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这一年,你有没有“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对讨厌的人和事来一句“退!退!退!”;对“社交小龙虾”暗暗说“你是我的神!”;身边的人不是“刘畊宏女孩”,就一定是“王心凌男孩”,以及一大波“孤勇者”;夏天被“雪糕刺客”整得心凉凉;看到“小镇做题家”的努力,提醒自己不能“摆烂”,否则就“芭比Q”了;想和“他在CPU你”的领导大喊一声“栓Q”,要加班?“婉拒了哈”……
其实,这并不是“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互联网时代,造梗、玩梗早已成了网友的一大乐趣,“梗”文化深入人心,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在由网络“原生”向现实“派生”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声音在担忧:网络词汇的生存无法持久,稍纵即逝,语言的创新性会流于平庸,甚至会引发“失语”的可能。
不知不觉间,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有时代脉动,有家国情怀,也有个体悲喜。所有的一切,可以在网络热词里强化或者消解。而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那么,当我们说网络热词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今年网络热词get了吗
所谓网络热词,是指互联网上流行的热门词汇,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例如在疫情期间,脑洞大开的网友就创新了一轮“阴晴圆缺”:核酸“阴”、天气“晴”、身体“圆”、金钱“缺”,说的是你吗?
先来看看这些2022年最热门的网络热词,你都get到了吗?
芭比Q——一名游戏博主的口头禅“完了完了完了,家人们,芭比Q了,完了完了”,逐渐从一些游戏爱好者那里慢慢传播开来。比如考试没考好,可以说“芭比Q了”;工作失误了,“芭比Q了”。
互联网嘴替——由于语言知识储备不足或缺乏临场反应能力,常常想骂人都骂不到点上,容易在“实战”中吃亏。这时候,人们感激网上能把大家心里话说出来的网友,称之为“互联网嘴替”。
期待值拉满——形容对某件事特别期待。“拉满”这个词来自电竞圈,后来在其他领域逐渐通用开来。比如对梅西率领阿根廷队世界杯夺冠,球迷赛前可谓是期待值拉满。
废话文学——形容网上那些有点搞笑、看似说了话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论。例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退!退!退!——通常被用来拒绝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让自己不喜欢的一些人退却。
“emo”“小镇做题家”“我真的会谢”“你是我的神”“大冤种”……可以说,这些诞生在2022年的网络热词,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生活词库,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开始从线上到线下,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热词为啥风行
网络热词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和网民智慧的体现。网络热词的产生,最开始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语言,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网络生活乃至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部分。比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人们在网络聊天时只打出了词语的拼音首字母,就诞生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网络热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热词主要以象形、谐音、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特定意义,也包括人们在网络沟通中使用的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简化表达。”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学院教师童晓娥认为,使用网络热词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年轻人喜欢求新求异,一些网络热词也正好契合了年轻人的心境,比如“内卷”“宿舍养狗”“天选打工人”“小镇做题家”“栓Q”等等。网络词语的火爆,往往是从年轻人的口中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热词也是反映年轻人情绪的“表情包”。
随着互联网发展得“笼盖四野”,网络热词也由网友们的自娱自乐的新奇样式,转变为一种全社会的新锐话语形式,往往可以直接反映某一个或一些成为一时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并且这种反映还是即时性的。例如2008年的网络热词“山寨”、2010年的网络热词“蒜你狠”、2021年的网络热词“野性消费”等等,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事件。
通过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的网络热词,也可以基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依次为: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躺平;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强国有我。这些网络热词,无疑可以串联起人们深刻的年度记忆,成为2021年所有人的共鸣。
网络词汇是“快餐”吗
在网络热词风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担忧的声音,有观点指出,当情绪表达全都聚集在了梗、表情包、流行语上时,人们的思考能力就被简化。
“在平时学生的论文和作业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突出,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过度依赖网络热词和热梗,不会再去思考一些更专业更准确的词汇来使用。”日常教学中,童晓娥也会担忧,过度使用网络热词,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热词是不符合语言学规范的,不能明确传递信息,比如YYDS,是词语的首字母缩写,如果人们不关注网络,就不能及时了解词语的意思。”在童晓娥看来,很多网络热词更像是“行话”和“隐语”,要求人们必须进入网络语境,才能获取信息。
与此同时,网络热词的生命力又极其旺盛。“虽然有很多网络热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消失了,但也有一些词汇留了下来,比如给力、打工人、后浪等等。”童晓娥认为,这些网络热词旺盛的生命力,折射出其背后的一些正能量,不仅在某段时间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还完美契合了使用者当下的心境和状态。“所以我建议大家平时在工作和学习中,还是要按规范语言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享受网络的乐趣。”童晓娥说。
语言记录社会的变化,社会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互联网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话筒,也拥有了发明语言的权利,而这恰恰正是互联网本身的特征。在未来,人们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新的词语还将不断涌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你我拥有创造词语的智慧,而词语也拥有承载人间的力量。词语之于岁月,就像答案在风中飘扬。
崔玲玲 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