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电影机械师里所有的背景音乐和插曲的名字
由Franz演唱《SchubertPianoTrioInE-Flat》由Linnzi演唱《ZaorskiBetterOffDead》由Galactic演唱《DoItAgain》由Nuru演唱《KaneGoree》由Chris演唱《ThomasKingWhyBlues》由Chickasaw演唱《MuddPuppiesChickenbone》由Thunderball演唱《ThunderInTheJungle》由North演唱《MississippiAllstarsShake》由Amon演唱《TobinVerbal》由Chris演唱《ThomasKingMississippiKkkrossroads》由Renholder演唱《NowIKnow》由Franz演唱《SchubertPianoTrioInEFlat,Op.100,Major》扩展资料: 《机械师》是由西蒙·韦斯特执导,杰森·斯坦森、本·福斯特、托尼·戈德温、唐纳德·萨瑟兰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11年上映。该片翻拍自1972年的同名电影,讲述了一个顶尖杀手,带着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徒弟执行上司的命令。一名有条不紊的杀手带领一个任性冲动的菜鸟进入了血雨腥风的世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机械师
浪漫主义,音乐家是受哪两个部分影响
今天的文章初探了李斯特的浪漫主义精神在音乐中的体现,以及浪漫主义美学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一生的影响,通过对音乐情感美学和音乐表演美学两部分的浅析,进一步体现出了李斯特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宗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美学角度聆听李斯特。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浅谈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在欧洲音乐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众多璀璨而光耀于世的大师,其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是我们无法忘却的,他就是――弗朗兹·李斯特。 是浪漫主义造就了李斯特这样一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还是李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别无仅有的绚丽。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浪漫主义在李斯特的身上得到了直观而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李斯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斗士。 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积淀是李斯特音乐的重要表征和内在驱动力,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音乐表现是李斯特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然因素,浪漫主义不仅是李斯特本人的性格使然,而且决定了李斯特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李斯特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自由的化身,而且其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丰碑中不可或缺的一座。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炫技性的作品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也出现了,音乐家要面对比以往更多的观众和音乐爱好者,演奏家成为乐迷的新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家非比寻常地青睐音乐会上做即兴发挥。可以想象,李斯特作品中的高难度技巧并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峻岭,没有出现在乐谱中的现场即兴表演才是难以企及的颠峰。1、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主张并不脱离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界的一般美学宗旨。诸如崇尚感性,坚持内容突破形式的原则,重视揭示内心世界,强调个人抒情性,喜爱自传体创作题材方面倾向于神话性、幻想性和传说性,富于借古喻今的特点,追求音乐创作的哲理性、象征性、抽象性和主观性,强调民族性,音乐创作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继承并发展了古典乐派的基础,比较古典乐派,更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更为重视综合在艺术方面的创新。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并不是以音乐理论而著称的,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现在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各种音乐理论的发展。他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数百封信件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美学,特别是钢琴美学的看法。如《论将来的教堂音乐》《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音乐学士信札》《罗伯特·舒曼》《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匈牙利的吉卜赛音乐》《肖邦》等都广为流传。他的钢琴美学内容广博,无论是对钢琴音乐的表演、创作、情感表现力、技法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特是一名注重钢琴表现形式的音乐家,但他更为重视钢琴音乐中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他认为音乐的表现力胜过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而在音乐门类中,他最熟悉和擅长的钢琴又是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他的《送葬曲》钢琴曲是在惊闻自己的祖国革命失败之后创作的,他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满怀激愤,也非常有感染力。与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关于音乐自律论的观点相反,李斯特始终相信音乐具是有他律性的特点的。他认为,音乐中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而且伟大的作品都是由炽热而不朽的情感所组成的。在谈到音乐的情感问题时,李斯特认为音乐有内容,而这个“内容”正是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既是音乐的内容,又是音乐的形式。2、李斯特的音乐表演美学浪漫主义时期的表演美学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时期,感性和主观相比较理性和客观,更居于主要地位。个人主观体验成为表演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演奏者还是观众都是如此,当时的很多演奏家习惯在表演现场即兴演奏,对原来的作品进行随意改动,而观众也对这种表演方式也赞不绝口。由于作曲家与演奏家的统一,引起了对即兴演奏和表现技巧的欲望。这两种因素事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作曲家的演奏能力在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浪漫主义信赖与喜爱即兴演奏,因为它最接近他们的即兴创作理想。此外,注重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心理刻画,在表现方式上对自由、幻想与夸张地进行强调,成为一切浪漫主义艺术,也包括表演艺术的最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表演的代表人物的确非李斯特莫属。因此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钢琴表演美学。李斯特将钢琴表演置于艺术表演活动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在钢琴表演的时候,表演者是整个活动的关键,而非作曲家。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特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创造个性,他不拘泥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于原作,甚至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表演状态随意增加或改变原曲的样式。其次是强调表演者李斯特的个人技艺,认为只有技艺超群的演奏才是成功的表演。不仅仅是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演奏家都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奏本领和能力,甚至被认为是天才,正因如此,演出中体现出来的技艺性是观众最为津津乐道的,也是演奏家所追求的表演美学。强调个人的主观情绪的抒发与表现,同时使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现激动人心的效果,李斯特侧对观众,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演,为自己夸张的举止和沉醉的姿态所着迷。李斯特给钢琴表演美学带来了鲜明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风格具体的体现,而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今。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和美学思想不仅沐浴在这种浪漫主义思潮的和煦中,同时他用自己的才能和决心极大地推动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表现。他的音乐作品极具戏剧性,前半生中充满了尘世的浮华,后半生却又写尽了未来的前景,他既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启迪思考的睿智先知;他是带来鲜花、掌声的天使,又是神秘、矛盾的魔鬼。他的音乐既是浪漫主义的里程碑,又是投向未来的长矛。
电影机械师中唱片机的钢琴曲?
《机械师》中唱片机插曲是《PianoTrioNo.1inBflatmajor,Op.99:II.Andanteunpocomosso》。由FranzSchubert/SukTrio谱曲,FranzSchubert/SukTrio编曲。FranzSchubert/SukTrio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Beethoven&Schubert:PianoTrios》中,由Supraphona.s公司发行于2008-05-16。扩展资料《机械师》其他原声音乐1、插曲《AVidaBarco》是一首由MarkIsham谱曲,MarkIsham编曲,MarkIsham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Mechanic:Resurrection》中,发行于2016-08-26。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2、插曲《DomesticSquabble》是一首由MarkIsham谱曲,MarkIsham编曲,MarkIsham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Mechanic:Resurrection》中,发行于2016-08-26。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舒伯特被称为什么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人们认为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舒伯特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因此,舒伯特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小夜曲》、《菩提树》等。
舒伯特的艺术成就
1、他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还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歌曲音乐的先河,从而奠定了他浪漫主义音乐鼻祖的地位。
2、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因为父亲是音乐家,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舒伯特在世时,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的接济。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坟墓旁。扩展资料: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朗茨·舒伯特
舒伯特创作过哪些艺术歌曲?
《冬之旅》、《b小调第八交响曲》、《美丽的磨坊少女》、《鳟鱼》、《魔王》。一、《冬之旅》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作曲家在节奏、旋律、织体、调性方面都根据原诗的情绪进行了处理。使其在情感上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二、《b小调第八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三、《美丽的磨坊少女》舒伯特在创作之时,赋予每一个角色固定的调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调表示,这条溪流引他进入一个爱情的漩涡,听过他的低声细诉,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心情愉快时表现磨坊用C大调,哀伤时则用C大调的关系小调A小调。描述爱情的幸福时一定是A大调,猎人的出现则用C小调。四、《鳟鱼》鳟鱼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五、《魔王》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之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小调第八交响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丽的磨坊少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鳟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魔王
舒伯特的主要音乐体裁有哪些?
舒伯特的代表作品1.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最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2)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3)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4)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2.艺术歌曲(Lied)(1)来由:艺术歌曲一词在13世纪以前就已存在,16世纪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但是,艺术歌曲这个词在此后的发展中,尤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2)含义: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诗为歌词,根据诗的内容创作的歌曲。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有机结合,通常有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形式,采用分节和通节两种写法,并配有伴奏。艺术歌曲的伴奏在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演唱旋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许多伴奏甚至具有独奏的价值。(3)代表人物: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词作家歌德、埃森多夫、海涅、席勒等。3、艺术成就(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2)在交响曲方面,作品完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舒伯特的生平?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母亲是厨子。自于生活贫困,他们所生的14个孩子,只养大了5个。
生平舒伯特小时由父亲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11岁进当地的神学寄宿学校读书,开始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现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叹》(1811),就是舒伯特在这所学校时创作的。
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两次入侵维也纳,奥地利人民英勇抗击,1809年5月21~22日,在维也纳多瑙河东岸的阿斯珀恩大败拿破仑。这一年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人民,也在爱国者A.霍费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当时舒伯特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但从这时起,舒伯特的幼小心灵,已经孕育了反对强暴热爱祖国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学J.N.施保恩介绍,认识了青年爱国诗人T.克尔纳。克尔纳就在这一年参加了A.F.von律左将军领导的义勇军,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克尔纳的遗诗由他父亲整理出版后,舒伯特在1815~1816年,为其中的15首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满战斗热情的《战斗中的祈祷》、《律左的野猎队》和《剑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舒伯特满怀热情,创作了《歌颂德国胜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舒伯特又写了《欧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声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殴洲各国旧王朝的反动统治。梅特涅使奥地利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舒伯特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写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
1814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仅在1814~1815年就写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杰作,1816年舒伯特摆脱了助理教员的职务,和朋友F.von朔贝尔住在一起,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专心从事作曲。朔贝尔是瑞典籍的业余诗人,舒伯特用他的诗写过12首歌曲,《致音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1816年6月,舒伯特为H.瓦特罗特教授的命名日写作的康塔塔《普罗米修斯》,是他第一次从作曲中取得报酬的作品。像他这样在世时没有出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出版商残酷剥削的对象。舒伯特赖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每个约合1.69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间,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
在梅特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维也纳流行着适应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需要的轻浮、庸俗的娱乐音乐。一些憎恨梅特涅反动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则组成各种小组,从事于和这种庸俗艺术针锋相对的活动。舒伯特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中心人物。这个小组经常举行交谊会,演出歌舞、音乐和戏剧。这个小组共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乐的J.von施保恩、诗人J.迈尔霍费尔和朔贝尔、画家L.库佩尔维泽尔和M.von施温德、音乐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许腾布伦纳、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尔,后者是舒伯特许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
1819年8~9月,德意志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集会于卡尔斯巴德,通过了镇压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卡尔斯巴德决议。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务横行的日子里,舒伯特在这年除夕所写的《战士之歌》,流露了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成果为封建复辟势力所篡夺的无限愤慨。他的许多最成熟的交响曲室内乐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以后最黑暗的反动年代里写成的。
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成为舒伯特公园。
创作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为J.w.von歌德(72首)、迈尔霍费尔(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诗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写了大量的歌曲,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
舒伯特在1823年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写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的声乐套曲,歌词作者都是诗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汉,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两首《流浪者》、《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虽然生活在故乡,却感到自己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人。舒伯特的这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为德国诗人L.雷尔斯塔布的9首诗谱了曲。舒伯特死后,他的朋友们把这9首歌曲中的7首,连同舒伯特为H.海涅的诗谱写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为1集出版,名为《天鹅之歌》,意思是“最后的杰作”。它与《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专集。
舒伯特的10部交响曲中,比较重要的有c小调《第四交响曲》(别称《悲剧》交响曲,1816)、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6)、b小调《第八交响曲》(别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别称《大交响曲》,1828)。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贝尔家时写的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就没有再写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没了40多年后到1865年才被发现的。c小调和b小调交响曲都反映了悲剧性的现实生活。但c小调表现得比较软弱,b小调的内容则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题,表现了悱恻动人的悲剧性形象,同时又热情洋溢地表现了英雄形象和悲剧性形象之间的冲突。1828年所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昂奋的第1乐章,倾诉般的第2乐章,活力充沛的第3乐章,到气势磅礴的第4乐章,贯穿着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特别是第4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标志着舒伯特创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尔一同从萨尔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里写了1部交响曲,但稿本已经散失,没有能够传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的生平事迹
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更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舒伯特的生平 事迹 ,希望对你有帮助。
舒伯特的生平事迹
舒伯特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当时学区学校的校长,母亲是人家的女佣,兄弟姐妹有15个人,但是却仅仅只存活了5个人而已,他的音乐创造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但是由于经济状况,他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 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创作的 兴趣 ,舒伯特一生都在钻研各种音乐创作以及练习技巧之中度过。
尽管在1820年的时候,舒伯特的名声已经遍布了整个维也纳,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舒伯特一生还是过得相当清苦,尤其是他的晚年创作期,更是因为染上的 疾病 ,时刻在同病魔作斗争,他一方面用少得可怜的收入维持着生计,另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从事自己的作品创作,就好比莫扎特一样,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力量正在衰竭,所以更加勤奋地进行音乐创作。
在1828年的11月份的19号,舒伯特一生的创作生涯彻底结束了,他彻底离开了这个带给他无限痛苦的世界,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音乐著作,他对于世界音乐宝库的贡献可以说是相当的巨大,但是世界却并没有回馈他什么,只是让他带着一身的贫瘠以及病痛溘然长逝。
舒伯特野玫瑰的 故事
当时的舒伯特虽然是一位音乐家,但是他的音乐没能支持他的梦想,仅仅只靠音乐为生的他,日子过得相当的拮据,他只能一边创作歌曲,一边教人学习音乐,一次舒伯特练完 钢琴 回家,在路上遇到了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个小男孩,男孩拿着一本旧书和一件破衣服想要换一点钱,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愿意要一堆破衣服和一本书,看到小男孩冻得红扑扑的脸,舒伯特掏出来了自己仅有的一个古尔盾,买下了孩子的衣服和书。
舒伯特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看从孩子那里买来的旧书,忽然,他的目光被夹藏在书中的一首小诗吸引了,在昏暗的路灯之下,舒伯特仔细的看了起来,并且轻轻的 朗诵 了出来,舒伯特只觉得自己的眼前盛开着一朵朵娇艳的玫瑰花,他沐浴在浓烈的野玫瑰花瓣的清香之中,脑海中响起了一段清新而又情切的旋律,回到家中立刻拿起笔纸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野玫瑰》,而这也就是舒伯特的故事了。
当然这只是舒伯特的故事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可以激发他创造 灵感 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广为人传,家喻户晓,他在自己落魄的时候,却依然想要帮助更多的穷困人家,其人格就已经值得人们非常值得人们敬佩了。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
舒伯特作为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很多作品就像故事一样跟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身临其境,现在我们熟知的摇篮曲,也有其中的故事在里边,看似美好,却只是希望。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要从舒伯特19岁那年说起,当时的舒伯特生活是依旧的艰难,有一天晚上,舒伯特在大街上游荡,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运气遇到一个熟人或者有人可以施舍给他一口饭吃,但是在大街上徘徊了好久,希望出现的事情还是没有出现。舒伯特实在无法忍受饥饿带来的感觉。
在矛盾和饥寒交迫的舒伯特走进了一家豪华的餐厅,他在一张桌子前坐下,看到桌子放着一张老旧的报纸,无事可做的舒伯特就翻起了报纸,他看到了上边有一首小诗吸引了他的注意,一个安静祥和的场景顿时出现在了舒伯特的脑海里,舒伯特的艺术灵感也被激发,他用自己对这首小诗的感受,快速的谱写了一首艺术歌曲,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艺术,到现在我们吟唱的摇篮曲。
写完后,舒伯特将自己即兴创作的摇篮曲交给了老板,老板对音乐显然没有足够的理解,但是他知道这首歌曲好听优美,他送给了舒伯特一份饭菜。这就是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虽然自己身处恶劣的环境,舒伯特还是在期待美好,为美好的孩子和深爱他们的母亲们谱写的曲子,摇篮曲很快就传播开来,但是舒伯特却在清苦中离开了我们的世界。
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奥地利作曲家。1808年,进入维也纳宫廷乐团寄宿学校学习。1810年,《G大调狂想曲》(D.1)问世,这是他第一首标有明确日期的作品。1811年,创作了其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813年,创作了《D大调第一交响曲》。1814年,为了免服军役,在其父亲的小学里担任校长助理,以获得微薄的薪金维持生活。1815年,舒伯特的作曲技巧已臻成熟,于该年创作了145首歌曲,并创作了《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1818年,辞去教师职务,全力从事音乐创作,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涯。1822年,创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1828年3月26日,举办了其生前仅有的一次正式音乐会;同年11月19日,舒伯特病逝,终年31岁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0余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作品。扩展资料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
舒伯特终身未娶之谜是什么?
有“歌曲之王”美誉的弗朗兹·舒伯特,同音乐大师莫扎特一样,年仅三十一岁便过早地离开了世界。舒伯特从未与女性有过肉体上的接触,但他却染上了性病。由此人们对舒伯特终身未娶而大惑不解。与莫扎特不同的是,舒伯特不只一次与女性恋爱。他曾把心中的爱情火焰,溶入一首《少年时期的梦》献给热恋中的情人。但这爱情之火,并未溶化姑娘的芳心。舒伯特的学生卡罗琳·埃斯特哈赛,是一名匈牙利籍美丽少女。他们之间只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幸福的婚姻。舒伯特在爱情上只有开花未有结果。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舒伯特的经济贫困。舒伯特穷困潦倒,平时靠朋友接济生活。他创作的歌曲,有时只能勉强换取一顿饭钱。而在他死后,他写的歌曲都可以卖到数万元以上。与舒伯特恋爱的女性,大多被舒伯特的贫困所吓退。在姑娘的眼里,爱情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婚姻需要的是金钱、是财富。有人认为,舒伯特终身未娶,是因为舒伯特本人的相貌没有一点儿招人喜爱之处。当地人称舒伯特为“蘑菇”,形容他的外貌:鼻子塌陷,前额狭小,嘴唇厚厚,眉毛如草。皮肤黝黑,大腹便便,手指短粗,胖头圆脸。这样的形象怎能使姑娘芳心所动?也有人认为,舒伯特一生受贝多芬的影响是他独身的主要原因。或者可以说,舒伯特自知不被异性所爱,索性像贝多芬那样,视音乐为妻一生相伴。那么,舒伯特何以染上性病的呢,现代人或许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舒伯特终身未娶之谜是什么?
有“歌曲之王”美誉的弗朗兹·舒伯特,同音乐大师莫扎特一样,年仅31岁便过早地离开了世界。舒伯特从未与女性有过肉体上的接触,但他却染上了性病。由此人们对舒伯特终身未娶而大惑不解。与莫扎特不同的是,舒伯特不只一次与女性恋爱。他曾把心中的爱情火焰,溶入一首《少年时期的梦》献给热恋中的情人。但这爱情之火,并未溶化姑娘的芳心。舒伯特的学生卡罗琳·埃斯特哈赛,是一名匈牙利籍的美丽少女。他们之间只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幸福的婚姻。舒伯特在爱情上只有开花未有结果。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舒伯特的经济贫困。舒伯特穷困潦倒,平时靠朋友接济生活。他创作的歌曲,有时只能勉强换取一顿饭钱。而在他死后,他写的歌曲却可以卖到数万元以上。与舒伯特恋爱的女性,大多被舒伯特的贫困所吓退。在姑娘的眼里,爱情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婚姻需要的是金钱、是财富。有人认为,舒伯特终身未娶,是因为舒伯特本人的相貌没有一点儿招人喜爱之处。当地人称舒伯特为“蘑菇”,形容他的外貌:鼻子塌陷,前额狭小,嘴唇厚厚,眉毛如草。皮肤黝黑,大腹便便,手指短粗,胖头圆脸。这样的形象怎能使姑娘芳心所动?也有人认为,舒伯特一生受贝多芬的影响是他独身的主要原因。或者可以说,舒伯特自知不被异性所爱,索性像贝多芬那样,视音乐为妻一生相伴。那么,舒伯特何以染上性病的呢,现代人或许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舒伯特《小夜曲》赏析是什么?
舒伯特《小夜曲》赏析是: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此曲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成。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 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抒情而安谧的间奏之后,音乐转入同名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曲的旋律中回荡。 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这里选用的是改编后的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虽无歌词,但同样能体会到这首小夜曲中表现出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小夜曲的形成与发展:小夜曲是中世纪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后来也用于器乐音乐创作。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是在少女的窗前弹着曼陀林歌唱的典型小夜曲。小夜曲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例如小夜曲、夜曲、摇篮曲、船歌、幻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这些乐曲大都是器乐曲,但其中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这里要讲的小夜曲,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舒伯特《小夜曲》赏析是什么?
舒伯特《小夜曲》赏析如下:《小夜曲》是舒伯特短暂生命的完美谢幕,它为舒伯特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成为舒伯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舒伯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首钢琴曲无论从旋律还是从旋律所表达的情感上看,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种旋律与情感的相互融合,给予了《小夜曲》灵魂和生命,赋予了这首乐曲新的使命。对于舒伯特来说《小夜曲》是特别的,也是非同一般的,在《小夜曲》中舒伯特采用了全新的创作手法,将诗意、精致、自然以及创作者的即兴表演融合得恰到好处,在充满浪漫色彩和神秘情怀的过程中,让听众感受到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说《小夜曲》是舒伯特所创作出来最有型的曲子。其他小夜曲是一首吟唱爱情的作品,爱情是人类生命中最灿烂最美妙的旋律。在《小夜曲》中,舒伯特根据自己对歌曲独特的理解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浪漫诗意的方式对这首曲子的旋律进行了丰富的描绘和艺术的升华,并对自己内心爱情的完美形象进行深刻的演绎。与此同时,他巧妙的运用了和声伴奏的调节和渲染,对音乐的场景以及氛围进行完美的融合。在《小夜曲》的前两个部分,曲调都运用了相同的旋律,这种旋律像一阵春风一样,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曲子的第一段采用了d强调,表现出歌者对爱情的向往,对心爱姑娘的真挚的倾诉,到了后半段,则转向D大调,当我们听到曲调时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此时,歌者情绪高涨,一时激动起来,这也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这首乐曲的第一个高潮。虽然满腔热血,但是仍然没法得到姑娘的欢心,由于没有得到回应,求爱者的内心非常失落,不过,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仍然用一颗期待的心去憧憬爱情,期许爱情的美好。所以,第二段开始的时候继续用d小调展开断断续续的情愫,随后又转回D大调,同样是d转D调,但是,与上次不同,这次的情绪更加跌宕起伏,这里是这首曲子的第二个高潮,由于两小节之间歌曲和节奏的区别,让我们感受到了仿佛徜徉在乐曲夜曲的旋律当中。在一切审美享受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所有情感来源都是摆脱自我本能的体现,而这种摆脱自我的感觉实际上是对所有审美体验的最终感受。而《小夜曲》的真正艺术魅力正是由于一种自恋情怀的真正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