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叶广芩《采桑子》有感
?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采桑子》
????叶广芩是一位在陕西写京味小说的作家,因她是旗人,是叶赫那拉的后代,故她的小说中总是有着对祖先的追忆和对前朝往事的伤感。
????当第一次翻开她的《采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小令,寥寥四十四字,婉约而哀艳,平仄相间中既有潇潇雨夜,孤灯无眠的凄凉落寞,又有如梦似醒,阅尽浮华的往事萦怀。尚未阅读正文,仅是这样一首词拼成的目录就让人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预期与怀想,也没来由的先在心头蒙上一层淡淡的忧郁。
???《采桑子》讲的是民国以来老北京大宅门金家的故事,对于这样的以家族为背景的小说,我向来是持着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这类家族小说往往寄寓着整个时代的兴衰,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回到那个时代,看到书中人的音容笑貌,看到寻常百姓的离合悲欢,看到乌衣巷陌的人情冷暖,看到时事变迁的世态炎凉,就像真真切切的摸到那个时代,这种由个人命运与体验所衍生出的岁月悠长,人事更迭的沧桑感是其他小说所难以传递的。而另一方面,既然是家族,就难免纷杂的社会关系,琐屑的人情往来,常常看到后面便忘了前面早已出场了的人物,于是只好又翻回来,细细找寻当时惊鸿一瞥的情节与桥段。记得中学时读《红楼梦》,曾用大日记本密密麻麻画着贾府各色人等的关系图表,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兀自心惊。
???《采桑子》显然是一部既富有可读性,又充分考虑到不同读者需求的作品,叶广芩对文章的结构采用了一种很巧妙的处理,她以金家最小的女儿金舜铭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家族所有的人和事儿,将金家人一一从这个大家族中剥离,让他们独立成篇,在各自的章节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每个章节之间若即若离又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老北京的大宅门儿光景。
????因戏而痴的大格格,为情离家的二格格,浪荡叛逆的老五,清高孤傲的老七,还有王府的福晋,雀儿胡同的六儿,古建专家廖先生……合上书本无需多想便在纸上写下了一连串儿的名字,与此同时这些人物的形象在脑海中也越发鲜活。我知道作为一个作家,尽管这些形象是那么的生动饱满,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荡气回肠、可歌可泣,但叶广芩所想表达的是决计不仅在于此的。就像朋友聊天时所谈到的,《采桑子》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纷纷繁繁的世相,实际所呈现的是流淌在市井和庙堂的冷暖与高低,在那个时代,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某一群人的缩影。我承认他说的是对的,但此刻我并不想进行某种主题学或者类型化的研究,我深刻的认识到,书中最打动我的已并非是对某一群体,某一社会的刻画写照,而是流淌在书中每一个角色心中的那份至情至性。
????比如大格格之于董戈,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看惯了你侬我侬的当代言情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一种超越了男女情爱的异性关系。就因为护城河边无论风雪的发声吊嗓儿,就因为戏台上珠联璧合的紧拉慢唱,大格格一生没有离开董戈,哪怕她出嫁宋家,哪怕董戈人间蒸发,哪怕最后豆芽儿菜般的宁馨被半掩半露的埋在腊梅树下。有人说董戈对大格格是另一种陌生的生活对于陈旧的吸引,而这种吸引是不可抗拒的。但我觉得还是书中老七总结得好,老七说其实“就为了一个字:戏。”是啊,就为了一个字——戏,为了《锁麟囊》那一出“春秋亭外风雨暴”,为了《三娘教子》那一声“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叹”。且不管这是否是一种病态,试看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恨不得将天下财富尽归我有,究竟还有谁能在喧嚣的浮躁中沉静下来,用心去对待一个物件儿,一段心事,一份感情?
????还有廖先生与四格格之间的故事,亦惹人静夜深思。能把建筑物看成活灵活现的活物和灵气之所在的人,对人会是冷漠麻木吗?“爱惜芳心莫轻吐”,我相信数十年来,廖先生定是在心底默默的念叨着四格格,但他从没有说出口,他只是在当年看到四格格从若干树苗中取出两棵丁香,他便用丁香将自家后院种满。在四格格下葬那一天,已是老年痴呆的廖先生让儿子将丁香花覆盖在四格格朴素的骨灰盒上,让人不由得鼻子一酸,作者说“丈夫重知己,不为别的,就为那故旧的离去,为那相知相通的情愫,为那深处埋藏的无穷尽,走进这难耐的尴尬,走进这细雨尘烟,以慰藉死寂的魂灵和自己长久的沉默。”是啊,丁香依旧,良友难逢,这世界上还有几人能用心去爱一个人,不为占有呢?
????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镜儿胡同的舅姨太太临终前藏在被褥下写满满文的本子,舜铭交给满文班上曾跟舅姨太太学习满文的老师破译,他看了本子一语不发,满眼是泪。“他说,这是老太太写给她的儿子的。我问都写了些什么,老师说,老太太详细记录了她每天吃了些什么饭,你们给她买过什么零碎……这是一本流水账。我说,老太太记这个干什么?
????老师说,她让她儿子宝力格将来折价如数偿还”;六儿在谢娘下棺时跪在棺材前看“六寸长的铁钉,砰砰地钉了进去,将棺盖与棺体连为一体。六儿在棺前不住地念叨:妈,您躲钉!妈,您躲钉啊!……那声音之凄、情意之切,感动得刘妈也落了泪。”
“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如果说家族小说重在描时代,写世情,那么对于《采桑子》一书则未免有些片面。如今重新拾起,打眼看目录上纳兰的小令,不妨便抛却那或留恋、或嘲讽的世相与市井,只在意那熙来攘往的人们,那曾经有过的风物,在这暮春方逝,孟夏初长的时节,静静地去感受那字里行间余温尚存的感动与温情。
向超 ? 长沙新东方学校优能高中部
纳兰容若的采桑子的赏析
首一句“彤霞久绝飞琼字”,便点出仙家况味。道家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有彤霞环绕,于是彤霞便作了仙家天府的代称。飞琼是一位名叫许飞琼的仙女,住在瑶台,作西王母的侍女。据说瑶台住着仙女三百多人,许飞琼只是其中之一,她在某个人神相通的梦境中不小心向凡间泄漏了自己的名字,为此而懊恼不已——按照古代的传统,女孩家的名字是绝对不可以轻易示人的。最后“飞琼字”的“字”是指书信,这一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说:很久很久没有收到仙女许飞琼从仙家天府寄来的书信了。 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现在正在哪里呢?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呢?她到底心里在想着什么呢?——叠唱“人在谁边”,叹息反侧。 “今夜玉清眠不眠”,“玉清”也是仙家语。道家诸天界,最高是大罗,民间传说里还一直都有“大罗真仙”的说法,而玉清正是从大罗而来——大罗生三气,化为三清天,也就是说,大罗天生出了玄、元、始三气,分别化为玉清、上清、太清三般天界,是为三清天。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一些名山道观里看到大罗宫、玉清宫、上清宫这样的名字,这都是从道家的诸天传说而来的。 玉清同时也是一位仙女的名字,在人间也留下了几多美丽的故事。据唐人笔记,玉清姓梁,我们该称她为梁玉清,她是织女星的侍女,在秦始皇的时代里,太白星携着梁玉清偷偷出奔,逃到了一个小仙洞里,一连十六天也没有出来。天帝大怒,便不让梁玉清再作织女星的侍女,把她贬谪到了北斗之下。 但是,无论是玉清天,还是玉清仙女,在容若的词里并不会构成矛盾的解释,它们都可以并存于容若这同一个用典手法之中。那么,“今夜玉清眠不眠”,也就是容若在惦记着那位仙女:今夜你在玉清天上可也和我一般的失眠了吗?——容若自己的无眠是这句词里隐含的意思:正因为我无眠,才惦记着你是否和我一样无眠。 容若是在思念着一位仙女吗?这世间哪来的仙女?这,就是文人传统中的仙家意象了。仙女可以指代道观中的女子,也可以作为女性的泛指。 写爱情诗,毕竟无法直呼所爱女子的名姓,所以总要有一些指代性的称谓,比如前文讲过的谢娘就是一例。更多的例子是用古代的美女名字或者传说中的仙女名字。早从宋玉的《神女赋》,以至曹植的《洛神赋》,神女(仙女)的传统便创建而绵延,而仙家又和道教关系密切,在唐代,皇室贵族女子出家而入道观,在原本就以开放著称的大唐盛世之下,道观便往往成为了才女们的文化沙龙,使得文人名士们趋之若骛,衍生出一段段风流俊雅的爱情故事。 所以,仙女的意象早已经渐渐地固化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许许多多复杂的意思尽被凝炼在这一个小小的符号之内,使诗词的语句越发简短,而所蕴涵的意义越发无穷。随着传统的不断积淀,诗词也越发显得像是一种符号体系,我们只有具有了悠游于与诗人们同样的符号体系之内的能力,才能够领略出诗词那凝练的语句中浅层与深层的多项歧义。这也正是诗词作品的魅力所在。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像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一定也是清冷的,那么,房间的主人为什么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为什么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又为什么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点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静静地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静静地计算着日子。也许仙女该来信了吧?也许该定一下相约的时间了吧?也许再过几天就可以收到仙女的音讯了吧?等待的日子总是过分的难捱,等待中的时间总是过分的漫长。待到忽然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心期,即心意、心愿。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捱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 这末一句,语义朦胧,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捱着捱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急求叶广岑的《采桑子》读后感
文坛的京味儿作家不少,叶广岑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著名作家邓友梅就曾经这样评价她的小说: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个味儿!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有着“格格作家”的称谓。她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使得作品中大宅门里的生活场景描写细致,令人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她笔下的各色人物热热闹闹起起落落,活得艰苦却很坚强,时代风云,世间沧桑,还依然固守着北京的老传统。我一直偏爱叶广岑行云流水的文字与京韵十足的味道,《采桑子》作为她长篇中的一部力作,就有着显著的“叶氏”风格。书中以金府里最小格格的叙述口吻,讲述了阿玛、三个母亲和十几个兄弟姐妹的悲欢离合与人世沧桑。一个世家的败落,一群子弟的飘零,从大家族的兴荣昌盛到四分五裂,一幕幕感人至深,读来令人牵肠挂肚,欲罢不能。在这部讲述满族贵胄生活的《采桑子》中,叶广岑以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6?1谁翻乐府凄凉曲》作为贯穿,串起一个个细枝末节的故事。文中每章节的小标题相连后便是这首词: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每个故事的名字都与诗句非常贴切,书与词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书中描绘了人生的多种矛盾重合,写作手法诙谐幽默、讽刺辛酸。大宅门里的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命运多桀: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看叶广芩的书,就好比看一段的历史的变迁,书中那曾经庭院深深的没落贵族生活,一步步走向消亡、直至荡然无存,让人读出它哀伤的一面。金家十四个儿女的各色生活之态及其命运在被叶广岑诉诸笔端,跃然纸上,看似作者如数家珍,读来却不由“曲罢一声长叹”!有人说叶广岑的作品中京味对白、及京城生活场景的细致描写,与老舍相类,但她对戏文的熟悉似乎更胜一筹。纵观她的作品,京腔京韵,质朴厚重。我所读过的《豆汁记》、《三击掌》、《逍遥津》、《盗御马》、《大登殿》无一不是精彩纷呈,荡气回肠!读叶广岑的小说,真就如同老北京特有的豆汁儿,不但滋味深长,而且回味悠长,京味儿十足。叶广芩的京味小说永远在温婉低吟中诉说着老北京历史的开始和结局,用她的话讲,是“一种积淤已久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她写没落而不颓废,叹沧桑却终能释怀,曾经的海棠零乱,梨花低伫,都化为有着陈酒芬芳的文字,令人流连难舍。
我想问电视剧《采桑子》的作者是谁?她还有其他作品么?我在网上怎么找不到?
叶广芩,北京市人,满族。于1995年调入西安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1999年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2000年开始到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关注生态与动物保护,长期蹲点于秦岭腹地的厚畛子乡老县城村。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度,陕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 目录 主要作品 所获奖项 出身 主要作品简介 《全家福》 《采桑子》 《青木川》 主要作品 所获奖项 出身 主要作品简介 《全家福》 《采桑子》 《青木川》 展开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家庭题材的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 《黄连厚朴》以及长篇小说《全家福》《乾清门内》《采桑子》《青木川》等,日本题材的小说《日本故事》,纪实题材的《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多部作品被编为电影,如《红灯停绿灯行》、《黄连厚朴》、《谁说我不在乎》等。 编辑本段所获奖项 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编辑本段出身 叶广芩,出身清廷皇室宗亲,生在北京,长于陕西,成名于系列家族小说,投身于秦岭动物保护的叶广芩,一手握笔,一手为官的叶广芩,一个坐三轮车,吃烤白薯的县官,一个执意穿旗袍上台领奖的作家,一个笔下宅门风云变幻盛衰凄凉,身在深山自嘲换将“狼心狗肺”的王府格格。 叶广芩祖姓叶赫那拉,人称“格格作家”。叶赫那拉的姓氏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那位三次垂帘,执政48年的慈禧太后。而叶赫那拉氏在辛亥革命之后,即将族姓叶赫那拉改称了叶姓,而叶广芩正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的亲侄女(隆裕,光绪的皇后,慈禧亲弟弟佳祥的女儿,闺名静芬,后来被尊为“隆裕太后”)。历史云烟风云扭转,曾经显赫的身世带给叶氏后人更多的,是悲凉和苦难。家族的衰落,人生的感悟,“文革”期间的1968年,民警的一个蓝印章把她从北京的户籍上抹掉。她被迫告别双目失明、绝症缠身的母亲,一别北京就是30多年。但是自小的耳濡目染,血液里流淌的皇家血统,满族文化的浸淫一生,这些都流淌于叶广芩家族题材小说的字里行间。 据说身为政协委员的叶广芩不愿意到省政协开会,只参与市政协的工作,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当年东陵盗宝开掘慈禧和乾隆陵墓的孙殿英的后人同为省政协的委员。叶广芩不愿与其同列一席,即表明了叶广芩直率敢当的性格,也如同她逢领奖必着旗袍一样暗示着她时时刻刻在维护着自己家族和民族的荣誉。 平素爱穿一袭与众不同的素色旗袍,举手投足优雅沉静,使人觉得她正款款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她就这样穿着一袭旗袍站在领奖台上。和藏蓝旗袍相称的还有耳垂上的同色饰物,恰到好处,端肩挺胸走路,像个大家族调教出来的。叶广芩更是直率的坦陈凡是领奖的时候都会身着旗袍上台,一则,旗袍是中国民族的服装,她要表现中国传统女性的魅力;二则,身为满族的她愿意推广并且深深喜欢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她要为她的民族争光。 但是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叶广芩也表示自己其实蛮反感媒体对她“格格作家”“出身贵族”的渲染,她直言她其实是陕西是一个最平民化的作家,一个最平易近人的人,能够在深山老林里一呆几年,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而很多号称贫民出身的作家被她邀请进山小住的时候,却总是探询山中的住宿条件,招待规格,让这个出身贵族的作家反而百思不得其解。至于目前社会上形成的“格格热”,叶广芩更是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它热就让它热去好了,反正它有凉的时候,顺其自然吧。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简介《全家福》 《全家福》以不为人们熟悉的古建行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北京四合院中古建家族近半个世纪的生活状态和沧桑变化。平民化的小四合院,古建队长王满堂和他的两位妻子、三个子女,以及邻居泰然豁达的国民党军医周大夫,热心助人的治保主任 春秀婶等等,演绎了一出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悲欢离合,以风趣幽默的京味语言表现了时代变迁中北京百姓的平凡故事。 作者娟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生性耿直,以"平如水,直如线一为人生准则的古建队长王满堂,倾心顾家,对儿孙呵护备至而耗尽心力的大妞,热心助人却时刻不忘"敌情"观念的治保主任刘婶,时乖命蹇却对生活泰然达观的周大夫,以及柱子,刨子,门墩,坠儿等年轻人.小说在社会嬗变中展开故事,深化了爱国爱家,热爱生活,数爱生命的主题.其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全书处处表现着北京人对生活,对世事的积极态度和达观性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风俗画卷,读来饶有韵味,回味无穷。 《采桑子》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胃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衰落 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木川》 《青木川》以古镇青木川作为小说的背景,以“土匪”魏富堂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从青木川镇解放前夕战乱写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以这片神秘的土地跨越五十多年的时间变迁来见证历史变革中的功过。他是土匪,却兴修水利、架桥修路造福人民;他目不识丁,却盖建学校,重视教育,希望青木川的后人读书识礼;他种植大烟,却只销往外地,不允许当地人抽;他娶了六房太太,个个有故事...... 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被这个“土匪”改造为一片富庶繁华的热土。小说在情节曲折动人的爱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浮华与没落的“土匪”戏后,蕴涵着更深层的人生哲理及人性呼唤。同时,在描写历史变迁中反映现代人思想的困惑以及文物、建筑保护和开发的两难状态。
辛弃疾的《采桑子》内容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此词出自于辛弃疾的《采桑子》。释义: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愁,喜欢在新作的词里强说忧愁的感觉。而到了今天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说秋天真是凉爽啊。《采桑子辛弃疾》又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采桑子》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那一夜,你宿在红桥。
梦中开满了清香四溢的花朵,这本是完美的约会。
却在梦外,听到孤寂的胡笳声,醒来时,身边一片空。
月光洒向花枝,桃花如画,人更如画。
风雨过后,春寒料峭。
离别之后,万物皆空,天地悠悠,佳人离去,从此断肠人在天涯。
韶华不再,芳踪难觅,岁月如同一缕茶烟,就这样飘然而去。
忘记是种很玄妙的东西。它就像沙漠里的楼兰古城,需要在一片荒芜和空白中被岁月的风沙悄悄地销蚀。多年后,当我们面对这一场风花雪月的遗踪,虽依稀有着似曾相识的印象,却怎么也记不起来那年那夜明月几分。
采桑子的作者是?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朝代:宋朝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拼音解读:【cǎi sāng zǐ 】 qīng zhōu duǎn zhào xī hú hǎo , lǜ shuǐ wēi yǐ , fāng cǎo zhǎng dī , yǐn yǐn shēng gē chù chù suí 。 wú fēng shuǐ miàn liú lí huá , bú jiào chuán yí , wēi dòng lián yī , jīng qǐ shā qín luě àn fēi 。
读叶广岑的《采桑子》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读叶广岑的《采桑子》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叶广岑的《采桑子》有感 篇1 第一次接触叶广芩的《采桑子》是经一位前辈推荐阅览的电子版,吸引我坚持看下去的是作者不乏幽默的语言,作者对这个皇世家族的败落是娓娓道来,这段沧桑的历史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出于对叶老文笔的喜欢,同时也想收藏了再好好读一读,之后买下了这本《采桑子》。近日看江河网页"读书活动微感言"版块有很多同事写的读书感言,经不住又拿起它看了一遍,每一次看完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喜爱又加深了一层。 《采桑子》作者叶广芩,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清朝隆裕皇后的亲侄女。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皇族世家的败落,一群贵胄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和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书中讲述了北京金家十四个子女的故事,由九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游离的故事连缀而成,既有对故人、对民族精神的留恋与向往,也有对家族衰微、历史消极面的哀叹和反思。用作者的话讲"是一种积淤已久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作者写没落却不颓废,叹沧桑却终能释怀。之前我理解的作者文笔幽默,后来才知道这叫"京味儿",邓友梅先生在此书的序中写道: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味儿!"书中讲到了戏曲知识、建筑艺术、陶瓷文化、风水道行、服饰等等这些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生涩,全书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燥,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大家闺秀的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前八个章节作者巧妙的用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句为篇章的题目,以这首词的词牌为书名,一是以此纪念其先人的深切蕴意,二是用小说描述出了该词境的凄婉、深沉与凝重。尽管繁华落尽,但作者对家族、对传统文化的真情都倾诉在了这本小说中,她叹家族的衰微,也为这文化的传承接续,因为出身贵族世家,从小耳闻目染传统文化教育,使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深深的了解与认同。从小说里我们还能看见作者对固守与背叛的精神突围,"一群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抗却能拉山膀起霸"的旗人子弟,一半生活在现在,一半生活在过去,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之中,必将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力量,逐渐为人们淡忘。作者坦言,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动,表达了自心的真实情愫,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无论是对亲人的眷念、对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固守者的惋惜,对背叛者的批判,道不尽的情真意切,就像一首哀婉的.歌曲,曲罢一声长叹:繁华落尽,真情永存! 最后,作者在后记里讲到自己写《采桑子》的初衷,"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惟不能堕落。"我想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历尽沧桑变革之后回忆起这段历史心有感伤却不失幽默高雅! 读叶广岑的《采桑子》有感 篇2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满族显贵家族的生活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描摹人物命运,富有诗情画意的斑斓画卷;是一曲沧桑,感悟人生的无尽挽歌。 民国初期,大宅门里的满人四散。十四个兄弟姐妹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加入国民党;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为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出家门。一个世家的兴盛至败落,一群世家子弟的飘零。在这本书之内展现得淋淋尽致。 此书的标题选用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诗词《采桑子》中的一部分。每个标题,作者都给予了它生动感人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次女金舜镅的故事:金舜镅是七个格格中最美的一个。是所有人最宠爱的格格。一年夏天,当国民党的大哥带回了一位风流倜堂的年轻军官,那年轻军官英俊之外就是儒雅,星眸皓齿,美如冠玉。那名年轻军官名叫沈瑞方,至于舜镅怎么和沈瑞方搞在一起的,没有一个人清楚。当沈家的人上门提亲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父亲把提亲的人一脚揣出门外,栓上门。提起棍子就往后院走。舜镅毕竟是金枝玉叶,身娇肉贵,经不起父亲的一阵毒打。因后院有一门直通沈家,舜镅就趁夜深人静之时,跑到了沈家。投入了沈瑞方的怀抱。父亲一气之下,把后院的小门堵了。从此不许舜镅再踏进金家一步。 这个故事之所以给我深刻的印象在于金家体现出的旧社会中的封建思想。正因为沈瑞方是国民党军官,金家所有人都反对金舜镅与他来往。正因为金舜镅不肯下嫁与父母亲安排的大户人家,金家人对她的态度大打折扣。金舜镅给我的感觉就像草原上的牧马,放荡不羁,但却受着牧马人的约束;像家犬一样,胆大妄为,但终究还是逃离不了主人的束缚。不仅金舜镅如此,金家的其他十三个子女都如此。因为是大户人家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未曾有过真正的快乐。记忆里只有父亲冷峻的面容和母亲絮絮叨叨的教育。 《采桑子》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封建社会中大户人家子女们悲惨的生活,也时刻提醒着我一定要向着新时代前进! 读叶广岑的《采桑子》有感 篇3 叶广岑原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满族贵族之后。叶赫纳拉氏出过几位皇后,还出过一个英年早逝的词界才子——纳兰性德。巧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以及篇章名,就是取自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作为贯穿,串起一个个细枝末节的故事。文中每章节的小标题相连后便是这首词: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每个故事的名字都与诗句非常贴切,书与词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这是一本京味儿十足的小说,带你回到清末民国初的北京城。小说以金家小格格为视角,回顾了金家往事,九个既相关又游离的故事,像编辫子一样,捋出了老北京一个世家的历史以及十四个子女的命运历程。家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家族没落的历史,贵胄子弟的际遇,历史的变迁,就像是放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从庭院深深的贵族生活,一步步没落消亡,直至荡然无存,读来感人至深。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落差也只见作者淡定与平和的心境,丝毫没有怨恨与恶毒。这颗从容而坚定的心,值得每一个人共勉。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小说让我觉得和其他女性作家写的小说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它的京味儿,可能是因为它的历史变迁感。感觉挺喜欢这一类的书啊。
《采桑子》赏析是什么呢?
《采桑子》赏析是: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创作背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采桑子》(叶广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NMdyiSkAg5_HLEuaHj1Mg 提取码:zjs6书名:采桑子作者:叶广芩豆瓣评分:9.0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页数:338内容简介:《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 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简介:叶广芩 女,北京市人,满族,祖姓叶赫那拉。曾就读于北京女一中,一九六八年赴陕西,做过医院护士和报社编辑、记者。九十年代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为西安市文联专业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木川》《全家福》《乾清门内》《注意熊出没》,中篇小说集《老虎大福》《日本故事》《逍遥津》《黑鱼千岁》,纪实文学《老县城》《没有日记的罗敷河》,并撰有电影《红灯停绿灯行》、话剧《全家福》、电视连续剧《茶馆》《家族》等剧本。其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曾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和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西安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