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唐太宗

时间:2024-05-31 12:28:33编辑:流行君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与其贤臣魏征的故事有很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这几个故事:唐太宗捂死鹞鹰、魏征直言纳谏两个故事。唐太宗是一个传奇人物,不仅骁勇善战,还颇有计谋。而魏征人虽有才,但曾效忠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李世民爱才惜才,十分器重魏征。魏征是一名谏官,不仅有才,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当然这并非羞辱,只是他盼李世民做一代明主。    故事一:唐太宗捂死鹞鹰   唐太宗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当时,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捂死了。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故事二:魏征直言纳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如下:1、魏征原是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魏征的才能和品格,加以重用。魏征为人正直,很有政治见解和治国能力。他向唐太宗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对他有所畏惧。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一只漂亮的鸟,看见魏征走来,忙把鸟藏在怀中。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有意跟唐太宗说个没完。等到魏征离开时,唐太宗怀里的鸟已被闷死。魏征前后上谏200多次,许多好意见都被唐太宗采纳。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悲伤。他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2、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有哪些?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1、以镜为人魏征原是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魏征的才能和品格,加以重用。魏征为人正直,很有政治见解和治国能力。他向唐太宗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对他有所畏惧。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一只漂亮的鸟,看见魏征走来,忙把鸟藏在怀中。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有意跟唐太宗说个没完。等到魏征离开时,唐太宗怀里的鸟已被闷死。魏征前后上谏200多次,许多好意见都被唐太宗采纳。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悲伤。他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2、嗜吃醋芹魏征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征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征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征,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执作从事,就好这一口罢了。”李世民默然有感,等到魏征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叹良久。魏征的主要影响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魏征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

怎么理解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

李世民与魏征的君明臣贤组合,基本全靠李世民达成。如果给魏征换任何一个皇帝,他都成不了魏征。

别的贞观大臣,和魏征不一样。

如果把他们的身份和经历等量代换到别的朝代,他们依旧是时代人杰。

拿房玄龄来说,如果等量对换到别的朝代,他就是萧何、张良,是赵普,只要不遇上朱元璋这样的,混个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善始善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即使遇上朱元璋这样的,也能混个功成名就,也能混一阵子高官厚禄,只是很难混上善终了。

但魏征不行,他只有碰上李世民才是魏征。

李世民让房玄龄当首辅,是因为他的功劳和以前的地位,这是封建时代的约定俗成的惯例,李世民必须遵守。不然功臣们不会服气,官僚们不会服气,谁都不会服气。

不过房玄龄能够一直当下去,总领朝政20多年,也算个奇迹了。这究竟是国家离不开他,还是李世民个人离不开他,还是国家和李世民都离不开他,就不知道了。

按照封建时代的约定俗成惯例而言,房玄龄被重用,但他并不欠唐政权或者李世民什么。

于公,他是唐政权的开国功臣,唐政权给他首辅之位,他不欠唐政权的。

于私,他为了李世民做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工作。李世民虽然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已经用储备人才、帮助李世民上位报答过了。

于公于私,首辅位置必然是房玄龄的。他拿到这个位置,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但魏征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他欠李世民的,是李世民成就了他。因此,他后来把李世民和对话整理出来交给史官,才触怒了李世民。

李世民对魏征付出的太多了,但魏征还要泄漏李世民的个人隐私,利用李世民出名,李世民愤怒了。

魏征是个幸运之星。

魏征出身贫寒,少年丧父,孤苦伶仃,流落到道观,一直呆到隋末大乱才出山。

魏征的第一个主公,是元宝藏,一个普通郡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了,魏征肯定是没什么去处,才投奔了元宝藏,他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然而,幸运之星降临了,魏征替元宝藏写的疏奏,被李密看到了!

虽然李密欣赏的仅仅是魏征的文采,而非谋略,但是,这是魏征职业生涯的一个飞跃!

魏征的第二个主公是李密。不过,他在李密的阵营,地位并不高。

他献给李密的策,李密并不采纳。他后来见不到李密了,又给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被郑颋批判是老生常谈,没有用。

李密失败了,魏征跟着李密投降了唐朝。

魏征的第三个主公是李渊。

魏征虽然劝说过李勣,让他献地,但李勣本来就打算献地。这个功劳并不属于魏征。

之后,魏征被窦建德俘虏。魏征选择了为窦建德工作,李勣却一直想着忠于大唐。他俩明显不是一路人。

这就更说明,李勣献地的功劳,并不是魏征的。

魏征的第四个主公是窦建德。但窦建德也是看中了他的文采,并不欣赏他的谋略。

后来,窦建德投降了唐朝,魏征跟了李建成。

魏征的第五个主公是李建成。

魏征在东宫的地位如何呢?一开始,排在韦挺、王珪之下。

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渊流放了韦挺和王珪这两个主要的东宫负责人,没有注意到魏征。

韦挺、王珪被流放后,魏征就成了东宫最重要的大臣。

武德七年,李建成昏招频出。李建成还做出了收买李世民铁杆尉迟敬德这样的事情,幸好尉迟敬德没有将计就计当卧底,不然李建成死得更快。

魏征还出了一个昏招,让李建成做掉李世民。这个招数太昏了,以至于我差点觉得魏征是李元吉派去坑李建成的细作。

李建成做掉李世民,然后呢?还不是马上被李渊废掉?幸亏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才多活了一两年,而且没有留下叛逆之名,还被后人同情。

李世民在李建成那里有细作,但魏征并没有觉察到。李世民布置玄武门,魏征也毫不知情。

总之,魏征的谋略水平,简直是太差了。

魏征的思维差到了什么程度呢?张良运筹帷幄,让吕后给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计策一般人想不出来,可是至少能够看懂吧。但魏征是看不懂的,还批判张良不帮忙:

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

不久后,李建成就死了。这对魏征倒是个好事。

一段千古传诵的君臣关系,即将拉开帷幕。

魏征遇上了他的第六个主公,他一生的贵人,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也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中了心忧百姓的魏征,不懂人情世故的魏征,和那群老谋深算的家伙完全不一样的魏征,他似乎看见了当年还单纯的自己。

魏征真正的贡献在于诤谏,他虽然也当过参议朝政的宰相,但总领朝政的是首辅房玄龄,像魏征一样可以参议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征贞观七年当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一直到贞观十七年。理论上,门下省可以封驳诏书,但在实际操作中,封驳诏书的并不多,零星的案例会被记载下来的。

魏征心忧百姓,有勇有识,一生进谏200多件事,对贞观之治贡献很大。

但在我看来,魏征获得李世民重用,还有别的原因。

这就要分析李世民的心理了。

普通的君臣关系,都是皇帝对大臣有恩情,朝廷对大臣有恩情。

皇帝面对大臣时,有足够的优越感和施恩感,这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

但在李世民这里,他得不到这种当皇帝的感觉。

前面已经分析到了,他和房玄龄是创业伙伴,已经互相报答过了,他面对房玄龄很难产生作为皇帝的优越感和施恩感。

虽然他们曾经努力去更新关系,房玄龄尝试着把他看着长大的小王爷当成皇帝一样去敬畏;

李世民尝试着赏赐房玄龄,增加自己的优越感和施恩感,但是这些赏赐又值什么呢,房玄龄已经是首辅了,李也拿不出更珍贵的东西去给房玄龄了。

李和房努力去更新关系的尝试是徒劳的,很快就放弃了。

他们这辈子都没法重新开始,像正常的君臣那样相处了,只能按原来的关系走下来了,可能像家人,也可能像朋友,反正没法像普通的皇帝和大臣了。

李世民需要去找一个贤臣,让他找到当皇帝的感觉,找到优越感和施恩感。

李世民发现了魏征,魏征的智谋不好,对大唐也没有功劳,还和他曾经是仇人。

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感觉。

李世民说:“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李世民批评魏征时说:“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

在李世民看来,魏征是他一手推举打造出的贤臣,像他儿子。在魏征面前,他找了这种施恩感。

魏征是知道自己没有多大开国功劳的:徵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

魏征受如此大恩,每天都思量报答,别的做不了,我就努力提意见吧。

后来,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镜子。

他们是明君贤相的代表,是千秋颂扬的佳话。

这个佳话有个不好的尾巴,魏征由于眼神不好,推荐的人谋反了;魏征还把他和李世民的私人聊天整理了一份给史官,李世民的个人隐私被泄漏了。

李世民愤怒了,别人也就算了,魏征可是他一手打造的啊,他自己为魏征付出了那么多,魏征怎么可以背叛他,卖掉他,去换取名声呢?

于是有了停婚扑碑。

不过,后来,李世民又扶起了碑。他之后对魏征抱有什么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但这段千秋的佳话,还在影响着、感动着世人。

不管是李世民和房玄龄,还是李世民与魏征,都不是大部分的太平时期那样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更让人津津乐道。


唐太宗和魏征是怎样的君臣关系??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如下:1、魏征原是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魏征的才能和品格,加以重用。魏征为人正直,很有政治见解和治国能力。他向唐太宗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对他有所畏惧。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一只漂亮的鸟,看见魏征走来,忙把鸟藏在怀中。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有意跟唐太宗说个没完。等到魏征离开时,唐太宗怀里的鸟已被闷死。魏征前后上谏200多次,许多好意见都被唐太宗采纳。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悲伤。他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2、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魏征是怎样劝说唐太宗的?

我们都知道魏征 ,刚直不阿,特别敢于、善于向唐太宗提出建议、意见甚至批评,改变皇帝一些错误的想法、做法。许多时候他一点也不给唐太宗留面子,搞得唐太宗很生气,大光其火。即便如此,魏征也不害怕,连脸色都不带变的,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见魏征这样,唐太宗也往往没了脾气,事后也就慢慢消了气。有一次,大概魏征实在把唐太宗气坏了,唐太宗罢朝归来,回到后宫,仍然怒气冲冲。一边生气一边大骂:"哪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太宗的长孙皇后问他:"这是谁又气着你了?"太宗回答说:"魏征这家伙,常常在朝廷之上当着众人的面跟我争论,真是可气。"长孙皇后默默退下,随即换上正式、整齐的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问其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天子贤明,大臣才能忠心正直。如今有魏征这样忠直的臣子,这不正好证明陛下是贤明之主么?我岂可不为陛下庆贺呢?"太宗一听,心中高兴得不得了。魏征多数时候是有话直说,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可也有十分巧妙、机智进谏的时候。比如,长孙皇后去世后,埋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怀念她,就在皇家园林中造了一个高台可以方便地瞻望昭陵。一天,他带着魏征一起上高台去望昭陵。魏征反复看了半天说:"臣老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哪。"太宗指着昭陵给他看。魏征说:"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是呀。"魏征说:"唉,我还以为陛下让我望献陵呢。昭陵我早看见了。"唐太宗听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随后就把这个高台拆掉了。魏征是用这种委婉的方法谏劝太宗,不应把夫妻之情置于父子之情之上,怀念妻子更应该怀念父亲。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对他追思不已。有一次上朝,太宗感叹地对侍臣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我用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可见唐太宗对魏征深厚的怀念之情。从魏征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劝谏的时候刚正不阿,敢于直面皇帝的过失,不惜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也要改正皇帝的恶习,一国之君心底不正,那么天下还有谁的心底是正直的那,由此可见魏征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

唐太宗与魏征有什么关系

唐太宗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篇很多人上学时候背诵过的课文,讲述的就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一些事情。 魏征剧照 魏征是一代良相,很正直,正直得皇帝都觉得这老头很凶。李世民喜欢看一些隋炀帝的事情,他问魏征,为什么隋炀帝文化水平也不错,怎么干出那么多荒唐事,魏征告诉他,隋炀帝虽然知道很多道理,却不奉行,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闭塞言路才会导致那些荒唐行为。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很好,所以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他一直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去处理国家事务。 魏征对于太宗的态度,就像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他从不留情面,有一次和太宗在朝堂争执,面红耳赤,魏征却毫不让步,太宗下朝之后就对皇后说,迟早有一天杀了这老家伙,皇后却劝说太宗,君主英明,大臣才会直言进谏,太宗一下就明白了。 从太宗第一次正式接触魏征,太宗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魏征是因为被告发帮助太子,并劝说太子杀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感情,当大家都以为魏征要玩完的时候,魏征却说如果太子听他的话杀了李世民,事情便不一样了,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觉得魏征很正直,于是就留作己用。 可以说,唐太宗的人生不能缺了魏征,如果缺了他,太宗也许并没有那时的政治成就,魏征的一生也少不了太宗,正是太宗给了魏征展示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他们是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名臣。 唐太宗图片 关于唐太宗的图片,影视剧中的倒是很多,不过真实画像平时比较少见,李世民的真实画像远远不及现在这些影视剧演员漂亮。 唐太宗真人画像 其实那个时代,宫廷画师不仅仅画技要好,他们还要知道轻重,比如给朱元璋画像的画师死了不知道多少,因为朱元璋丑,诚实的画师就直接画,丑了不喜欢,会拍马屁的就美化,不像了也不喜欢。那么太宗的画像真实性大约也不是完全按照真人画的。太宗虽然是明君,但是人要给后世留个念想,一般情况下不会说脸上一个痘痘,眼角一个皱纹都给画出来,那多影响皇帝英明神武的形象。随意流传下来的太宗画像基本上还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胡子打理得很整齐,体态偏胖,不过在唐朝胖才算漂亮吧。 当时的宫廷画师应该很清楚,要画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皇帝,一定要看起来文武双全的,所以关于唐太宗的真实长相,也许并不是流传下来的画像那般,不过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证明太宗长什么样了,画像上的他倒是一副各个朝代皇帝的样子,画师们大约是依葫芦画瓢,反正皇帝们大都长这样,完美无缺的样子,画师只要不过分美化过分丑化,取个中间就差不多了,所以关于太宗的画像图片大约都只能作为参考,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不需要长多好看,他的政绩才是千古美谈,至于长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唐太宗治国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民族最鼎盛繁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当时的唐朝也被人称作天朝,而唐太宗也成为“天可汗”,可见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是当时最先进的了,而开创这一盛世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效仿。 唐太宗图片 在政治上,唐太宗以史为鉴,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并且唯才是用,科举选拔人才,完善了人才的选拔制度;设立谏官,虚怀纳谏,魏征便是当时谏臣的代表人物。在经济上,减轻百姓的赋税,劳役,兵役,注重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生产,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藏富于民,使得盛唐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 在军事上,推行“寓兵于农”。百姓在农忙的时候务农,在冬季习武,这样举国皆兵的训练方式,使得唐朝的边关失地逐渐收回,渐渐成为当时唯一的大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唐太宗大力推行儒家学说,倡导“诗书礼仪”,唐朝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文豪的多产朝代,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均出自唐朝。 另外,唐太宗还特别注意民族的统一,推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和平统一。在唐太宗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政策下,唐朝终于成为当时世界大国,而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也为历代君王所效仿。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 失去一面镜子的是谁 李世民在位非常的重用一名大臣,这个人就是魏征。而他和魏征两个人在历史故事中一直是明君与贤臣的代表,一个敢不畏生死直言进谏,一个不拘九五之尊虚心接受,不得不说,大唐的盛世与这二人的相辅相成不无关系。 魏征画像 李世民信任魏征,甚至于在魏征死后,他曾十分心痛的说魏征不在了就等于是他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个镜子的意思自然是指日后没有人敢当面指责自己的不对之处。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和史学家,他曾辅佐唐太宗开创了大唐的贞观之治。魏征这个人在历史中是非常有名的,甚至于《西游记》里都有他的“梦中斩龙”的故事,而他本人也是相当的有能力有才华,最有名的就莫过于他敢于触犯龙颜,当面指责皇帝的过失之处,毫不胆怯。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胜利,得了江山,有人就向他举报魏征,说他曾经为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李世民便命人把魏征找来对峙,没想到魏征直言不讳,竟然说出若不是太子当初不肯听他劝告杀了李世民,也就不会有眼前的事。众大臣全都吓得不敢说话,反而是李世民觉得魏征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具有远见卓识,非常的难能可贵,就将他留在身边,并赐予高官,由此开始更加的重用于他。 这就有了后来魏征去世后,太宗为何痛呼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的说法。 唐太宗不徇私 唐太宗是历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开国功臣,在他统治期间,唐朝是很兴荣的,而当时的大臣也都很忠诚,有什么事,都是敢于直言进谏,不会刻意阿谀奉承。李世民在要求群臣时,也是很严格要求自己的,不会随意徇私。 唐太宗像 一次,还是他做秦王时,就在门下做事的官员犯了错,找来求他饶恕,李世民有些为难,念及旧情,想要赦免他的罪,不撤他的官职,可是遭到了魏征反对,觉得他做秦王时,在他手下的人数颇多,如今都是天下四处都有,要是都犯点事,就找他徇私舞弊,他都要念及旧情,饶过他们,那那些进谏的官员不就无法声张正义了,所以觉得那样做可能让进谏的官员寒心,以后不愿直言提议事情了。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很赞成,觉得魏征说的没错,自己以前是秦王,只是一个府邸的主子,什么事随意些,也没什么关系,可是做了皇上,就是全天下的主子了,就得为天下人做主,做事就不可以为了私人情面,而不估计结果,所以当即就将那个官员撤职,并送了些礼物,将他送出了宫去,让那个官员只得含泪离去。 当然一批忠臣,就少不了一个明君,如果君主昏庸,作为如同陪伴老虎的臣子来说,为了活命,难免会虚言假话敷衍皇上,所以李世民对自己也是要求严格的,只要是忠言,都会采纳。


上一篇:金刚石喷雾抛光剂

下一篇:魔兽世界主题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