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部分):
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
从汉代开国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就可以看到。
以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chèn),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
西汉衰落,光武中兴,重建东汉王朝。他比较在意图谶、预言之学,却不甚关心文学艺术。可是,杜笃因诔文做得好就减免刑罚,班彪因起草奏文被赏识而做了县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广泛搜罗文士,但也没有完全不理会。
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yì)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
到东汉明帝、章帝两朝,较为尊崇儒学。在辟雍里学习古礼,在白虎观研究经学。这时班固撰述国史,贾逵作《神雀颂》,刘苍写了不少好文章,刘辅也著了《五经论》。天子立下准则,藩王做出规范,互相辉映。
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
从安帝、和帝以后,直到顺帝、桓帝时期,则有班固、傅毅、崔骃、崔瑗、崔寔、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大量作家。此外,还有不少大儒,他们都颇有才华,其中文章做得好的,就不必在此一一列举了。
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不过,刘勰认为,东汉作家走的道路和以前不同,他们在文采和思想内容上,是依据儒家的经典。这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经验,又不断讲述经学,所以渐渐接受了儒家的影响。
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馀风遗文,盖蔑如也。
后来灵帝喜爱文学,曾著《皇羲篇》一书,并召集文士到鸿都门写作。可是乐松等人,却引来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所以杨赐称之为“驩兜”一类的坏人,而蔡邕则比之于弄臣。他们的文风和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以上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从刘勰对汉代文学发展情况的论述可知,凡是重视儒学的时期,文学都比较兴盛,反之,都渐渐衰落。由此可以窥见刘勰的思想倾向,重视儒家经典,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创作。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汉末献帝时期,政局动荡混乱,文化学术界也随之动荡不安。直到建安末年,天下方才渐渐太平。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建安文学中,“三曹”很有盛名。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居丞相和魏王的地位,很喜爱诗章;曹丕身为魏王太子,善于写作辞赋;曹植是豪华的大家公子,更写出不少珠玉般的作品。
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
他们父子三人都重视文才,因此吸引来许多优秀作家。如:
王粲从荆州来归顺,陈琳从冀州来听命,徐干从北海来从仕,刘桢从东平来归附;应玚运用其丰盛的文思,阮瑀以施展才华为乐趣;还有路粹、繁钦之流,邯鄣淳、杨修等辈,都有威仪地优游于诗酒之间,从容不迫地周旋于筵席之上,下笔而成高歌,挥毫可助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可见,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后人称之为“建安文学”,赞其慷慨激昂的文风为“建安风骨”。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
到魏明帝继位,自己能写作诗歌;同时也搜罗文士,设立崇文观。何晏、刘劭等人,都相继发挥才华。
古代汉字查询
你好,这里是洒满阳光的心灵小屋,请详细描述你的问题,打字需要时间,请稍等一会儿,我会尽快予以解答。【摘要】古代汉字查询【提问】你好,这里是洒满阳光的心灵小屋,请详细描述你的问题,打字需要时间,请稍等一会儿,我会尽快予以解答。【回答】图上是什么字【提问】你好,这东西应该是秦朝的铍,上面的字应该是“秦铍有之”【回答】这四个字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字不是王字吗?【提问】朋友,你好,我也是根据图片检索和历料得出的答案,古代字与现代字在写法和象形上有些很大的不同。秦铍有之的意思不详。【回答】
的古文怎么翻译?
以下的古文怎么翻译
1、我本来喜欢结交有志向的朋友。但是有一种人,经过我家门,没有到我家里坐一坐,我也不感到遗憾。这是什么人呢?就是我平常所说的乡原啊!乡原这种人,是败坏德行的恶人啊!
2、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
3、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
4、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请问这篇古文怎么翻译啊?
李德辉字仲实,恰好遇上灾年,家里储存的粮食只有五升,他的母亲舂蓬稗,挖野菜来吃。德辉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节操高尚。到外傅任职,嗜好读书,因为家贫,没有办法完成学业。十六岁,到丰州任监酒,俸禄和粮食很充足,有剩余的他就卖掉,买来纸和笔抄书,晚上诵读不停息。后来厌恶糟曲,慨叹说:“志士怎能安于这样呢?做官不足以辅佐君主造福百姓,隐居不足以愉悦亲人独善其身,天地之间人能活多久呢?默默无闻,跟腐朽的草木一样!’于是谢绝了与他交游的青年人,跟随先生和有德行的人讲学,完成自己的事业。
--资料来源于 百度搜索
用古文怎么说
解释古文的方法: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
“放下”用古文怎么翻译?
弃之
"他们" 古文怎么说?
你们,是第二人称,在古汉语中译为:尔等
而他们,作为第三人称, 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另外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
所以..“他们”根据语境可以翻译成XX之辈..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是的古文怎么说
然,然也,喏,敬喏.
不仅,而且的古文怎么说? 30分
不仅而且属于递进关系连词,表示后一个词或词组在意义上在前一个词或词组基础上更进了一层。在文言文中可以用“而”,“且”等来表示,翻译成而且就可以,比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饥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在明清的白话小说里就可以直接使用不仅、且了。
怎么样用古文怎么说
————何意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使字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1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运用;使用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4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5
出使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dict.baidu/s?wd=%CA%B9
《古代汉语常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b4pSY1QfZdSW8GWOkJEbw 提取码:og5k书名:古代汉语常识作者:王力豆瓣评分:8.6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7内容简介:编辑推荐王力先生是罕见鲜有的全面的汉语语言学大师,深入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创立汉语史学科;深入研究汉语音韵学和汉语诗律学,深入研究现代语法和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汉字改革,所有领域的有关成果足以深深影响当时、现在和未来。——马庆株内容简介《古代汉语常识》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讲话的结集,包括《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十篇。在书中,作者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古代历法知识、汉语语音与词汇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本书文风清通简要,不搞繁琐考证,以面向大众读者、普及汉语知识为目的,适合大中院校学生及古典文化爱好者认知、了解、学习古汉语的需求。作者简介:王力,字了一,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曾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出版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古代汉语常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古代汉语常识》(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4p3WzVQxBaNu1uShRRn3A 提取码:v93w书名:古代汉语常识作者:王力豆瓣评分:8.7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9-4页数:216内容简介:本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以普及为目的,方便读者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初步了解。王力先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极为精深,见解不凡,可给读者提供较佳参考。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三十余部。
文言文查询
1. 文言文 1,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杨布打狗(传在文件上的) 3,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破釜沉舟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 7,如火如茶 出处 《国语·吴语》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阵,望之如荼。 左军 亦如之,皆赤裳、赤旗、赤甲、朱羽之阵,望之如火。 8,螳螂捕蝉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 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9,明知故犯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10,邪不干正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11,狐假虎威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2, 盲人瞎马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3,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之门,则殆矣,吾吾非至于子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水滴石穿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15,严母教读(这个也找不到) 16,子罕说宝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17,虎怒决蹯 只知道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就是找不到原文. 18,好书三病 好书之人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美观,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扩,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 2. 古文查找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袁宏道,天稍和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孟子二章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3. 古文查找及其翻译 王冕,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鞭打)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渎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曷hé:怎么;韩性:人名;卒:死亡。) 王冕者,诸暨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家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下,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皆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成大儒。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会稽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将他收为弟子,最后,王冕成为了有名的大学者。 第一段的翻译 王冕,字元章。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让他去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去挺学生们读书,到傍晚才回来,还把牛丢了,他父亲生气的踢打他,但之后还是那样。他母亲说:"既然儿子这么喜欢读书,为什么不同意他做的事呢?”于是王冕就离家住宿佛寺,晚上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的韩性听说后觉得惊讶,就收他为弟子,后来他被称为“通儒”(即学识渊博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们都把王冕当成韩性一样对待。 4. 文言文 1,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杨布打狗(传在文件上的) 3,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破釜沉舟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 7,如火如茶 出处 《国语·吴语》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阵,望之如荼。 左军 亦如之,皆赤裳、赤旗、赤甲、朱羽之阵,望之如火。 8,螳螂捕蝉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 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9,明知故犯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10,邪不干正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11,狐假虎威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2, 盲人瞎马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3,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之门,则殆矣,吾吾非至于子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水滴石穿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15,严母教读(这个也找不到) 16,子罕说宝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17,虎怒决蹯 只知道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就是找不到原文. 18,好书三病 好书之人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美观,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扩,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 5. 查找古文 岳阳市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注释】(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 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 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 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 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 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 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 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 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 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 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11)潴者:潴一作渚,水停聚之地。 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 《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5)窦游: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 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 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当可肯定是窦垿。 (16)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 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 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鉴赏】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显著特点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之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因为在岳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及诗句。 其中有一首诗云:“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自己的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的奇伟写到了绝处。然而作者到此笔锋顿转,移用陈子昂的佳诗妙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才而悲伤感慨之情,寄寓着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 那宏。
文言文词典
1. 古文字典 岂 qǐ详细字义〈形〉1. 同“恺”( kai)。 安乐 [fort;joy]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诗·小雅·蓼萧》〈副〉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 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岂若吾乡邻。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岂独一琴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4.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5. 相当于何况 [much less;let alone]。如:岂况(何况)6. 其7. 表示祈使[would]。 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8.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perhaps;maybe]将军岂有意乎。 ——《战国策·燕策》9. 又荆卿岂无意哉。将军岂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10. 又将军岂有意乎。11. 又如:岂有(也许有)。
名词解释在线查询?
属于实词。它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统一名称。它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在英语中,名词的格有3种:主格、宾格、所有格。其中个体名词表示某类人,集体名词表示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物质名词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实物,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感情等抽象概。对于普通名词来说,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拓展:表示具体的人,事物,地点,团体或机构的专有名称(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注意,星期的每一天也属于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如果含有名词短语,则必须使用定冠词the。如:the Great Wall(长城)。姓氏名如果采用复数的形式,则表示该姓氏一家人(复数含义)。如:the Greens(格林一家人)。普通名词又可进一步分为五类: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s):表示单个的人和事物。如car(汽车)、room(房间)、 fan(风扇)、photo(照片)。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s):表示一群人或一些事物的名称。如 people(人们)、family(家庭)、army(军队)、government(政府)、group(集团)。
古代汉语词典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因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古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一样吗
不一样。古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字典的区别:前者的功能是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后者的功能是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古代汉语字典》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合鸣。《古代汉语词典》是由《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其内容特点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第一,收字范围明确、合理。《古代汉语常用字典》突出“常用字”的特点,全书从满足读者学习文言文和阅读古籍的实际需要出发,只收文言文中的常用字。那些只见于古代字书而没有书证的字不收;古今意义完全相同且现代汉语中又很常见的字也不收。
古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词典有什么区别?
古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字典的区别:
前者的功能是以查阅古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用法为主,后者的功能是以查阅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注音、释义、用法等为主。
《古代汉语字典》是2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合鸣。
《古代汉语词典》是由《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文言文词典字典
1. 古文字典 岂 qǐ详细字义〈形〉1. 同“恺”( kai)。 安乐 [fort;joy]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诗·小雅·蓼萧》〈副〉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 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岂若吾乡邻。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岂独一琴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4.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5. 相当于何况 [much less;let alone]。如:岂况(何况)6. 其7. 表示祈使[would]。 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8.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perhaps;maybe]将军岂有意乎。 ——《战国策·燕策》9. 又荆卿岂无意哉。将军岂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10. 又将军岂有意乎。11. 又如:岂有(也许有)。
文言文常用词词典
1. 古代文言文常用词汇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2. 文言文常用词汇 虚词 之,其,而,以,予,为,乎,然,盖,夫,何,乃,也,者,或,焉 是以,是故,所以,何为,以为 实词你只能见一个记一个,大多数时候你只要用这个字组一个两字的词汇;特殊的还要靠积累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b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 3. 常看古文的朋友,备哪些字典 我看见一本古汉语的教材上说,常用的文言文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10来本。 如果查古文字、词用《古汉语大词典》(红色封面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入字词太少,算是最初级的,我以前就是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觉得很多字特别是词语查不到。 如果是看诗词的话,个人建议查《诗词曲语汇释》(现在此书又有人改良增补出版,其书名与诗词曲语汇释大致相同,网上查一下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再过目一遍《常用典故辞典》熟悉一下各种典故。当然,每个朝代,每个古人的行文风格是不同的,要“语感”,多读一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