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篇篇经典,小学学到高中,多是模样板正,其实鲁迅是逗逼,有很多诙谐幽默的作品,这里要推荐的就是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是捧腹大笑的《故事新编》。
第一次知道《故事新编》是高中时代,语文老师讲文学常识,提到了《故事新编》里的《奔月》。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学着少妇的娇嗔,绘声绘色地模仿里《奔月》嫦娥的经典抱怨:“又是乌鸦杂酱面,又是乌鸦炸酱面,你见谁家天天只是吃乌鸦杂酱面?”这画面太喜感了,所以一直没忘,等到后来读到这部书,不得不由衷感叹鲁迅的幽默和喜剧天分,同时也看到了这幽默背后的严肃:幽默归幽默,男人一旦挣得少简直就是落架凤凰不如鸡。批判性是一点也没减少。
这不是什么大部头的作品,拢共就八篇文章,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既然叫做故事新编,顾名思义,就是把已有的故事重新编撰,推陈出新。
《补天》选材自女娲补天的故事,《奔月》选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理水》选材自大禹治水的故事,《采薇》选材自叔齐、伯夷不食周粟的故事,《铸剑》取材自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复仇的故事,《出关》选材自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非攻》取材于墨子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起死》取材于《庄子》一书中庄子与骷髅的对话。
眉间尺刎颈报父仇
这些故事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古书读来佶屈聱牙,多失形象,且阐释的内容众说纷纭。故事新编则以一种全新的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趣味性的发挥赋予古老故事新的内涵:例如,《补天》,可理解为民劳形费心者,人往往恩将仇报。
《补天》中女娲以仁爱的精神造人,可这些人彼此攻伐,导致天柱折地维绝,最终要还女娲收场,费尽精力替人类擦屁股,为补天收集石头反要被人骂被人咬,就像去解救咬人的疯狗一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女娲炼石补天
《奔月》在现在看来呈现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和婚姻中彼此的不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竭泽而渔的可怕。后羿神射,可什么可射猎物都被射尽了,他只好射仅存的乌鸦养家。于是他的太太,也就是嫦娥,就不得不天天吃乌鸦炸酱面。不能养家的后羿在嫦娥眼里不再是英雄,尽管他依然是神射手,但那都成了过去,都是无足轻重,甚至可能嫦娥嫁给后羿也根本就不是因为他的勇武与神射,她仅仅看中他有钱,家大业大。最终嫦娥自己吃了神药飞升而去,后羿无可奈何,算是被迫“离婚”。
嫦娥奔月
《理水》写大禹治水,讽刺尤为辛辣:文化山上有飞车运粮食,学者们好吃好喝,黎民只好捞水草,可学者们有的竟反对禹,不相信他能治水,有的说禹乃是一条虫子,还有的说禹根本不存在,甚至撰文抹杀——这真像极了我们熟悉的那帮公知!想想疫情以来公知们的种种言论,不觉感慨鲁迅的犀利超越了时空。
《理水》对学阀的讽刺更为鞭辟入里:苗民言语学家声称榆叶和海苔下民有的是,而且只配吃这些;研究《神农本草》的学者则立刻提供理论支持:榆树叶和海苔极富营养;还有绅士竟把事后诸葛亮说得清新脱俗:水还没有来的时候他们懒着不肯填,洪水来的时候,他们又懒着不肯戽(声hu,第四声,舀水往外泼的意思)。似乎洪水灾害仅仅是下民懒惰造成的。
大禹治水
至于来视察的大员,则个个尸位素餐,脑满肠肥,完全是走过场。第一天他们听学者开会批判下民,第二天说路上劳顿不办公,第三天赏松钓黄鳝,第四天说劳顿不办公,第五天午后才传见下民代表。所谓的视察,不过是个形式。而推选出的下民代表也是深谙欺下媚上之道:见官吓得腿发软,反映情况只报喜不报忧,甚至捏造事实。而老百姓则愚昧而被蛊惑,一场考察成了演戏,参与人员个个都成了戏精,真相只能被掩盖。而真正的实干家,为民拼命硬干的大禹却劳累得如同乞丐,还得仔细千万别做官做他爹鲧那模样,落到充军的下场,最后掉池子里变成大王八。更讽刺的是,大禹为了实现治水,想要实事求是改变治水方法还要受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所谓孝的道德阻挠,可见治水之难。
《理水》描摹了最典型、最生动的蛀虫,也回答了为什么拼命硬干的人值得所有人崇敬。
其他五篇也非常精彩,干瘪老夫子般的叔齐伯夷、苦大仇深的眉间尺、仙风道骨的老子,为民请命的墨子,以及秀才遇见兵般滑稽的庄子,都刻画的活灵活现,背后的讽刺也深入骨髓。考虑到不能为推荐好书而剧透,本文就不对其他五篇多作鉴赏。
伯夷叔齐采薇图
关于创作的缘起,鲁迅在自己的序言提到,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解释创造,但因为一则文学评论而陷入油滑。这种油滑现在看来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幽默,一种无厘头风格的幽默,滑稽却辛辣,几乎可以说是周星驰式无厘头喜剧的滥觞。我们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喜剧才华,甚至会觉得,如果鲁迅去拍喜剧,一定会拍出娱乐性与教育性皆备的高水准电影。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本可读性极高的书。当然年纪太小很可能不解其义,但对于中学以上的读者来说,只要对鲁迅作品有入门的了解,对书中八篇故事梗概有略微了解,都是可以体会文章的精妙的。
当然,一千个读者新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感到底受如何,还需要读者自己品鉴。