、探究了不少历史上、现实中的才女们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归懋仪》、《张给英》、...
此亦一境也,在他是‘实’;他以外的人呢,大多是修而不到,也就只能安于无。
每念及此,回首红尘,不禁为之三叹”(《才女·小说·实境》)。【回答】
从类似的慨叹中,我们隐约感到,作者写作“三话”的内驱力之一,是那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忧伤和怅然。
张中行的“三话”运笔随意,语言平实自然,以真面目示人【回答】
张中行散文"三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张中行散文平实朴拙、散淡冲荡,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记人,他勾魂摄魄,写出人物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状物,他机智洒脱,常发出智慧之音;言理,他冷静超脱,化高深的学理为平实的意识,充满哲学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宁静邃远之美.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与艺术素养.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他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无法节制.对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义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胡博士》、《启功》.〈柳如是》、《顾二娘》,我们简直可以当成人物散文的名篇,其笔调之奇,令人赞叹不已.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写名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写普通百姓,他则有一片大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多有相近之处.他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张先生写女性的世界,多带有尊敬和神圣,例如写柳如是,写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这些杂多的人物脸谱,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张中行散文平实朴拙、散淡冲荡,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记人,他勾魂摄魄,写出人物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状物,他机智洒脱,常发出智慧之音;言理,他冷静超脱,化高深的学理为平实的意识,充满哲学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宁静邃远之美.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散文的创作概况是怎样的?
我国的散文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的文体模式变成了障碍。作家们摒弃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体模式,代之以20世纪60年代初散文“复兴”时的文体创作模体,以及采用更加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日常心态的创作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金、孙犁、杨绛等老作家和张洁、贾平凹、王英琦、唐敏等中青年作家,更侧重自我描述,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语言方式也更追求作家的“个性”。80年代中期以后,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散文作家,使散文的“自我表现”更加深入,方向直指人的感觉、情绪、意识流领域,极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此时的作品被称为“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张中行老先生的名字最后的一个字怎么念?
张中行的行字读音为:xíng,张中行,河北香河人,原名张璇,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行拼音:háng、 xíng行háng1、行列:字里行间。罗列成行。2、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3、步行的阵列。4、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行。5、某些营业所:银行。花行。商行。6、行业:同行。各行各业。7、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行棉袄。行几针。行xíng1、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2、出外时用的:行装。行箧。行李。3、流通,传递:行销。风行一时。4、从事:进行。5、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6、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7、实际地做:行礼。行医。行文。8、可以:不学习不行。9、能干:你真行。10、将要:行将毕业。11、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行(“金”、“木”、“水”、“火”、“土”)。12、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行。13、汉字字体的一种:行书。14、姓。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行业[háng yè] 工商业中的类别,泛指职业。2、行距[háng jù] 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一般指两行植株之间的距离。3、行规[háng guī] 行会所制定的各种章程,由同行业的人共同遵守。4、隔行[gé háng] 指行业不相同。5、行栈[háng zhàn] 代人存放货物并为人介绍买卖的地方。
张中行以随笔的方式谈论、评说民国人物的散文集是
张中行以随笔的方式谈论、评说民国人物的散文集是( )。 A.《负暄琐话》 B.《云梦断忆》 C.《干校六记》 D.《野火集》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90年代以来,以随笔的方式谈论、评说民国人物成为一股潮流,而张中行的《负暄琐话》某种意义上是这种潮流的滥觞。参见教材P290。 本题知识点:新时期散文 网我精心为广大自考学员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自考试题请持续关注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