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道步

时间:2024-06-17 03:49:38编辑:流行君

曾国藩教育子女

曾国藩不光是成就了自己,他也十分重视整个家族的发展,那么曾国藩在家庭中是怎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呢?

梁启超曾经称赞他是一代教育家,因为曾国藩立下的家训使曾氏家族形成了良好而纯正的家风,我们都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曾家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包括晚清杰出外交家曾纪泽、“翰林才子”曾广钧、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等),如此绵延兴旺的家族古今罕见。

究其原因就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曾国藩无论怎样忙都不忘记给兄弟和子女写信教育他们,一部《曾国藩家书》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曾国藩有句名言:“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这就是说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60%靠遗传,40%靠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很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每个孩子生长的根据地,是每个人立足的根本,我们看看曾国藩是怎样教育子弟的。

第一,重视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以身作则。

曾家在湖南老家的宅院叫做“八本堂”,八本堂里刻着曾家的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什么意思呢?第一个“书”,是读书的书,就是要子弟勤读书;第二个“蔬”,是蔬菜的蔬,就是要自己种菜;第三个“鱼”字明显是养鱼;“猪”就是养猪;“早”就是早起,不睡懒觉;“扫”就是扫地,其实是要求子女自己打扫屋子的卫生,不要劳驾下人做;“考”就是祭祀祖先;“宝”是指要和邻居和睦相处,学会与大家和睦、团结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这八个字,曾国藩要求所有子弟必须做到,不论男女、不论年龄!



那么他的子女们可以做到吗?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啊。



我们知道,曾国藩做事是很有恒心和毅力的,所以他要求的这些自己都带头一丝不苟地做好。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当时的科举只考一门语文课,用现代的眼光看,曾国藩肯定是偏科严重,什么数学啦、英语啦、音乐啦都是一窍不通的。



但是曾国藩为了鼓励孩子们全面发展、努力学习,他不仅为孩子们请了各科老师,他自己也努力学习这些不懂的知识,学完以后他还亲自教孩子英语、数学这些课程。



闲来无事,他会陪着孩子们练书法、讲历史故事,甚至带着他们放风筝、郊游。



在公务繁忙的时候,他也不会忘记抽出时间给子弟们写信,了解他们的现状,鼓励他们并且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曾纪鸿七八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单独给他写信,鼓励儿子,并且要求儿子要早起,要自己做家务、打扫房间等等。因这样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也能养成勤劳、做家务的好习惯。



身教和言传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氏家族代代皆有英才。



反观我们现在的家长,总是片面的要求孩子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却对自己没什么要求;还有一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家里的家务从来不让孩子参与,就连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也是一手包办,很多孩子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不会整理床铺、不会洗衣服等等。



这样真的好么?



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鼓励,而不是责备与命令。



父母教给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热爱生命,各方面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只会学习。



家务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担,一方面有利于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有利于他日后的生活独立。



父母们应该像曾国藩学习,要求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做到,然后身体力行去做好。



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第一要义!



第二,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曾国藩的父亲当年是怎样教育他的。



话说曾国藩当年在北京努力了一年半,连续考了两次会试没考上,会试是游戏第三关哈,两年没考上也是很正常的,想想看,范进考了一辈子才勉强玩过第二关就高兴的快疯掉了,所以曾国藩两次没考过第三关也没有太失落。



这时,他准备从北京回湖南老家,路线已经定好,他不准备直接回去,而是要从京杭大运河到江浙,再从江浙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回湖南,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算把握机会长长见识。



等他走到江苏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正好江苏睢宁的知县是曾国藩的老乡,又是父亲的朋友,没办法,眼看要活不下去了,曾国藩只好硬着头皮和这位叔叔借钱,这叔叔够意思,给他借了几万块钱。对于一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来说,可是一笔不少的费用呢。



可曾国藩却在南京城一下子就花完了,怎么可能呢?曾同学可一直是勤俭节约的模范啊。



事实上是他在逛书店的时候看中一套精装版的《二十三史》,大概要个几万块钱,可是曾国藩一看到这套书就情绪高亢,没忍住,居然就买了。



你说,曾国藩他爹就是一个农村小学老师,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得节衣缩食多少年才能还了朋友的钱啊。回到家,曾国藩也是心里直打鼓,试没考上还欠了一屁股债,老爹肯定要教训的。



可是当父亲听到曾国藩借钱买书的事情之后,并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平静地对他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愿意为你偿还债务。但是,你要认真坚持读完这套书,这样钱花的再多也不算白费。”



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反而这样安抚他,我们可想曾国藩的内心是很受震动的,他发誓一定要坚持读完这套书,不然对不起老爹辛苦为自己还债。正因为此,曾国藩从此养成每日读十页史书的好习惯。



曾国藩把父亲对他的教育传递给自己的儿女,当孩子们做错事情他耐心疏导他们,而不是一味责备。



试想,如果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便一味指责孩子没有认真听讲,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自己这样辛勤努力为他换来的学习环境,那么孩子一定是更加自卑,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在学习这件事上越发叛逆,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成绩一次不如一次。



我们应该能够容忍孩子犯错误,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不是一味指责,首先应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是孩子想认真学却听不懂老师讲课,还是可以听懂却不想努力,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对策,是请老师为孩子补课呢,还是与孩子心贴心地聊天解决他的烦恼。



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学习,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可能孩子会更加自信,更加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第三,曾国藩主张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喜欢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哪怕他的选择可能于这个时代的大流相违背。



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的长子曾纪泽在第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就对父亲说,我不想为了科举考试而读书。



逆天的娃娃!晚清那个时代,科举是读书人的唯一前途,就像你的小孩现在对你说不想为高考读书一样,你肯定会想,这孩子疯了,不高考没有学历,以后出来怎么找工作,怎么活下去?然后,我们大部分家长会把孩子再逼回学校。



事实上曾国藩没有这样,他出乎意料的与儿子平静对话:



“不想考科举是可以的,但是你要和我讲你想干什么?”



“我喜欢西学(西学就是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



要知道,当时很多人是不屑于学习西学的,在当时不考科举感觉就是“不务正业”的。



但是曾国藩对儿子说,喜欢西学很好,我支持你。



后来,曾纪泽成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在刊物上用英文发表文章向西方介绍中国,在与俄国的谈判中,他据理力争,收回伊犁。



老二曾纪鸿也是这样,他也不想考科举,因为他不喜欢文史知识,而是喜欢逻辑学和数学。曾国藩是文史大家啊,却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是他支持儿子、尊重儿子的选择。后来曾纪鸿写成我国第一部电学专著,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100多位。



曾国藩认为我们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他认为读书一是为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靠着这项专长可以养活自己。



可以看出,曾国藩主张读书不一定是为了考试,只要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哪怕不随大流,父母也应该支持孩子、尊重孩子。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为了能够跟上儿子的步伐,他也积极学习西学,曾纪泽后来写了两部西学的专著,他是认真审阅了全篇文稿,并为此书作序。



这真正可以算得上一个好父亲了!作为父亲,您是否突然明白了点什么?


曾国藩有哪些教育法宝,能够让曾家子孙皆非富即贵?

曾国藩是在我国清朝时期大臣,他不但是国家的肱骨大臣,与此同时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曾家的后代各个都十分出色。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以说显赫一时,殊不知他文化教育孩子的方式却远比咱们如今的娇惯式,关爱式的父母要高超得多。重视家教老师克勤克俭。在曾国藩来看,要教育小孩立足于社会发展,并让这一个家中可以一代一代地维持下去,重要便是两字:勤与俭。他规定小朋友们一生牢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绝不困穷!曾国藩针对勤和俭的理解是十分难忘的。一个家可以维持强盛比较发达,一个比较简单的大道理要学好节俭过日子,富的情况下不自豪,贫的情况下不畏艰难,由俭来处理自身的生活。勤既能够健硕自身的人体,与此同时又使辛勤劳动变为日常生活中很平时的一件事情。永保勤和俭,一个大家族才会不断地发展下来。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时期留有一个年谱,在其中记录了那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仅有十几岁时,追随妈妈赶到曾国藩任两江省长的总督署。小女儿入总督署总是要穿得体面地一些,光鲜亮丽一点,因此 上边穿了一件深蓝色的小夹袄,下面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实际上 也不是她的,只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去世的老婆交给她的。但便是这条休闲裤的一个青绿色花边图让曾国藩感觉太繁杂,太华贵了,就斥责小女儿不应该穿那样的牛仔裤子,让她赶紧更换。小女儿赶快返回屋子换了一条没花边图的绿牛仔裤子。不难看出,曾国藩是见不可繁杂,见不可小孩的身上含有太荣华富贵的事物的。曾国藩在信中数次不厌其烦地阐述自身这类节俭的原因:“天地官宦之家,多个一代享受便尽,其子孙后代始而骄佚,进而飘泊,终而丘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曾国藩觉得,儿女在奢糜的条件下是不太可能立壮志的,逐渐是骄逸进而便是飘泊随后便是败家女。一个官宦之家可以持续一几代,真的是非常少非常少的。因此 曾国藩感觉应当由节俭下手教育小孩明白怎样生活,这就是较好的育子之道。言传身教普通生活。曾国藩以前告知亲人,他的衣服裤子一共但是三百两银两,干了一件衣服以后,会十几年甚至三十年都是在穿用。曾国藩不但在衣着等领域严格管理自身和儿女,并且在日常饮食搭配上也是严苛的规定。曾国藩用餐的情况下,遇到饭里边有带壳的谷类得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头的谷类吞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一农家子弟,针对粒粒皆辛苦的原因是了解得十分难忘的。曾国藩的“住”也是很一般的。曾国藩的家他小弟曾国荃的豪宅别墅对比,真是是差劲。我来过曾国藩的故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之后的府邸谦益堂我还来过,二者对比,谦益堂只有用寒碜来描述。就是这样的一个谦益堂,曾国藩听闻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心去住。谦益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便是一种十分拙朴的木结构房屋。这一房子有一个书楼,反映出的便是湖南人的耕读传家之风,全部房子只不过是比一般的农民的庭院大一些罢了。对于“行”,在这个时期,勋贵别人一般八抬大轿。但是,曾国藩却在信上告知小孩,你需要徒步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能支使花轿。与此同时他对小朋友们还这种规定,不能支使丫鬟让你添茶续水,你自己能做的事儿一定要自身去做。在曾国藩的家信中大家还见到,他会让自身的儿女干好些在普通人眼里仅有下优秀人才做的拾柴,捡粪这类的事儿。在一封家书中,他对自身的长子有这种的规定:每日早上天未明就需要起,醒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儿是去洒扫院落,随后坐下来书法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身的小朋友们千万别染上官场之气。他以前说过那样一句话:“凡豪门子弟,衣禄生活起居无一不与寒士同样,庶几能够成大事者。”观念贤明重视具体。曾国藩觉得孩子读书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当官,念书取决于知理,因此 当长子曾纪泽连续三次考科举考试失败,并向爸爸明确提出不会再走科举之路的情况下,曾国藩允许了,他寄信告知曾纪泽,依照自身的念头去办事。曾纪泽之后的路,在那时候人看来肯定是歪门邪道。那一个时期,一般人压根意想不到去触碰欧洲文化,更不要说去理论洋文了,而曾纪泽竟然在32岁的情况下学习英语。这一真知灼见,应当说不仅有他了解到的,也是有他爸爸对他说的,这表明曾国藩在这里一时期对文化艺术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做为中国人,秉持着,学习培训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应当的,可是当国境被别人逼迫开启以后,你没去掌握国外的状况,你怎么可以在全球之众多足呢?曾纪泽在曾国藩的激励和扶持下刻苦钻研西学。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人员的资格意味着清廷在彼得堡同沙俄交涉而且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取回了伊犁城。恰好是因为曾纪泽对西学的掌握,恰好是由于他拥有一个十分不错的英文基本,在与俄国人交涉的情况下,能够说成争锋相对,外交关系方式应用又足。那时候沙俄曾威协说,你要想取回伊犁,我立马就出兵战斗。曾纪泽不软不水泥地回了一句话,说,你需要战斗,大家也无可奈何,可是人们决不怕你去战斗。由于他太掌握那时候沙俄装腔作势的心理状态。要是没有对西学的掌握,没有西学的基石,有可能这个时候就被吓坏了。因此有些人说这一次交涉是清朝末年外交史上非常非常关键的一次获胜。也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曾纪泽以前用英文创作了一篇文章称为《中国先睡后醒论》,发布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文编写文章内容详细介绍中国,这也是那时许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众的外交人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课优秀人才,他钟爱社会科学,熟练天文学,自然地理,最精解析几何,曾所著《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测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兄弟俩的成才和曾国藩倡导儿女学习培训科技知识,学习培训欧美现代化的工艺及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曾国藩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他的孩子成材了,他的子孙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变成了大教育学家和大专家学者。

文部·卷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文部·卷十九 李昉 ○史传上 《文心雕龙》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谓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书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也。 《说文》曰:史,记事者也。 《释名》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博物志》曰:贤者著述曰传。 《礼记》曰: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 《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韩诗外传》曰:周舍对赵简子曰:"臣操牍秉笔从君之后,司君过而书之。" 《周礼》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左传·昭十五年》曰:荀跞如周,藉谈为介。王谓藉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 又《宣二年》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宣子未出境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又《襄二十五年》传曰: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又昭十二年传曰: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 《汉书》曰:司马喜生谈,为太史公;谈生迁,迁为太史令,掌䌷史记。(䌷,缀集也。) 又曰:武帝始置太史,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 又曰: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后汉书》曰: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志九十九篇。 又曰:明德马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周官》,《周礼》也。仲舒有《王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章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褒异,又不录勤劳事,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后代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录也。" 《东观汉记》曰: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具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 《晋书》曰:王沉仕魏,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又曰:华峤常沉醉,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徽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并草《魏晋纪传》。与著作郎张载等俱在史官。 又曰:陈寿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重如此。 《宋书》曰:王韶之,琅琊临沂人也。私撰《晋阳秋》,成,时人谓之宜居史职。即除著作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世佳史。 又曰:裴松之字世期,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既成,奏之。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 又曰:范晔《狱中与诸生侄书》曰:"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虽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俱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此书行,故应有尝意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梁书》曰:吴均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奏之,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书不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 又曰:裴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杨镳。 《后魏书》曰:毛脩之位次崔浩之下。浩以其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期重之。与论说,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脩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曰'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它为偶,而以为管、肃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之贬亮,非为失实。 《三国典略》曰:齐王以魏收之卒也,命中书监阳休之裁正其所撰《魏书》。休之以收叙其家事稍美,且寡才学,淹延岁时,竟不措手,惟削去"嫡庶"一百余字。 又曰:周萧大圜为滕王逌友,逌问于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之者妄也。如使有,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隐之?如有,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绎裰礼也。"逌乃大笑。 又曰:齐主命魏收撰《魏史》,至是未成。常令群臣各言其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齐主乃令魏收专在史阁,不知郡事,谓收曰:"当直笔,我终不学魏大武诛史官。"于是广征百官传,总斟酌之。既成,上之,凡十二袟,一百三十卷。尚书陆操谓杨愔曰:"魏收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愔曰:"此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过为繁碎。"时论收为尔朱荣作传,以荣比韩彭尹霍者,盖由得其子文赂黄金故也。邢邵父兄书事皆优,邵惟笑曰:"《列女传》悉是史官祖母。"尚书左丞卢斐、临漳令李庶、度支郎中王松年、中书舍人卢潜等言曰:"魏收诬罔一代,其罪合诛。"卢思道曰:"东观笔殊不直。"斐、庶等与收面相毁辱,无所不至。齐主大怒,乃亲自诘问。斐曰:"臣父位至仪同,收附于族祖中书郎玄传之下;收之外亲博陵崔绰位止功曹,乃为传首。"齐主问收曰:"崔绰有何事迹,卿为之立传?"收曰:"虽无爵位,而道义可嘉。魏司空高允曾为其赞,称有道德。臣所以知之。"齐王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理合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不能对。以其才名,不欲加罪。高德正其家传甚美,乃言于齐主曰:"国史一定,当流天下,人情何由悉称?谤者当加重罪,不然不止。"齐王于是禁止诸人,各杖二百。斐、庶死于临漳狱中。又《北史》: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惟取学流先相依附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业见知,全不堪编缉;高孝干以左道求进;修史诸人父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谓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群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号为"秽史"。 《唐书》曰:杜正伦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于百姓有所益不,所以不敢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在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有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 又曰:许敬宗。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敬宗闻而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皇家之隶也。敬宗与之结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又蛮首庞孝泰率兵从征高丽,贼知其怯懦,先击破之。敬宗纳其家宝货,妄称其频破贼徒,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惟苏定方、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如此。 又曰: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皆书何等事?大抵人君得见否?"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帝曰:"然"。 又曰:贞观十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徵,散骑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孔颖达,守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守中书侍郎岑文本,中书舍人许敬宗等撰成周、隋、梁、陈、齐等五代史,诣阙上之。太宗劳之曰:"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诫。秦始皇奢淫无度,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副朕深怀,极可嘉尚。"又诏司空房玄龄等修《晋书》,以臧荣绪书为本,采摭诸家传记而益附之,爰及晋代文集,罔不毕举,为十本纪、二十志、七十列传、十三载记。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皆称制焉,房玄龄以下为论皆称史臣。后数载而书就,藏之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以其书赐皇太子及新罗使者各一部焉。


道部·卷六原文_翻译及赏析

道部·卷六 李昉 尸解 《西城王真人传》曰:解化之道,尸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宝剑上经》曰:尸解之法,有死而便生者,有头断从一旁生者,有形存而无骨者。 又曰:夫尸解者,本真之练蜕也,五属之隐适也。虽仙品之下弟,其禀授亦不轻也。所谓隐回三光,白日陆沉者也。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此谓下解之道也。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间隙,虽获隐遁,世志未厌,又不得返归,故游栖不定也。 又曰:以丸药和水而饮之,又并抱草而卧,则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纪,授而不行,余皆白日尸解,得为飞仙。 《登真隐诀》曰:尸解者,当死之时,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初,不异世人也。既死之后,其神方得迁逝,形不能去尔。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时服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常见诬系狱,尸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汉高祖时卒也。至光武时故不老,后尸解去。 《真诰》曰:顾欢字玄平,吴郡人。齐永平中,卒于剡山,葬盐官乐附里。木连理生墓,县令江山图表状,欢尸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之延期,陇西定谷人。好道,行渡秦川长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张祖常者,彭城人,吴时北来,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堕车,隐化幽馆而修守一之业。 又曰:刘平河者,无名字,汉末为九江平河长。行医术,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时,授以隐存之道。居于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气,颜貌术少。后尸解而去。 又曰:授大戒者死,灭度炼神,上补天宫,谓之尸解。 又曰:人死,必视其形如生人,视足不青,皮不皱,目光不毁者,皆尸解也。白日尸解,自是仙也,非尸解之例,其用药得尸解,非是。用灵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乡,三官执之也。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晚暮之际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也。 《琼文四纪篇》曰:得九真中经者,白日尸解。或曰:飞行羽经轻也。 又《六纪篇》曰:灵书紫芝或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 《神仙传》曰:介象字元则,会稽人也。吴先主甚重之,常谓曰:"介君",象速求去,先生不听。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赐美梨一奁。须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宫九华安祀谓杨君曰:"可寻解剑之道,作吉终之术。"自尽出嘿之,会隐显之迹。 又曰:葛玄,字孝先,从左慈授《九丹金液经》,常饵木,语弟子张奉曰:"当尸解去,八月十二日时当发。"至期,玄衣冠而卧,无气而色不变,尸解而去。 又曰:壸公谢元,阳历人也,费长房师之。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积年,长房及两弟子皆隐变解化。 又曰:鲍靓字太玄,琅琊人,晋明帝时人。葛洪妻父阴君授其尸解法。一说云:靓,上党人,汉司隶鲍宣之后,修身养性,年过七十而解去。有徐宁者,师事靓。宁夜闻靓室有琴声而问焉,答曰:"嵇叔夜昔示迹东市,而实兵解耳。" 《晋中兴书》曰:葛洪赴岣嵝令,行至广州,其刺史邓岱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中,炼丹积年。忽与岱书,当远行寻药。岱得书,迳往别,而洪己亡。年八十一,颜色如平生,入棺轻如空衣,尸解而去。 《道学传》曰:吴猛字云世,有道术。庾亮闻其神异,厚礼迎之来武昌。寻求归,辞以算尽,请具棺。庾公闵然,即日发遣。未达家五十里而终,形状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市少,则入中品,以为尸解遁变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浅劣,则入阶下阶。胜者则灭度更生,更生之后,修道随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书》曰:修学上法,时入山林,服饵灵药,因缘应过,虽复尸解和光世,礼与世大异者,不棺不椁,拂山平之上,扫深树之下,单衾覆于地。 《太上太真料》曰:若祠祀先人,应知归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孙仁孝,则化形来游,歆所设也。亦尸解之类。 《金阙圣君传》曰:灵书紫文者,或曰《五老宝经》有之者尸解,行之者成道。 《东海青童传》曰:《保洞观经》曰:云灵上玄品有之者,白日尸解。 《抱朴子》曰:道林中有五种尸解符,今太玄阴生符及是一病解者。 《列仙传》曰:宁封,黄帝时为陶正,以火自烧而随烟上下。《真诰》云:宁生服石脑而火则是作,火解也。 又曰:司马季主,汉文帝时人,授四灵子都剑解之道。在委羽山大有宫。服明丹之华,抱扶晨之晖,貌如女子,须长三尺。一男名法育,一女名济华,同得《道真诀》。云季主服灵散潜升,犹首足异处。此语似作剑兵解法。兵解则不得在太极,而其女尚读《洞经》,便是别修高法也。 守玄白术隐居在茅山东,守玄白能隐形,亦教见身。介琰者,牡羊公弟子也。今在建安方山,琰初为孙权所煞,解化而去。 又曰:愕绿华者,女仙也。颜整,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降于羊权家,自云南山人。权字道学,即晋简文时黄门待郎羊欣之祖也。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绿华云:凡修道之士,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瓦砾,则得长生。因授权尸解法,亦隐景化去。 又曰:中侯王夫人于兄子晋刘授飞解脱网之道。 又曰:蔡天生,上谷人,少卖香于野外。性仁好道,蓬河伯少女市香天山。 又曰:韩崇字长季,吴郡人也。汉明帝时人,少好道,林屋仙人王玮玄曾授以流珠丹一法,崇奉而修之,大有验。后玮玄授以隐解而去,入大霍山度世为右理中监。 《汉起居注》曰:李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共登高山,见使者称太一之命召请。既觉,语左右曰:"少君将去。"数日,果病死,解去。 《灵宝赤书》曰:《三元王符》与《灵宝五篇真文》同出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此文禳阳九百六劫会之数,度学者之身。玄都有此经,佩之得为圣,上朝太清,功德未满,即得尸解。 又曰:杜契字广平,京兆人。建安初,来江东依孙策。后遇介琰先生授之。以称异人。再拜,奉其香火,少女乃教其朝天帝王皇之法,尸解而去。隐存方台。 《老君传》:九真五石,并日暂入太阴。权过三官者,始得上解之法。 又曰: *** 公传西城剑解之法。修佩神剑七年,朱书符解化去。若以曲晨飞精题之者,立能变遁隐化,太一遣吉光宝衣来迎。 又曰:王远字方平,见蔡经骨相当尸解,且告以要言。方平冠远游冠,朱衣虎头鞶囊,五色绶,带剑,黄色少髭,长矩中人也。乘羽车,驾五龙,异色绶带,前后麾节幡旗,自天而下。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之。召麻姑,姑先报被诏,按行蓬莱,今便往,愿还来即去。如此两时,闻麻姑来,先闻人马声,从官当半于远,姑至,经举家亦见之。是好年,才加笄,于顶上作髻,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锦绣,衣彩曜日,不可名状,皆世所尾蘙。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各进行厨脯行,云是麟脯。远去经父母怪私问经,经曰:"王君常在昆仑山,往来罗浮等山。山有上宫室,王君出,惟乘一黄麟,十数侍者。每行,山海神皆奉迎拜谒也。"远有书与陈尉,真书廊落,大而不正。先是,无人知方平名,远用此知之。陈存录王君手书于小箱中也,经后尸解而去。 又曰: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木匠张庆女也。微子好道,得尸解。 又曰:苏子训者,齐人也,人莫知其有道。在乡里行信让,积年,颜色不老,人追随之不见。所常服饵,好清谈,常闲居读《易》,为文皆有意义。京师贵人闻之,莫不虚心谒见,不可致之。后至适出门,诸贵人冠盖塞路,诸生具言适去矣,东陌上乘驴者是也。各奔马逐之,不及。子训至陈公技涸曰:"吾明日当去,不复还也。"陈公以葛布单衣一送之,至时,子训死,解化仙去。 又曰:阴长生,新野人也。后汉戚里专务道术,闻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造焉。明生旦日夕别与之高谈,论语当世之事,治田农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同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悉归,惟长生弥肃。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以《太清神丹经》授之。丹成仙去。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但汉兴以来四十五人,连余为六矣。三十人尸解,余并白日仙去。 阴君自序曰: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之子授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付之名山。于是阴君裂黄素,写丹经一通,函以文石,置嵩高山;一通黄栌简漆书之,函以青玉,置太华山;一通黄金之简刻而书之,函以白银,著蜀经山;一封缣书合为一篇,付弟子,使世世当有所传付。又著诗三篇,以示将来也。 又曰:成仙公名武丁,桂阳人也。后汉时为县小吏,少言大度,博通鞠效,不从师授,有自然之性。时先被使京,还过长沙郡,投邮舍不及,遂宿于野。忽闻树上人语云:"向长沙市药。"平旦视之,乃二白鹤。仙公异之,遂往市,见二人张白盖相从而行,谓仙公曰:"君当得地仙耳。"令还,仙公病卒,尸解。 又曰:龙伯高者,后汉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称此人之美可法者也。伯高后从仙人刁道林授服胎气之法,又授服青方。醉亡隐处方台师定录君。伯高名述,京兆人,汉建武中为仙都长,至零陵太守。马援戒兄子严书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公廉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又曰:汉期门郎程伟妻,得道者也,能通变化。伟逼求术,妻不传。逼之不己,妻蹶然而死,尸解而去。 《南岳魏夫人内传》曰:清虚真人王子登与东华青童君来降,授夫人曰:"隐迁白翳神散一剂。"又与白石精金化形灵丸,授髻服之,称疾勿行,克期有定,俱会丹垅之南阳洛山阳洛宫。言毕,二真人去。即服药,因称脚疾,闭目寝息,饮而不食。夜半之后,太一玄仙遣飚车来迎,驾气骋御,迳入帷中。其时弟子侍疾,众亲满侧,莫之觉也。洛阳山,昔夏禹巡诸名山,刻石于此,下有洞台,神仙学者万余人。 又曰:王晋贤,晋王夷甫女也,为愍怀太子妃。洛城乱,刘曜略晋贤,欲妻之。晋贤大骂曰:"我皇太子妇,司徒公之女,胡羌小丑,敢欲干我乎?"言毕投河,其侍婢名六出,投河死。时遇嵩高女真韩西华出游,遂俱获内救,外示其死,体实密济将入嵩高山,今华阳内洞中。六出,年二十余,体貌修整,有节操。姓田,渔阳人,魏故浚仪令田讽之孙。讽有阴德,以及六出耳。 又曰: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也。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学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见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往见之,奉颜貌一如往日。奉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愈者使栽五株杏,数年计十余万株,令人将谷一器,自往取杏一器。货杏得谷,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乃尸解去。 斐君曰: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九宫也。诸有单用曲晨飞精剑解者,得八素列纪,惟奉宝秘不修行,皆白日尸解。其有作水火病兵及用大刀竹杖解去者,先诣名山,并太清尸解。凡修剑解之道,并纪名紫简,上隶高仙诸有宿功善业阴德信仙,其神得诣朱火丹陵官,授学仙道,为九宫真人。诸有用太极尸解之道,夜半去者,职为地真。应尸解者,或学功浅深,志尚颓废;或为祭酒,精勒救治者,并得为三十六洞天。文解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一转;武解鬼师二百八十年一转。凡有三等,乃得进补仙职。 《九天生神章经》曰:夫学上道,希慕神仙讥洑尸解者,终归仙道。神化则同,不相逢杂,俱入道真。 《明真科》曰:生世好道,精功布德,名书上清者,得尸解。下仙游行五岳,后生人中,更授经法,为人宗师。 《太微经》曰:诸尸解者,按《四极真科》云,一百四十年乃得神中真官,于是始得飞华盖,乘辇龙,登太极,游九宫也。 《雌一五老经》曰:夫仙之去世也,或绝迹藏住而内栖事外,或解剑遗杖,飘然云雾,延神寄玄,莫知其端绪也。 又曰:若有此《五老经》,虽不斋戒存思,与俗混杂,故不失隐存下神,白日尸解。及命过太阴,地下主者,或遗骨胎变,授化南宫,是必宿有骨缘也。 《上清经》曰:元始天地以上清变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授南极元君。 《太清真人内传》及《名山记》曰:罗浮山,洞周五百里,在会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绝高,葛洪解化处。《真诰》谓之增城山。 《集仙录》曰:张天师道陵隐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得黄帝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天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 又曰:周爰友者,汝南安城人也,汉河南尹周畅女也。畅平生多阴德,爰友小好道,饵伏苓。四十年后,遇石先生,教其遁化及隐景之道,解形之法。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关于步的诗句有哪些

1. 关于步诗句
关于步诗句 1. 与步有关的诗句
1.寇准三步成诗

对于北宋大臣寇准来说,七步成诗、五步成诗皆不足为怪了。他少年时,已三步成诗咏华山。

寇准自幼聪颖过人,吟诗作对,锋芒毕露。一天其父宴客,酒过三巡有客提议:“闻令郎善诗,何不即席吟哦一首以助酒兴﹖”寇准之父也不推辞,只是说:“犬儿献丑,求还诸位方家赐教也。”

其时寇准只有7岁,他毕恭毕敬地说:“请出题。”客人说:“此地离华山不远,

你就以华山为题吟咏一首《华山》,如何﹖”小寇准果然了得,他在众宾客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两步,刚迈出第三步,便兴高采烈地说:“诸位见笑,有了!”于是,一首五言绝句脱口而出。诗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举座闻之,交口称赞——“三步诗,三步诗,这是一首三步诗?”“超过史青五步,更超过曹植七步?”“兼且是小孩呢?”“还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诗中佳联,道出了西岳华山之险峻、雄奇!”大家都为寇准的才华叹服,异口同声对其父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说不准能当宰相呢!”

果不其然,7岁已三步成诗的寇准,40出头就成为宰相了——那是宋真宗景德三年。

2.柳公权三步成诗

一次,皇上对随驾未央官的柳公权说:“我有一件喜事:长期以来,戍边将士的衣服总是不能及时送到,但是今年二月我终于把他们的春季衣服及时送到了。”柳公权闻之,连声恭贺。

哪知皇上心情好,兴致也高,说:“单贺未了,卿可贺我以诗。”宫女太监们更是要讨皇上欢心,一起连声催促柳公权。

柳公权不慌不忙,三步之内,应声成诗: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2. 描写步伐的唯美句子 小说一样唯美
1、她轻盈地转过身去,她转身时的动作很优美,手随着身体往后轻轻一摆,然后径直往前迈起轻便的步伐,头发随着微风在空中飘摇着,慢慢地走向人群中央,最后淹没于人群中。

2、被老板骂,两脚颤抖,浑浑鄂鄂,东倒西歪地回到座位上,气喘吁吁,似个绝症病患。

3、工作应酬去喝酒醉倒,步伐蹒跚满身酒气,与生意失败雷同。

4、工作中,飘忽不定,坐立不安,来无影去无踪,其实就是躲起来食烟看报纸罢了。

5、她心中很是恼火,额头上的汗珠都要发烫了,她一声怒吼,眉毛把汗搅在了一起,球“刷”地蹦了过去,正中对手要害,对手往后一个踉跄。冷不防输了一个球!

6、兰兰正在学走路,走一步跌倒了。爬起来又走,又跌倒了,她再次爬起来。

7、老奶奶躬着腰,手里拄着根拐杖,步履蹒跚的走着。她满连皱纹,但很容易让人看出来她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她小心翼翼的,另一只手不时的捶着腰,时而又咳嗽几声,让人不免想要搀扶她一把。

8、上班,因为迟到要扣工资的缘故,像段誉练了凌波微步一样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唯美的句子请关注:向往自由的句子 一些感叹人生的经典句子

描写走路的句子 最后淹没于人群中(2)

9、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

10、我就悄悄地走到奶奶背后,叫了一声“哎呀”'一屁股坐在地上,奶奶连忙放下篮子来扶我。
3. 描写“步伐”唯美的句子有哪些
1、早晨,安静、清凉,一切都是和谐温馨的,放轻脚步,怕打扰了这安静美好。时光如水,无声而去,难以挽留,唯有珍惜。

2、她轻盈地转过身去,她转身时的动作很优美,手随着身体往后轻轻一摆,然后径直往前迈起轻便的步伐,头发随着微风在空中飘摇着,慢慢地走向人群中央,最后淹没于人群中。

3、老奶奶躬着腰,手里拄着根拐杖,步履蹒跚的走着。她满连皱纹,但很容易让人看出来她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她小心翼翼的,另一只手不时的捶着腰,时而又咳嗽几声,让人不免想要搀扶她一把。

4、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

5、乡村的道路很安静,鞋子踏在坚实的土路上,扑扑有响,路上除了鸟声水声,便是自己的脚步声了。有过一段时间,在人生最绝望最黑暗的时候,很喜欢听那些天籁之音。春有鸟啼夏有蝉鸣,秋以后水声则清晰多了,然而水声不是一路都有的,于是,这个时候便只有自己的脚步声是一直陪伴着我的了。脚步声,也算是童年里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伙伴,童年的许多记忆里都与脚步声有关,可能喜欢关注自己的内心也是这样养成的吧。

6、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好样的,纵然得不了桂冠,可坚持的你,定会赢得最后的掌声。

7、为了一个人去努力、奋斗自己从没经历过的事,汗水依旧流淌,因为前方的道路还很远,自己的脚步虽然很慢,但没有停息的念想。

8、没有谁天生是属于谁的,任何人来到你身边愿意为你停下脚步,都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这世上什么东西都有个保质期,没有比心存感激更好的保质方法,爱是用心,不是敷衍。”

9、没有行动,懒惰就会生根发芽!没有梦想,堕落就会生根发芽!时间越长,根就越深!到时候想站起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为了很好的站着就不要停下你的脚步!

10、母亲,在您的身边,我永远也长不大。您,离开我十几年了,记忆,像肥皂泡,一个一个,随风飘落。唯有您,悉悉索索的脚步声,夜里寻食的老鼠的脚步声,小心翼翼的脚步声,常常侵入我的梦林。轻轻地,轻轻地,一朵白云飘远,天国拥挤吗?昨夜,你有走进我的梦里。好温馨,好温馨,我又找到了家。

11、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一步一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
4. 关于运动的诗句
你可听见那如雷般我们的呐喊,你可看见那激动的我们的脸庞,

"加油!"终点线上,我们已张开了双臂迎接你-----我们的英雄,归来.

我们知道跑道上每一步你的艰辛,我们懂得汗水里每一颗你的坚强,

我们看见眼蒙中每一寸你的目标,我们听见胸腔内每一声为你而跳的激动.

"加油,加油!"我们正期待着为你的胜利雀跃,欢呼!

你们体现着团结,你们体现着精神。你们奏出了最优美的旋律,你们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你们豪情无限,你们激情不断;你们给人以震撼,你们给人以力量。老师们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你们在运动场上的青春风采将永载我们大成中学的史册。

加油吧,运动健儿们!

不祈求太阳的光芒,

也不肯用作月亮的伴娘。

脚下的路要自己闯,

不怕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即使生命那么短暂,

也无悔无憾,

夜空上那道亮线,便是向命运最有力的挑战!

长跑运动员

磨练的是非凡的毅力,

较量的是超常的体力,

拼搏的是出类拔萃的耐力,

把长长的跑道跑成一段漫漫的征程。

听,呼啸的风在为你喝彩;

看,猎猎的彩旗在为你加油!

加油吧,为了那辉煌的一瞬间!

为你们骄傲,为你们喝彩

――致100米运动员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步伐,

那是辛苦汗水的抒发,

你就像天边的云端,

有彩霞的绚丽色彩。

奔驰的骏马,

飞奔的步伐让你的胜利在前方等待。

为你们祝福,

为你们喝彩!

致运动员

某一天,

醒在梦的旁边;

手指间,光线有些特别;

我能看得见,看见光在变,

变成七彩的寓言,飞向梦的起点。

某一天,飞奔在跑道间;

两腮间,汗水不断流出;

我能感觉到,感觉你在变,

变成生活的强者,奔向成功的边缘!

运动会感悟

无论乌云有几分阴沉,他给大地是一种感慨;

无论荆棘有几多稠密,它给目光是一片风景;

无论生活有几多泥潭,它给生命是一种考验!

一根竹笋,如果从头到饱满沧桑,也许能成为一首凯歌;

一株小草,如果能承受寒霜考验,也许能长成一片绿洲。

朋友们,不要坚持不放弃,你就是这场战斗中的胜者!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运动场上,

有着健儿们奋勇拼搏的身影;

观众席上,

响着拉拉队员摇旗助威的呐喊。

这呐喊,弥漫友谊的芬芳;

这身影,凝聚着责任的力量。

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

无论欢笑或是泪水,

我们永远铭记,

这充满奋斗的日子。

运动生命在阳光里展现风采

生命的凯歌在阳光中走向辉煌

运动的序幕已经拉开

让我们用运动的火光来点燃生命的激情

生命阳光永不锈

致大会

晨风轻轻地唤醒骄阳

校园的操场传来发令枪的声响

彩旗与呐喊声一起在飘荡着

心和起点紧紧的相连

用青春和热血来铺洒白色的跑道

用激情点燃胜利的曙光

即使落后,也顽强不屈,永不退缩!
5. ★★★有没有关于七步诗的诗词
原诗: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有关七步诗的诗词有:

《鹧鸪天·撩乱江云雪欲飞》

年代:宋 作者: 王之望

撩乱江云雪欲飞。小轩幽会酒行时。

佳人喜得鸳鸯侣,豪客争题鹦鹉词。

歌舞地,喜追随。歙州端恨外迁迟。

谪仙狂监从来识,七步初看子建时。

《临江仙·须信乾坤如逆旅》

年代:宋 作者: 林正大

须信乾坤如逆旅,都来一梦浮生。夜游秉烛尽欢情。阳春烟景媚,乐事史来并。座上群公皆俊秀,高谈幽赏俱清。飞觞醉月莫辞频。休论金谷罚,七步看诗成。

《和府帅相公》

年代:唐 作者: 薛能

竹映高墙似傍山,邹阳归后令威还。

君看将相才多少,两首诗成七步间。

《赠墨林曹大崧》

年代:宋 作者: 文天祥

巍峨幼妇碑,伶俜七步诗。

又得墨林墨淋漓,凑作曹家三绝奇。

《逢曹子敬知录三首》

年代:宋 作者: 董嗣杲

相逢愁醉霅溪西,老却陈思七步诗。

二十年前亲擢第,孤忠曾际穆陵知。

《席上次表臣韵以遗明之仍督其和章》

年代:宋 作者: 李处权

一日须倾三百杯,新年物色兴悠哉。

应怜远客此流落,故有幽人常往来。

楮刻三年殊未就,诗成七步可须催。

平生信笔多狂简,从此方知所以裁。

《寄翰苑所知》

年代:宋 作者: 宋无

多士富文治,明良际盛时。

骚坛先佩印,策阵已搴旗。

西极蹄千里,南溟翼四垂。

疾雷天地板,崩岳鬼神移。

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

《李与贤来访,自言所居幽胜,甚似剡溪。因以》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

玉壼冰段露金茎,未抵闲居五咏清。

休道曹诗成七步,不须三步已诗成。
6. 描写舞蹈的诗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肤若美瓷 唇若樱花 明眸皓齿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亭亭玉立 杨柳细腰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 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

粉香处弱态伶仃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铲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所谓美女,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 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 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 美也!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 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 ------------------------------------------------------------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洛神赋) 树林阴翳,雾气氤氲,甜腥的气息凝然不动,那花儿就在那儿。我从来没有见过。

花朵奇大,洁白泛青,四片花瓣两两相对,如欲合拢的手掌,更像一个青花的大碗。 云归岫,花无语,烟络横林,山沉远照,一弯新月正渐渐清晰。

远远的,我看见他走来。伶仃独步,蓝衫飞舞,盈盈望断。

漫野的山花忽然在风中舞成巨大的旋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每一朵梅花都如飞舞在月色下的白蝶,红蕊点点 那大片魏紫的牡丹高贵而忧郁, 那一畦朱红的芍药热烈而优雅, 那一片鹅黄的玫瑰娇弱而明艳, 那一株洁白的百合纯净而飘逸, 那一树粉艳的樱花烂漫而凄丽…… 它们在我回首的瞬间纷纷堕下,落红铺满我来时的山路,路的尽头,我居住千年的茅屋已化为巨大青冢,覆满萋萋荒草,那株老梅斜倚半空,遒劲凌厉,所有的梅花一齐飞上深蓝的晴空。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隔牌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描写雪的诗句,那一幅幅诗情画意是充满生机的画面, 莫愁三九少飞花,一夜龙鳞舞万家。

山野茸茸铺厚被,树凇脉脉裹轻纱。 顽童逐巷忙攻垒,好友围炉细品茶。

玉魄冰肌何处去,喜看庭草吐新芽。
7. 关于“徒步”的诗句有哪些
1、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鲁山山行》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释义:

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2、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青溪 / 过青溪水作》唐代: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释义: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3、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望岳三首·其三》唐代: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释义: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4、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野步》清代: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释义: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5、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雨晴至江渡》唐代: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释义: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关于走步的诗句

1.关于走步的句子 1、我不太肯定我的方向,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走的远一点。 2、说走,就不要留,一直走,莫回头。 3、跟着风走把孤独当自由 4、年少时只管行走,这脚步就是永恒。 5、走,漫无目的地走。能走到哪里,能寻到什么。走啊走,走不出命运,走不进人心。 6、总有人说,遗忘过去才能 开始,而我始终背负着过去行走,疲惫 却依然不悔。 7、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够真正的挽留,只要走过了,经历了,我们就不须此行 8、你在这世间仓皇地行走, 不知如何行走何时回头。 9、人啊,说着自己的梦想,谈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之物,用卑微的尊严来博取他人的认同,可怜,迷茫,不甘,也许吧。那种事情我才不知道呢。那么,活下去吧,黎明不一定见到太阳,雨水也不永远能见到阳光,但你会看见自己的路是如何更好的行走下去。 10、时针指向凌晨 天际还处于朦胧的时刻 灵魂的感应触动了我 我背着包行走在路上 一个人 孤独和灵魂个相伴 —jackjin 11、一个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单可以习惯,空虚不能习惯。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 ——孙东纯 《迟到的间隔年》 12、心在路上 灵魂在梦里 2.关于走步的名言警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参考资料:刘逸生的<<;宋词小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参考资料:刘逸生的 3.关于走步的句子 1、我不太肯定我的方向,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走的远一点。 2、说走,就不要留,一直走,莫回头。3、跟着风走把孤独当自由4、年少时只管行走,这脚步就是永恒。 5、走,漫无目的地走。能走到哪里,能寻到什么。 走啊走,走不出命运,走不进人心。6、总有人说,遗忘过去才能 开始,而我始终背负着过去行走,疲惫 却依然不悔。 7、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够真正的挽留,只要走过了,经历了,我们就不须此行8、你在这世间仓皇地行走, 不知如何行走何时回头。9、人啊,说着自己的梦想,谈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之物,用卑微的尊严来博取他人的认同,可怜,迷茫,不甘,也许吧。 那种事情我才不知道呢。那么,活下去吧,黎明不一定见到太阳,雨水也不永远能见到阳光,但你会看见自己的路是如何更好的行走下去。 10、时针指向凌晨 天际还处于朦胧的时刻 灵魂的感应触动了我 我背着包行走在路上 一个人 孤独和灵魂个相伴 —jackjin11、一个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单可以习惯,空虚不能习惯。 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 ——孙东纯 《迟到的间隔年》12、心在路上 灵魂在梦里。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题目。(2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以下各组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夫能不以游堕事②以其境过清   B.①水尤清洌②以其境过清   C.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   D.①为坻,为屿,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水尤清洌( ) (2)悄怆幽邃( )   (3)佁然不动( ) (4)隶而从者(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4:理解填空。(5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 ”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 ”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 ”是静,“俶尔远逝”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为了发展旅游事业。   小题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1)洌:寒冷 (2邃:深 (3)佁然:愣住的样 (4)隶:随从   小题1:(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我)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小题1:①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闻水声 ③佁然不动 ④鱼,水   小题1: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小题1:试题分析:A、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它们的含义和用法相同;B、前一个“清”是形容词,“清澈”的意思,后一个“清”是形容词,“清净、冷清”的意思,两个“清”意义不同;C、第一个“而”表顺承,无实际意义,第二个“而”表顺承,“便,就”的意思,两个“而”意义不同;D、前两个“为”是动词,“成为,形成”的意思,后一个“为”表被动,“被”的意思,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就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同时还要注意它的用法。(1)“洌”,是形容词,“寒冷”的'意思;(2)“邃”是形容词,“深”的意思;(3)“怡然”是“愣住的样子”的意思;(4)“隶”是 名词,“随从”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要注意把“可”、“许”、“若”、“皆”、“若”、“无所依”这些词句翻译准确。翻译(2)句,要注意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词句翻译准确。   小题1:试题分析:①要求写出点面结合中的“点”,即“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②要求写出远近交错中的“远”,即“闻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③要求写出“动静结合”中的“静”,即“怡然不动”,鱼在水中一动不动;④要求写出“虚实相生”中的“虚”(即“鱼”)和“实”(即“水”),以鱼的可视、可数来衬托水的清幽。   小题1:试题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的含义是“(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由此可知,这八个字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寂静”的氛围和作者“寂寞忧伤”的心情。

传说有一种叫做罡步又叫做禹步的步法,请问高人这种步法怎么走的?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
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
行禹步之前要正立,其要求是右足在前面,左脚在后面。开始行禹步后,第一步先迈左脚,跟着将右脚迈在左脚的前方,然后迈左脚与右脚并拢;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先迈右脚,接着出左脚迈在右脚的前面,继而迈右脚与左脚并拢;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重演第一步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禹步三”。按说脚连续迈出两次就是一步了,然而禹每步脚却要迈出三次,看似不合理,其实每步中第三次迈出的脚与前一脚属于并步,所以说仍是一步,并且这也恰恰正是禹步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三步走完要走上二丈一尺的距离,由于晋代的二丈一尺相当于今天的五米左右,因此这并不难走,这样走完后,由于每步要举足三次,自然会留下九个脚印,也就是所谓的“九迹”。这就是禹步完整走下来的步法。


禹步详细走法是什么?


“禹步”的走法也和“北斗七星”有关。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解释,北半球的星空有一个着名的星座“大熊座”,它由七颗比较亮的星组成,其排列顺序如同一把勺子。古代的中国人给它们都起了名字,分别称为:天枢、天王旋、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就是着名的“北斗星”。道家称之为:北斗七星里面最亮的是“玉衡”,最暗的是“天权”。北斗星在古代是判断季节的一种标志,古籍中就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记载。找到醒目的北斗七星,从北斗星斗口外缘的两颗星连成一条线,朝斗口方向延长5倍远,就能找到那颗可以辨别方向的北极星了。北极星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离我们居住的地球有400光年的距离,地球的自转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所以无论什么季节,北半球的人都可以通过它来辨认方向。根据隋朝的天文志记载:北斗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古代制造出浑天仪来观察星象,因此有璇玑玉衡图,以直者为衡,以望星辰,以圆者为玑,以象天行。在一年十二月中,斗柄魁星就会指向月建所在位置,遇到闰月的时候斗柄就会指向两辰之间。说到北斗七星,就必须说到禹步,它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

道山亭记原文及翻译

曾巩《道山亭记》原文及译文《道山亭记》原文: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陋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道山亭记》译文: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道山亭记文言文阅读

1. 求古文 道山亭记 的翻译 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

上一篇:无锡辅仁高中

下一篇:邓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