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时间:2024-06-08 15:55:12编辑:流行君

什么是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扩展资料: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什么?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扩展资料: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指的是什么

  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的经济发展会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名词解释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1.提出者: 范围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Teece](1980)、Panzar & 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 2.范围经济三种定义: (1)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2)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  (3)范围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单一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种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

经济发展名词解释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扩展资料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概念把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区别开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学定位为发展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什么?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扩展资料: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域经济

如何理解和认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也称地区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而形成的应用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一词常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同义词。当区域经济学的课题特别涉及到城镇时,则使用城市经济学一词。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科学。 其与区位理论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的一个三级学科。


区域经济的概念

亲亲,您好,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摘要】
区域经济的概念【提问】
亲亲,您好,区域经济也叫“地区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它的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经济等方面联系比较频繁的居民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回答】
感谢您,以上是我的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贵阳市为例 我要写论文的前言 所以麻烦你搞好一点【提问】
【问一问自定义消息】【提问】
……【回答】
亲亲,您好,加速经济交往,提高通勤效率,扩大城市交往范围。当然高铁同样也会有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沿线环境的影响等。目前来看总体利大于弊。【回答】
这个太少了【提问】
要多一点【提问】
谢谢【提问】
不客气的亲【回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哪些?这些形式之间有什么区别?

成员内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主要的形式是自由贸易区,但有其他新的情况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合作日渐深入。区域内合作的成效斐然,对本地区的影响愈益明显。(对这些特点要排除几个)一个国家可以同时是两个或几个组织的成员。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西欧向其他地。拓展资料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进展缓慢,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低级阶段,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后来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成基础发生突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织,成员省份交错重叠,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开始出,区域经济组织凸现两大趋势.,欧盟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更加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经济贸易集团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同生共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含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特征:成员内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四、关税同盟(customsunion)含义: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共同市场(commonmarket)含义: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经济联盟(economicunion)含义: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其特点各是什么?

经济一体化有五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西欧向其他地区延伸2、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进展缓慢3、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处于低级阶段4、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后来居上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成基础发生突破性变化35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织,成员省份交错重叠7、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开始出现8、区域经济组织凸现两大趋势:第一,欧盟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出现了更加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9、发展速度较快10、经济贸易集团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同生共举的"共生现象"。扩展资料:经济一体化形式: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多种形式。(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但对区外国家仍保持各自的关税和限额。(3)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4)共同市场: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联盟。(5)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联合。经济一体化不但是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而且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地说,经济一体化只能在相同类型的国家间实现,相似的经济机制和经济制度是构成一个新的经济体的基础。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国家之间,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最基本的内容。这一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的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及两种不同的效应,因而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一种特有机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域分工的发展,即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建立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专业化部门与综合部门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区域内城乡之间,各经济区之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区际分工建立与相关地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发展。2、坚持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区情特点的原则区情分析不仅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前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3、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的发展观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因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以致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上去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的反常现象。区域经济规划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扩展资料:发展地区经济的意义: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rancois Perroux,1950)首先提出来的,佩鲁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称为增长极。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该理论从两个方面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增长极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从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把增长极看成是加快区域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但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不是导致失败就是收效不明显。如我国“三线”建设中,从内地迁至三线的一些现代化企业与当地无法形成产业链,出现产业结构联系中断,各种资源要素无法扩散,只能形成“孤岛经济”。其实,增长极理论的应用是需要一定区位条件的。然而这些条件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是缺乏的,正因为这样,增长极模式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二)缪尔达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从正面论述了“发展极”对自身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忽视了“增长极”对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利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 Myrdal,1957)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理论,弥补了增长极理论的这一缺陷。缪尔达尔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他认为,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二元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三)赫希曼与弗里德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六(Hirschman,1958)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四)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简要评述 结构主义区域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对促进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的重要作用,这对研究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这些理论都没有阐述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问题。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最优非均衡发展的“度”。显然,这些理论忽视了区域成长过程中,区域差距扩大可能会付出因社会激化所导致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 另外,结构主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认识上。与佩鲁不同,赫希曼和缪尔达尔的理论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异。赫希曼对渗透效应能减少地区差异的乐观估计是建立在依靠国家干预的基础上的。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方面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出口基地理论,可以作为其增长战略的理论基石之一。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观察山东、江苏、浙江等近年来获得成功的省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封闭的、没有外部需求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无法获得比较利益。 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都是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某种理论提出的。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实施的有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包括反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等。 (一)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即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我国持增长极开发观点的较多,认为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虽在总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现在一些交通干线上已形成了若干中心城市(增长极),这些中心城市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是东部地区无法替代的。因此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沪宁线、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胶济线等已出现水平不等的点轴经济带。 (四)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1)“节点”,即各级城镇;(2)“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3)“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发展中一种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适宜这种开发模式。 上述几种开发模式的实质在于怎样安排区域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确定投资的空间布局。不同的开发模式立足点不一样,根本上讲,其不同点就在于怎样对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做出选择,应注意这几种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各个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区情,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策略和经济发展模式。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三种可选模式,一是均衡发展模式,即每个区域、每个产业都保持相同的发展速度;二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即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三是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1.它是一种适度倾斜的不均衡发展战略。所谓适度倾斜、就是国家根据需要和各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和投入产出效果,确定若干重点开发区域,并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一是具有大规模开发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条件的资源富集地区,如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峡地区等;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品条件好、开发潜力较大的经济技术较发达地区,如沪宁杭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三是生产技术设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老化、亟待大规模更新改造的老工业基地,如辽宁中部地区等。 2.它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达,技术较先进,科研力量也强,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但自然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科研力量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也较低。区域之间这种优劣并存、长短互见的状况,正是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互相补充,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内在动力。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中可以建立各区域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新格局。在比较利益选择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创造真正的经济活力。 3.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东部,而且中、西部,都要根据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东部沿海地带,已形成了沿海特区、对外开放城市、开发区等经济开放的格局,利用有利的机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及时跻身于国际分工行列,并为中、西部让出一部分传统制成品的国内市场。中、西部也要在国际竞争中有所作为。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4.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战略。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原有工业基础将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还必须看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可以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获得同东部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聚居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地区和民族经济发展了,也就为开发西部地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5.它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首先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选择,强调按照最大效率原则配置和利用种类社会和经济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既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产生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直接原因;其次,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和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的统一,“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探宝器

下一篇:阿里巴巴童装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